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面临的财务困境分析

来源 :会计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0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中国高校扩张速度放缓,但扩张时期的一系列投融资行为带来的财务管理问题逐步显现,对高校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而言是异常严峻的考验。文章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后扩张时代,高校面临着融资困境、投资困境和资金营运困境等财务困境,只有走向企业化管理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高校; 过度负债; 财务困境
  
  从1998年到2009年12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24.2%,大学生数量居世界前列,许多高校的规模有了显著扩张。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毫无疑问,高校扩张增强了中国高校的实力,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部分教育界人士称之为中国高校“教育大跃进”。高校扩张产生的问题很多,比如学生的质量下降问题、就业问题等等。2006年5月,国务院决定,高校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由此,我国自1998年开始的大规模高校扩招告一段落。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还较低,从长远看我们还要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今后普通高等教育将稳步发展,并着重提高教学质量,调整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但是,在扩张过程中的高校的投融资行为带来的财务管理问题会逐步显现,从而影响到高校的稳步发展,给管理者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具体而言,高校面临着以下几个财务困境。
  
  一、融资困境分析
  
  我国教育行业经费所占GDP比重仍然不足,尤其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没有达到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在20世纪末达到4%的要求。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设备和资金的缺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普遍性难题。在激烈的竞争中,面对各种类型的大学排名压力,高校必须通过融通资金以获得更多发展的资本。根据我国国情,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国家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仍将占据公立高校经费投入的主导地位,经费投入不足是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虽然经费也有增长,但是,经费投入不均衡,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高校的资金要求。
  (一)政府预算内拨款,总量增加,占比下降
  高校大幅扩招,学费上涨,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并未同步增加。近几年来财政经费的增长率只维持在11%~15%左右的水平,学费绝对数额不断增长,但增长速率明显放缓。高校收费过高,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预算内拨款仍然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但正在逐年下降。2006年,该项比例已经下降到45%~50%左右。因为目前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中等教育和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根据OCED和UNDP有关资料,2007年,我国教育人均经费只有131美元,远低于2006年的世界各国人均教育经费400美元的水平,更低于OECD国家人均教育经费1 800美元的平均水平。从2007年我国各级教育来看,普通小学、初中生均经费仅相当于OCED国家平均水平的1/10。2007年,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初中、中职、高中、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分别为16%、15%、18%、33%、29%、82%;相比而言,2005年OECD国家学前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为18%、小学为21%、初中为24%、高中为27%、大学为29%。教育资源构成中的财力不足,影响到教育资源的人力、物力以及教育信息化程度等方方面面,诸如各级教育体系中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教师数量不足,办学条件差等诸多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难以满足国家教育发展计划要求,中国对教育的投入义务教育当是重中之重。
  
  (二)学杂费收入,上涨空间有限
  学杂费收入在总经费中所占比例有显著提高,2006年已占30%左右,是高校资金来源的第二大渠道,但上涨空间很有限。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于2007年1月联合开展的一项有18 523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6.1%的人认为大学学费“太高了”。而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抱怨的人也越来越多,业已成为最能触动公众敏感神经的问题之一。数据显示,从1989年到2006年,大学学费从200元上涨到5 000元以上,增加了至少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2003—2007年,高校学杂费收入规模分别达到548.75亿元、693.87亿元、837.91亿元、906.07亿元、1277.45亿元,分别占当年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29.3%、30.7%、31.5%、29.6%、34%。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实行义务制,大学教育则实行收费制。但大学阶段的大部分费用不是由学生家长承担,是靠学生勤工俭学收入和各种社会团体基金共同解决。在我国,大学生还未能自行解决这些费用,高等教育体制就已经变化到收取基本全额学费,而且数额较大,这对绝大部分收入普通的家庭确已成为沉重负担。近些年来教育部对高校扩招规模有所限制,招生人数趋下降,也客观上制约了学费总收入的增长。
  (三)银行借款,难度加大
  1.前期已经积累了巨额债务,举借新债受到前欠旧债的制约
  在高校扩张的初期,曾有人高喊举债办教育、发展教育,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近十年来高校的负债水平逐年攀升,但不同的研究机构估计得出的数额不尽相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 500~2 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 500亿元到5 000亿元;2008年两会召开期间,教育部周济部长披露的信息是4 000亿元。总体而言,高校贷款规模很大,贷款4~5亿元很平常,而贷款10~20亿元的高校也不在少数。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的形势下,高等院校举债加快自身发展本无可厚非,但商业银行也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当其发现高校负债规模过大的时候,纵然高校都有国家作为后盾,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也将变得谨慎。在贷款的数量上加以严格限制,并且审查也越来越严,手续也变得复杂。这最终导致了高校筹资的难度迅速增大。严格来讲,目前的高等院校只能是以倒贷的形式来应付原来的贷款,能够按期支付利息已经很不错了,想再举借新债对于大多数已经负债累累的高校而言几乎已经不可能。
  2.高校融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高校贷款始于1999年。当时,高校因大幅度扩招面临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无处放贷,信贷资金库存面临巨大的窘境。当时的高校,特别是公办高等院校以其政府为支撑的背景,使得银行对高校的信用评价等级较高,贷款授信较大。而在最近几年,为了防止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中央一直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高校的借债成功率大幅降低。
  高校贷款用于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需要有预期的生源和经费收入的支撑。如果高校生源不足或完不成招生计划,就会出现建设规模与在校生规模不一致的情况,使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在目前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情况下,高校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导致负债风险。
  大部分高校将老校区土地置换作为还贷资金来源的首选,还有一部分学校以学生学费收入和财政拨款作为贷款还款资金的首选来源。但财政拨款的增长,受制于国民经济形势、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学费的收入又面临生源的激烈竞争,加之高校领导实行任期制容易出现短期行为,高校贷款的还贷计划难以形成,还贷资金的落实更为困难。
  (四)其他来源,影响不大
  其他来源主要包括课题经费和社会捐赠等。课题经费的获取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而言,难度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国家级的课题经费,金额比较小,只占全部经费来源的1%~3%,况且经费多是特定的课题组在使用,学校能够支配的数额就更有限了;社会捐赠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每年能够获得捐赠的超过1 000万元的高校全部集中在一些名牌学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高校社会捐赠数额巨大,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捐赠仅占高校经费总额的1%左右。
  
  二、投资困境分析
  
  投资困境主要表现在校办产业和一些重大的固定资产项目上。
  (一)校办产业,产权不清晰
  高校的投资目标主要在校办产业。而由于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即高校拥有校办企业的人事权,从企业的经营者到财务管理等重要部门的人员都由学校安排。大多情况下,校办产业类似于学校的一个平行于后勤处、基建处的行政部门;从投资决策到经营管理学校都要干预。由于企业隶属学校,其财务风险实际上由学校承担。
  正由于如此,校办产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审计监督不到位的现象。经营者缺乏责任心,认为盈亏都是学校的,经营不善的问题时有发生。由于校办产业“不能到期偿债”和“资不抵债”,学校受其牵连的案例已大量出现。
  (二)固定资产投资,未来利用率下降的可能性加大
  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等房地产的建设和一些仪器设备,如果不投资,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如果投资了,其在将来的利用率是个问题。我国的人口政策将使几年后的高等教育适龄学生逐步减少,客观上存在生源问题。据有关人口研究资料,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达到最高峰,从200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出国留学潮也开始向中学生蔓延,因而生源问题将是新一轮扩张后我国高校面临的一大隐患。此外,根据WTO有关规定,我国的高教领域对国外办学机构将逐步开放,为了招生竞争将更趋激烈,有些既非名校且缺乏竞争力的高校如一味求大求全,势必造成投资损失以及基础设施过剩,对其偿还银行贷款极其不利。
  
  三、资金运营困境
  
  高校当前的财务运行状况可以概括为:财政拨款保吃饭,学费收入保运转,基本建设靠贷款。前已述及,高校资金的来源有不少,但是却不能够满足其需要。那么,有限的资金到位后,都用在了哪里呢?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经费使用效率不高。通过表1也可以看出高校资金运营的捉襟见肘。
  (一)费用支出的刚性,降低了资金运用的灵活性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中国政府的资源投入增量被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地用于增加人员和提高工资。人员支出快于预算拨款的增长。从业人员增加23%,平均报酬增加25%,使总的人员支出增长了91%。
  概括来讲,高等学校人员工资支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基本工资和补贴,这是教职工生存的基本条件。二是当前人才的争夺战日趋激烈,所以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往往会解决一部分家属的工作即所谓的非编制人员工资,这部分工资财政不负担,只有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或者挤占其他支出。三是津贴部分,为了使得教职工的实际收入水平达到社会的中等水平,一般高校都会发放津贴。但这部分资金财政不予支付,需要学校自行筹集资金。四是由于高校扩张期间,许多高校同时存在新校区和老校区,需要配备车辆在校区间往返,有些甚至得配备两班人马,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
  按照成本性态的分类,这一部分支出是固定成本,其增长速度过快,是由于在扩张期需要增加教职工以满足学校的教学任务。由于人员的增加导致了固定成本大幅度增加,最终使资金运用的灵活性下降。通过表1可以看出,高校费用支出中,人员工资占到总支出的28%,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事实上高校的人员总支出远远超过预算拨款,很可能挤占了其他支出。
  (二)日常管理行为的随意性,加大了资金运营的成本
  日常管理行为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缺乏财务筹划,有钱只管花,没钱等靠要。普遍怀有学校贷款政府偿还的思想,对没有经过精细财务规划和测算的项目也大量举债、大量投资,导致决策失误。而高校对办学规模的扩大缺乏科学预测,冒着将来高校可能出现招生数量减少的风险,盲目贷款扩大规模。
  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如有的学校每个院系都建有计算机房,大量购置计算机,使生均拥有计算机达数台,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
  (三)内部控制的不力,造成了大量的资产流失
  一些高校在经费使用上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非程序化和随意行为严重,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贪污受贿、挪用国家资金等违法乱纪行为已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重要部门,如基建、图书馆、教材和设备采购等已出现了重大的腐败案件,造成学校资产的大量流失。甚至有些学校领导将大额资金用于炒作股票,造成了巨大资产损失。如2006年曝出的吉林大学的巨额银行负债,2007年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巨额资金违规案等,以上大学都是我国重点大学,资金和教育实力雄厚,但依然出现了严重的资金违规事件。当然,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的不到位甚至是缺位。
  
  四、结论及建议
  
  在后扩张时代,高校筹资规模受到债务契约约束、学校规模大小、学校声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不同时期资金的需求量不是一个常数。故要认真分析教学、科研实际情况,采用一定的方法预测资金的需要数量,合理确定筹资规模。这样,既能避免因资金筹集不足而影响学校规模的正常扩张,又可防止资金筹集过多,造成学校盲目扩张。面对财务困境,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议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使得资金来源多样化,降低资金成本
  学习美国著名大学的做法,建立捐赠基金。大学应当给自己合理的定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改善大学组织结构,提高大学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
  (二)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财务责任制度
  公立高等院校为什么会过度负债,盲目扩张,不计成本地去银行借款?关键还是没有树立风险意识,银行对这些高校在贷款使用上又缺乏有力的监督造成的。而没有风险意识的根本原因在于即使欠下了巨额债务,到最后发生了无法偿还的情形,也没有一个人去承担责任,最终仍由政府来承担。所以,应逐步推行完整的成本核算观念,其要害是把所有的公共资源投入都包括在成本核算和报告制度之中,主要是土地、固定资产、各种政府补贴、税费优惠、无形资产等。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做两份不同的报表供决策人员参考,除了事业单位的报表之外,再按照企业单位的要求做一份会计报表,算一下资产负债率,算一下收入、成本和费用。
  一位教授说过,国有企业的今天就是高等学校的明天。高校必须面向市场,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考虑风险,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避免前述的一系列问题。正如伦敦教育学院威廉姆斯教授所说,高校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应当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教给他们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应学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谋生和发展。所以走向企业化管理,是高等学校应对社会变迁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王磊.全社会教育总投入: 教育发展的核心指标[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1-6.
  [2] 吕亚非.我国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教育制约[J].经济学动态,2004(6):62-65.
  [3] 唐勇林.调查显示八成公众认为大学学费太高[N].中国青年报,2007-01-15.
  [4] 夏鲁惠,原松梅.我国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阶段性特征[J].中国发展观察,2010(12):29-31.
  [5] 何军.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0(6):148-150.
  [6] 王尧基.高校扩张热中蕴涵的金融风险[J].教育与经济,2005(1):63.
  [7] 世界银行.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J].经济研究,2005(8):4-17.
其他文献
9月10日,有许多年轻人度过了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这其中,有一位老师的回归最受人关注,他就是马云。2019年9月10日晚,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如期举行,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
近日,在某知名代码托管平台上,有人发起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抵制某些公司实行的“996”工作制(主要人群是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此举立即得到很多人响应。据不完全统计,
8月10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透露,2014年至今,央行对数字货币已经研究了5年,现在“呼之欲出”。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决定保持技术
20世纪50年代.美国营养学家施瓦茨在研究肝坏死过程中发现.有一种神奇的护肝因子——“因素3”。经测定.因素3就是微量元素硒,这一研究明确了硒在肝病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11月23日,由河南省会计学会组织的“河南省会计重点科研课题评审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会计重点科研课题评审委员会主任、省财政厅副厅长鲁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计专家
目前胎甲球听器已能传送更清楚的声音,让大多数听力失损的人重新找回失去的声音。
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体验区、AI模拟法庭、换脸技术……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数字科技在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亮相。
一个企业的成功可以从所经营的产品、提供的服务的质量优劣体现出来,也能够通过其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来判断,亦或是通过企业的规模及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来评判。中国物流
我做了42年的教师,今年77岁。如今耳不聋、眼不花,腰不弯、背不弓,爬四层楼气不喘。平时跟六十多岁的老人一起散步、旅游,我总是比他们走得还快,所以他们都称我为“老青年”。
本文研究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不断积累语言因素,扩大操练面,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的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多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