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和实践教育理念例说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理念”就开始成为中小学教师口中、文中常念常现之词,有的学校还会在橱窗中展示教育理念。什么是理念?如何理解理念?如何建构和实践理念?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一、理念的意蕴
  1.理念之“念”
  先说理念之“念”。“念”通常有四种用法:一是考虑、思考;二是念头、想法;三是思念、想起;四是言说和阅读。理念之“念”应该更接近念头、想法,表现为一种思想或者主张。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理念不是时起时灭的小念头。孙正聿在《哲学修养十五讲》中解读哲学理念:“哲学理念,它直接地表现为每个哲学体系当中的那个统一性原理,而这个统一性原理,一方面,它是思想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是用这种结晶去解释其他全部的哲学问题,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它就是一种哲学观,就是对这些的根本理解。”迁而移之,教育理念表现为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统一性认识,它通常以这种统一性认识为办事规则与解释依据,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理念具有方向性,它是关于某一方面的思想和行为主张。比如,关于教育的理念,关于教学的理念,关于自身专业发展的理念等。在教育理念中,可能有班主任工作理念、家庭教育理念等;在教学理念中,可能有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评价理念、信息技术运用理念等。因此,言说和表达理念,应该说明是针对什么方向的理念。
  2.理念之“理”
  理念应该经过自己梳理和整理。《韩非子·和氏》关于和氏璧有这样的叙述:“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这里的“理”就是加工、治理和整理。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理念也包含在理性的性质中”,“理性在它本身里也含有理念的根据”,而且“它是理念的源泉”。由此而言,一个人的理念应该是自己动脑子认真思考过的,是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其形成应该有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理念的源头可能是阅读,可能是和别人的交流,可能基于自己的经验或观察到的别人的经验。这些终究只是作为理念资源的“源头”,只有通过自己头脑的梳理、整理、辨别、选择等理性“管道”,借助概括、实践、反思、提炼等方法,才能输出理念的“活水”来。
  理念是有道理的见解和主张。对想法和观点进行梳理、整理,目的是审视其是否有道理。这里的“道”主要指人道,也就是要符合教育的基本伦理,要符合教育的价值追求,这就是合“道”。“理”与“道”略有不同。韩非子认为:“理者,成物之文也。”又说:“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韩非子·解老》)“理”为事物存在和运行的规律、依据及缘由;教育的“理”,就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教育理念不仅要合教育的“道”,而且要合教育的“理”。
  理念具有理性特征,这和信念有所不同。信念也有一定的理性,但信念突出的特征是情感性,信念的极致是信仰,信仰有时是经不起理性论证的。教育需要有信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信仰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理念给人以合伦理、合规律的理性指引和约束。
  理念是影响实践的行动理论和理据。理念本身不是实践,但理念站在实践的背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实践,是行动的理论,是行为的理据。如果没有现实对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某种思想仅仅存留在文字和口头上,这种思想就不能称为理念。作为行动理论,理念成为一种特殊的观念。观念也需要理性思考——“观”和“察”——得出的见解,但有的观念是不付诸行动的,付诸行动的观念才是理念。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世界在你心中》说:“思想往往会形成概念,然后人就按照这些概念而活。”理念是那些“按照这些概念而活”的概念。作为理据,理念应该而且能够为行动作出合理性辩护,也就是能够说明行动是经过思考的、有根据的、符合伦理和规律的。
  理念的实践性同时意味着理念本身也具有发展性。实践之树常青,将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实践,实践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会对理念本身形成反作用,理念的实践者可以通过反思总结,不断丰富、完善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理念具有理想性。人的行动是指向未来的,是追求理想的,作为行动理论的理念具有对未来的引导作用,体现了理想的追求。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值得过的生活是理性审视的生活,是理念引导的理想生活。教育理念不是对教育现状(实然状态)的一种直观描述,而是教师对于所谓“好教育”“理想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应然状态)的一种美好的期望。
  二、理念的建构和实践
  笔者有这样的教学变革理念:教师角色要由思想的提供者转变为思想(思考)的促进者,教学的过程要从提供思想走向促进思想(思考)。以此为例,笔者在这里分析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實践。
  1.理念背后的理性思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提供思想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受体,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促进思想的教学强调确立学生的学习责任,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需要主动参与,这种参与除了身体的参与、情感的参与,更重要和基础的是思维的参与,这是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要培养核心素养,而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是重要的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培养思维需要让学生经历思想的过程,并在思想过程中培养思维、改善思想。
  2.对该理念是否有道理的审视
  人类社会发展迅猛,就笔者感受,2017年是人类需要重新思考命运的一年。这一年,阿尔法狗在围棋比赛中完胜人类;深圳的无人公交车试运行;2017年第10期《纽约客》的封面是一群机器人在匆匆忙忙地上班,一个机器人在打发乞讨的人……我们需要思考,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趋势下,我们的学生如何有尊严、有体面地生活?除了情感,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思维,就是学会批判性、创新性地思考。培养会思考的人,是对学生的未来人生负责。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修改中这样定义教育:“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的工作。”1997年,该文件修订,教育的定义变成了“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传授知识”是提供思想,“导致学习的交流”是促进思想。进一步追根溯源,苏格拉底与人交流,运用被称为“产婆术”的启发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又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预测,“如果后现代教育学能够出现,我预测它将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这无不证明着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3.审视理念的理想追求
  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背后有这样一些教育理想:一是期望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使他们承担学习主体的应尽责任,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二是在引导学习者参与思想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批判和创造;三是希望学生通过思维的改善提升人生质量。日本哲学家、企业家稻盛和夫提出了这样的人生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人的生活能力最终会决定他的生活状态和品质,我们期待教育能带给学生更理想的人生结果。
  4.将理念付诸实践
  运用于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观课议课的变革主张。评课是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别人,主要目的在于比较,在于提供思想,如“你这样教有这样一些优点和缺点……”“你可以这样教……”等。议课是提出问题引起和促进他人思考,主要目的是促进思想,如“你为什么这样教?”“你还想过怎样教?”“如果你下次教,会有什么样的改变?”等。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说:“那些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情达理的对话伙伴。”促进思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理念运用于写作,笔者在《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的序言中写道:“在写作生活中,我一直在做着让读者把读一本书变成一次学习活动的努力,这次也不例外。具体而言:一是整个表达要形成一种参与召唤——‘我期望和你讨论相关问题。’二是自己的角色要努力从思想的提供者转变为思考的促进者,把读者的阅读转化成对话活动,期望启发您进行一段思考,期望引发您的一场探索。”
  理念运用于教学活动,笔者致力于实践“教学效率=同学们围绕教学内容的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和有价值的情意活动时间÷教学所用时间”的有效教学。
  可以说,这样的理念成为笔者实践的“统一性原则”,笔者已“按照这样的概念而活”。这就是理念。
  读者朋友,阅读该文后,请您基于理性思考、要有道理、要体现理想追求,以及指导实践行动的角度,建构、审视和分享您的主要教育理念,可好?
  (刘洪言,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新型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对于校园常见疾病预防,健康素养提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出现了新的活力与生机,相较于传统授课形式,现代化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彩。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育方案的制定者,广大教师要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并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灵活运用于授课活动中来。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并以“互联网背景下学科教学探究”为主题,积极展开探索活动。
小学阶段中,写字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小学基础的教学任务。俗话说的好:字如其人。如果一个人的字迹清秀,那么他个人也自然会显得眉清目秀。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写字培养,让学生写出一手好字。结合评价体系来促进写作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本文对小学写字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探索。
对电商企业的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到其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根据电商企业营销环境,结合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精准营销策略,希望能够对电商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整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园德育教育的开展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良好德育教育工作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立足社会的关键,所以教育还需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校园内部德育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才能够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本文就是以立德树人这一思想理念为背景,重点分析小学校园内部德育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和实施策略,希望能够发挥出教育的优势,从而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做出巨大的贡献。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统编教材相较于以往的教材而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的实施都进行了更加科学的调整,更加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着力探究统编教材识字的教学策略,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识字效率与教学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就要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学校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在不断的提升,想要以更高的质量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与设计方面多下功夫,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以及契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计划对于最终的教学活动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本文主要是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的三年级课程为实际案例,对其课程内容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关键词提炼进行简要的分析阐述,希望能够对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与帮助作用。
数学学科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逐渐形成的一门系统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因此,数学是人类改造世界、进行生产活动的理论依据,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初中数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导学开展教学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而越来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问题导学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对数学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结合整本书教学活动来陶冶学生的个性。俗话说“个性决定命运”。良好的个性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整本书教学活动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深入明确教学目标,不断地加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研究和实践,以此来促使学生可以拥有一个活泼、大方、善于交际的良好性格。本文针对小学语文在整本书活动中陶冶个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