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和方法有机的融合到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物理教师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学教的互动方式等的转变,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整合的内涵认识过于肤浅: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对整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极为肤浅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把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中就可以了,没有实现有机的融合。
2、过多依靠信息技术,教学主题被冲淡:有些老师在整合过程中没有从课程的需要出发,纯粹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如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结果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另外还有一些老师应用信息技术只是装样子、赶时髦,或是应付上级的一些硬性要求、檢查评估等。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适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简单地将教材内容“电子化”,显然不会有较好的效果。有些课件则为了追求新颖,制作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画面和音乐,成了“花架子”,冲淡了教学主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3、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把握不当:有些老师不愿求新变异,不使用或很少使用信息技术,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不必费时、费力的去学习使用新技术。有的老师则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用信息技术代替了许多现实情景中的学习,否定了传统教学中许多优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这两种态度都割裂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没有做到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演示课件:这种整合方式是指,教师在完善物理教案的基础上,把从学校内部的资源库、自己以前收集或者网上搜集的课件、素材、教案整合到自己设计的PPT中,制作自己的物理电子演示文稿或者多媒体课件,利用文字等多种信息形式呈现知识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难点图表、图片、动画、图像重点,展示物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持。可以说,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实现有机融合的必要前提。
整合案例——“磁场和磁感线”该部分是在初中学过的磁场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使学生有效的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教材涉及的演示实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奥斯特实验、磁场对电流发生作用的实验,要在课堂上再次演示,仅仅只是提及这些实验显然不是很合适,这些实验都只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这些实验中涉及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这一结论即可。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课件模拟一些不可能或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想象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此案例的整合形式是“教师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实验的形式讲解+学生听”的模式。多媒体作为演示工具,提高了物理实验演示的效果,节约了时间。
由于本案例是在初中物理知识上展开的,为了使学生回忆初中知识,需要回忆初中的3个演示实验(奥斯特实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流直接通过磁场发生作用)。如果重新做这3个初中实验,会耽误时间,而用计算机模拟既能生动的展示已学过的这3个实验,又能使学生轻松的得到“这些实验中涉及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这一初中物理结论。且用投影的形式显示“1、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2、磁场的物质性:虽然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与电场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两条板书,与传统教学相比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从而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对于学生没有做过的实验(磁场方向、条形磁铁和梯形磁铁的磁感线)则进行手动操作,进行真实的实验,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对于不可能或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则直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对物理模型有感性的认识,本案例里是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环形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最后作业中专门设计一题。让学生利用微机课的空余时间,上网查阅“磁暴”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物理知识,使网络很好的整合于物理课程的学习。
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这种整合模式是指:学生自己利用课外时间,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微机室进行自由学习。
探究合作式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是信息量大、查寻便利、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十分便捷地在网络中找到相关资料,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大量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信息搜集、选择、处理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最大的困难是当学生随时需要帮助时,计算机能够象教师一样随时在身边给出解答,这也就是自主学习的整合点,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困难。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但针对有的物理实验会在空间、时间和器材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物理实验室就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用仿真物理实验来探究物理实验,与我们在物理实验室使用真实器材做实验完全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进行数据读取、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和方法有机的融合到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物理教师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学教的互动方式等的转变,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整合的内涵认识过于肤浅: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对整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极为肤浅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把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中就可以了,没有实现有机的融合。
2、过多依靠信息技术,教学主题被冲淡:有些老师在整合过程中没有从课程的需要出发,纯粹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如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结果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另外还有一些老师应用信息技术只是装样子、赶时髦,或是应付上级的一些硬性要求、檢查评估等。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适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简单地将教材内容“电子化”,显然不会有较好的效果。有些课件则为了追求新颖,制作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画面和音乐,成了“花架子”,冲淡了教学主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3、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把握不当:有些老师不愿求新变异,不使用或很少使用信息技术,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不必费时、费力的去学习使用新技术。有的老师则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用信息技术代替了许多现实情景中的学习,否定了传统教学中许多优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这两种态度都割裂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没有做到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演示课件:这种整合方式是指,教师在完善物理教案的基础上,把从学校内部的资源库、自己以前收集或者网上搜集的课件、素材、教案整合到自己设计的PPT中,制作自己的物理电子演示文稿或者多媒体课件,利用文字等多种信息形式呈现知识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难点图表、图片、动画、图像重点,展示物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持。可以说,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实现有机融合的必要前提。
整合案例——“磁场和磁感线”该部分是在初中学过的磁场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使学生有效的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教材涉及的演示实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奥斯特实验、磁场对电流发生作用的实验,要在课堂上再次演示,仅仅只是提及这些实验显然不是很合适,这些实验都只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这些实验中涉及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这一结论即可。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课件模拟一些不可能或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想象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此案例的整合形式是“教师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实验的形式讲解+学生听”的模式。多媒体作为演示工具,提高了物理实验演示的效果,节约了时间。
由于本案例是在初中物理知识上展开的,为了使学生回忆初中知识,需要回忆初中的3个演示实验(奥斯特实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流直接通过磁场发生作用)。如果重新做这3个初中实验,会耽误时间,而用计算机模拟既能生动的展示已学过的这3个实验,又能使学生轻松的得到“这些实验中涉及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这一初中物理结论。且用投影的形式显示“1、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2、磁场的物质性:虽然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与电场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两条板书,与传统教学相比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从而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对于学生没有做过的实验(磁场方向、条形磁铁和梯形磁铁的磁感线)则进行手动操作,进行真实的实验,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对于不可能或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则直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对物理模型有感性的认识,本案例里是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环形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最后作业中专门设计一题。让学生利用微机课的空余时间,上网查阅“磁暴”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物理知识,使网络很好的整合于物理课程的学习。
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这种整合模式是指:学生自己利用课外时间,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微机室进行自由学习。
探究合作式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是信息量大、查寻便利、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十分便捷地在网络中找到相关资料,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大量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信息搜集、选择、处理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最大的困难是当学生随时需要帮助时,计算机能够象教师一样随时在身边给出解答,这也就是自主学习的整合点,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困难。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但针对有的物理实验会在空间、时间和器材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物理实验室就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用仿真物理实验来探究物理实验,与我们在物理实验室使用真实器材做实验完全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进行数据读取、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