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响对文章人们分析课文一般采用先分后总的程序,但阅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阅读材料的总体把握将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分析课文《陋室铭》时,我向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初读课文后,对这间陋室的印象如何?学生马上回答:陋室不陋。(板书:不陋)于是,我就以这样一个总印象作为全文分析的切入口。
教文言文,一般采用串讲法,读一句讲一句,这种教法看似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都不能得到训练和培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了以启发性的提问带出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既训练了思维又强化了能力。
我首先承接上一个问题问学生:“‘陋室’为什么‘不陋’?文中哪一句能回答这个问题?”开始有学生以为是“何陋之有”,既而有否定了,因为此句与“陋室不陋”同义。后来一致认为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我又问:“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关键?”学生很快找出“德馨”二字。于是我在黑板中心位置用红粉笔板书“德馨”,指出这两字是全文之魂。后面的分析就是抓住这两个字展开的。
为了讲析开头两句,我问:作者为什么不把“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置于文首?开头两句是什么关系?类似的关系以前接触过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是比兴关系,有这类关系的句子在《回延安》中也曾学到(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本文作者用“山”、“水”比“室”,用“仙”、“龙”自比。“仙”、“龙”都是神话中的美好事物,开头两句对第三句起烘托作用。
接着,我以“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为总问,引出以下五句,每一句又以若干小问题深化,句与句之间再用过渡问相连。以下五句提问的设计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的环境是一片萧条,还是充满生机?从哪可以看出?(绿、青)有人说这两句有两个动词用得很好,是哪两个动词?好在哪里?(“上”和“入”,以动写静,突出环境的生机勃勃。)这两句写景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由室外到室内。)到这里来的客人多吗?从哪一句可看出?(这一句是曲问,又是过渡问,答案是: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看出,因为“苔痕”都爬到“台阶”上去了,来的人还多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陋室来的客人不多,那来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教师补充:刘禹锡长于诗文,和白居易唱和甚多,世称“刘白”;又因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作者主要是表明自己的“德馨”,为什么要写朋友是些什么人呢?(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写朋友是博学之人、高雅之士,实际是表明自己也是博学之人、高雅之士,这是从交友的角度写陋室不陋,显现自己的“德馨”。)“白丁”的原意是什么?这里指什么人?为什么?(前两句见课文注释,第三问教师补充:唐朝服色,以黄色为最高贵,红紫为上,蓝绿较次,黑褐最低,白色表示无地位。)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作者在客人走了以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从“抚琴”、“读经”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呢?(高雅脱俗。)跟“无丝竹之乱耳”相对的句子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不说“无讲学之劳形”呢?(这里由“案牍”引出作者的身份和遭际。这样设计,打破了背景介绍的老样式,使背景介绍与内容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案牍”仅仅指公文吗?(借代官场生活。)认为“案牍”劳形,说明作者怎样的心情?(厌恶官场生活。)
至此,教师对所学内容作一简短小结:以上是全文的第二个层次,作者分别从环境(板书:景)、社交(板书:友)、情趣(板书:趣)三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主人的高雅(板书:高雅),突出了他的“德馨”。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触摸到他那青春的朝气,倾听到他那博雅的谈笑,感受到他那脱俗的情趣。这几句虽无一“德”字,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品格。
小结之后,分别由学生翻译背诵第二层次的五个句子。翻译时,注意突出几个重要字词的含义,使教学做到既活且实。
课讲到第三层时,我用了这样一个过渡问:文章到这里似乎应该收尾了,可作者却意犹未尽,加了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是“蛇足”,还是别有他意?围绕这个问题又接问下面几个问题:作者明明是在颂自己的“室”为什么又把“诸葛庐”和“子云亭”扯进来了(作者是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板书:室、庐、亭)?诸葛亮和杨雄各自在哪些方面卓有成就(诸葛亮辅助流备在政治上功勋卓著,杨雄才华横溢,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刘禹锡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刘禹锡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一番事业)?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禹锡是怎样的一个人(有远大抱负的人。板书:抱负)?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呢(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全文 结句。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这一句是什么句式?作者意在强调什么?(倒装句,强调宾语“何陋”。)这一句的原文前有“君子居中”四字,作者为什么要删去(以上所作所为非君子莫属,不点“君子”,表意更含蓄。)?这一句与上文哪一句相照应呢(“唯吾德馨”)?
完成了以上分析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看板书将全文背诵两遍。由于学生是在思考探究中理解课文的,当堂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了。关于本文的骈句与押韵知识的讲析,就在背诵两遍之间简略带过,意在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使第二遍背诵更富韵味。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并体会全文所表达的生活情操,然后板书:保持节操,安贫乐道。
上课犹如作文,结尾万不可忽视。好的结尾,既要掀起高潮,又要留有余味。本文的结尾,我设计了个小练习:“我的座右铭”的交流,由刘禹锡的“铭”联想到自己的“座右铭”,意在引导学生追求高尚情操,把文和道自然结合在一起。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意犹未尽。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中学)
教文言文,一般采用串讲法,读一句讲一句,这种教法看似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都不能得到训练和培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了以启发性的提问带出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既训练了思维又强化了能力。
我首先承接上一个问题问学生:“‘陋室’为什么‘不陋’?文中哪一句能回答这个问题?”开始有学生以为是“何陋之有”,既而有否定了,因为此句与“陋室不陋”同义。后来一致认为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我又问:“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关键?”学生很快找出“德馨”二字。于是我在黑板中心位置用红粉笔板书“德馨”,指出这两字是全文之魂。后面的分析就是抓住这两个字展开的。
为了讲析开头两句,我问:作者为什么不把“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置于文首?开头两句是什么关系?类似的关系以前接触过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是比兴关系,有这类关系的句子在《回延安》中也曾学到(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本文作者用“山”、“水”比“室”,用“仙”、“龙”自比。“仙”、“龙”都是神话中的美好事物,开头两句对第三句起烘托作用。
接着,我以“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为总问,引出以下五句,每一句又以若干小问题深化,句与句之间再用过渡问相连。以下五句提问的设计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的环境是一片萧条,还是充满生机?从哪可以看出?(绿、青)有人说这两句有两个动词用得很好,是哪两个动词?好在哪里?(“上”和“入”,以动写静,突出环境的生机勃勃。)这两句写景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由室外到室内。)到这里来的客人多吗?从哪一句可看出?(这一句是曲问,又是过渡问,答案是: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看出,因为“苔痕”都爬到“台阶”上去了,来的人还多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陋室来的客人不多,那来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教师补充:刘禹锡长于诗文,和白居易唱和甚多,世称“刘白”;又因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作者主要是表明自己的“德馨”,为什么要写朋友是些什么人呢?(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写朋友是博学之人、高雅之士,实际是表明自己也是博学之人、高雅之士,这是从交友的角度写陋室不陋,显现自己的“德馨”。)“白丁”的原意是什么?这里指什么人?为什么?(前两句见课文注释,第三问教师补充:唐朝服色,以黄色为最高贵,红紫为上,蓝绿较次,黑褐最低,白色表示无地位。)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作者在客人走了以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从“抚琴”、“读经”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呢?(高雅脱俗。)跟“无丝竹之乱耳”相对的句子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不说“无讲学之劳形”呢?(这里由“案牍”引出作者的身份和遭际。这样设计,打破了背景介绍的老样式,使背景介绍与内容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案牍”仅仅指公文吗?(借代官场生活。)认为“案牍”劳形,说明作者怎样的心情?(厌恶官场生活。)
至此,教师对所学内容作一简短小结:以上是全文的第二个层次,作者分别从环境(板书:景)、社交(板书:友)、情趣(板书:趣)三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主人的高雅(板书:高雅),突出了他的“德馨”。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触摸到他那青春的朝气,倾听到他那博雅的谈笑,感受到他那脱俗的情趣。这几句虽无一“德”字,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品格。
小结之后,分别由学生翻译背诵第二层次的五个句子。翻译时,注意突出几个重要字词的含义,使教学做到既活且实。
课讲到第三层时,我用了这样一个过渡问:文章到这里似乎应该收尾了,可作者却意犹未尽,加了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是“蛇足”,还是别有他意?围绕这个问题又接问下面几个问题:作者明明是在颂自己的“室”为什么又把“诸葛庐”和“子云亭”扯进来了(作者是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板书:室、庐、亭)?诸葛亮和杨雄各自在哪些方面卓有成就(诸葛亮辅助流备在政治上功勋卓著,杨雄才华横溢,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刘禹锡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刘禹锡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一番事业)?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禹锡是怎样的一个人(有远大抱负的人。板书:抱负)?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呢(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全文 结句。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这一句是什么句式?作者意在强调什么?(倒装句,强调宾语“何陋”。)这一句的原文前有“君子居中”四字,作者为什么要删去(以上所作所为非君子莫属,不点“君子”,表意更含蓄。)?这一句与上文哪一句相照应呢(“唯吾德馨”)?
完成了以上分析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看板书将全文背诵两遍。由于学生是在思考探究中理解课文的,当堂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了。关于本文的骈句与押韵知识的讲析,就在背诵两遍之间简略带过,意在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使第二遍背诵更富韵味。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并体会全文所表达的生活情操,然后板书:保持节操,安贫乐道。
上课犹如作文,结尾万不可忽视。好的结尾,既要掀起高潮,又要留有余味。本文的结尾,我设计了个小练习:“我的座右铭”的交流,由刘禹锡的“铭”联想到自己的“座右铭”,意在引导学生追求高尚情操,把文和道自然结合在一起。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意犹未尽。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