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他们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新知,下面我就结合一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摸一摸你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二、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活动中学知识,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了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教学“各种形状物体特征”时,让学生通过自己摸一摸,观察感知特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得出小组结论,在全班广泛交流讨论得出大家都认可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同学的合作体验,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组织探究活动,形成研究风气
数学是一門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如,在教学完“物体的形状特征”后,我让学生在桌子上随意拿一些物体,在桌子上推一推、滚一滚,问“你能发现什么?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非常活跃,在学生中形成了研究风气。最后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巧设游戏情境,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巧设游戏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教学”。我设计了一组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的游戏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自由下位,想几人在一起搭可以,一个人搭也可以,课堂的气氛一下就活跃了起来,当学生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几种形状的物体搭出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时,我为他们有如此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感到骄傲,通过这组游戏,培养了学生“生活数学”的意识。
五、重视过程评价,蕴涵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象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上“认识物体和形状”的这节课时,不论学生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在整节课中我的表扬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
实践证明,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鼓励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山小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摸一摸你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二、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活动中学知识,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了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教学“各种形状物体特征”时,让学生通过自己摸一摸,观察感知特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得出小组结论,在全班广泛交流讨论得出大家都认可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同学的合作体验,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组织探究活动,形成研究风气
数学是一門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如,在教学完“物体的形状特征”后,我让学生在桌子上随意拿一些物体,在桌子上推一推、滚一滚,问“你能发现什么?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非常活跃,在学生中形成了研究风气。最后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巧设游戏情境,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巧设游戏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教学”。我设计了一组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的游戏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自由下位,想几人在一起搭可以,一个人搭也可以,课堂的气氛一下就活跃了起来,当学生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几种形状的物体搭出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时,我为他们有如此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感到骄傲,通过这组游戏,培养了学生“生活数学”的意识。
五、重视过程评价,蕴涵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象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上“认识物体和形状”的这节课时,不论学生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在整节课中我的表扬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
实践证明,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鼓励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