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新中国60年发展之路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体现出新中国60年的崇高目标和不懈追求。新中国发展实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本文透过新中国60年的时空变换,梳理以人为本的发展脉络,探析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 新中国; 60年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4-0026-04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本文从新中国60年发展的时空视角,就“以人为本”的发展脉络和深刻内涵,作一浅析。
  
  一、新中国60年历程:“以人为本”理念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源泉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不懈实践追求。新中国发展的60年,也是“以人为本”理念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以人为本”是党领导人民60年探索、认识的崇高目标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时期内我们党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一词,但党的思想认识,实际上是围绕“以人为本”价值追求展开的。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以人民为本”的认知和追求,开创了中国发展的崭新之路。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始终没有离开对“人”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共同富裕”目标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针对“姓资姓社”争论,他进一步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因此,邓小平主张:建设物质文明,满足人的需求;健全民主法制,维护人的尊严;发展文化教育,丰富人的精神。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把握时代变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要求,就是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首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命题,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为中国社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新中国60年的发展,无一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引领和实践追求
  首先,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就在于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历史创造。中国革命的胜利,激发出亿万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建设新生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我们党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领导人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革命或建设奇迹。其次,改革开放是从激发人的活力入手的,贯穿一条主线就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其深刻意义,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上,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两大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成为超越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动力。正是坚持了“发展为了人民”,我们又一次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再次,60年发展,使中国发生着全方位变化:从社会转型看,就是由相对封闭转变为改革开放的社会;从人的发展看,就是从强调国家、集体本位转变为尊重个性、统筹兼顾,构筑“以人为本”的社会。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认识和新中国60年实践发展的崇高目标和基本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和实践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以人为本: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新中国60年发展理念的升华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提出和坚持以人为本,丰富、完善和提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新中国60年发展一系列实践成果。
  1.从“人的全面发展”到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思想,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社会历史却从来不是脱离人的活动的无主体的过程,也不是人无目的活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本质全面发展所决定的。这就要求:(1)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2)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本质要求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到: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发挥人的所有潜能,即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需要人们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是终极性与阶段性、目标性与过程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5],不能离开人的现实关系和过程来理解人的发展问题。从逻辑发展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刚脱离动物状态的人的最简单内涵开始的,是基于对人的低层次表现形式的超越。尽管当时人们行为是在盲目的、不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但毕竟实实在在地拉开了人走向全面发展的序曲,人类文明每一发展都是向其自身全面发展靠近了一步。从历史实践看,每个时代都承担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的阶段性任务,终极目标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努力逐步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全面发展“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财富的。”[6]如果只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产物,当作是一个抽象的、标签式的终极性结论,而不把它作为一个具有过程性意义的目标来理解和运用,就会严重地消解这一思想应有的价值内涵。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不仅要在物质财富、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等方面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基础,而且要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准备条件。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阶段的现实任务。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落到实处。
  基于新中国60年的实践探索,当代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方针,正是对上述要求的历史性回应。“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作为价值取向,回答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主张人是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目的;(2)作为工作思路,肯定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回答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主张人是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3)作为实践图景,回答发展内容是什么、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主张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之路;(4)作为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对现实的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和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和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重新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7]。从“人的全面发展”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当代体现,蕴含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持续和长远发展的所有内容。其中,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的关键;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保障;坚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创造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自然要求;提升人的素质,是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和手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2.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代共产党人都把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基本立场、政治原则和奋斗目标。新中国第一个30年,共产党人更注重的是整体、集体的人,实质上是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又称“以民为本”。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8]”事实上,我们开辟改革开放之路一个出发点和基本思路,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9]。可以说,“以民为本”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和逻辑起点,成为新中国第二个30年实践发展和理论探索的一条主线。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成为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可以说,“以民为本”理念已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新阶段。
  “以民为本”的执政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内在统一的。在党的执政活动中,在党与群众关系中,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民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同时,“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有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1)“以人为本”外延更宽广。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包括人民以外意义上的人:诸如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以及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人等,“人”比“民”更具有包容性。(2)“以人为本”内涵更丰富。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尊重,即对任何个人的合法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对人的活动所面临的对象,也应给予人性化的理解和关注。(3)“以人为本”涵义更明确。以民为本的“民”是一个政治范畴,随着历史条件和场合范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是为了强调党员或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而把他们从“群众”中暂且分离出来。相比之下,以人为本的“人”涵盖更为全面和明确。(4)“以人为本”更具有超越精神。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的现象进行反思和超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5)“以人为本”立意更为高远。一是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组织多元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和发展,人民范围将不断扩大,“以人为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二是“以人为本”理念吸纳了“人权”、“人文精神”、“人类发展”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成果,视野更为宽阔;三是“以人为本”,首次以治国理念和国家意志的形式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传统“人本”、“人文”等思想提升到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和新的实践阶段。(6)“以人为本”更能够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要求同时关注人作为整体的共同性和作为个体的差异性,统筹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社会成员的利益,整合不同人群的合理要求,实现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共同发展。总之,“以人为本”是新中国60年探索和认识的升华。
  3.从“政治挂帅”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开创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个个成就的同时,也走过弯路——如政治挂帅、运动频繁、酿成“文革”十年浩劫。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和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
  改革开放中,我们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强调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全面、系统地概括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方针。
  “以人为本”,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认识的深化,是新中国60年发展的一个思想制高点,是对“政治挂帅”的超越和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坚持、深化与拓展。(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手段。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经济越发展,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实现以人为本。(2)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升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当今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以人为本”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10](3)“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经济建设,通过发挥人创新能力来实现增长方式转变。
  
  三、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新中国60年实践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新中国60年的实践成果,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
  1.落实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全面把握国家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落实以人为本,既有紧迫性,又是一个长期历史任务和客观发展过程。比如,对于贫富差距问题,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冷静、理性地解决,不能感情用事、片面夸大和渲染问题,也不能脱离我国目前还不发达的实际,一味片面承诺而把社会公众的期望吊得太高——结果无力兑现而招致群众不满,使我们各项工作陷入被动。必须立足现实国情,做到尊重规律、正视差异、有序推进、稳步发展。
  2.落实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把握和应对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基本路线,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路和实践举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比如,不能把具体工作中一些矛盾、问题轻易上升到路线层面,非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否定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又要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通过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3.落实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要求我们通过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必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落实以人为本,必须按照新的要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
  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明确发展阶段和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统一于以人为本。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我们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和落实好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并用好各种机遇,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5.落实以人为本,必须践行党的宗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这一理念、方针和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一起来。如不能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而否定个人价值与合法权益,也不能借口“以人为本”来谋取个人不正当的利益。正确认识和贯彻以人为本,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使之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实现以人为本上来,落实到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总之,在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基本路线,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真正地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由此,新中国60年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将得以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景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73,372.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4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9.
  [5][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21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218.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9.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庞达]
其他文献
1引言  2019年天津市中考第18題作图题称得上是网格作图题中的酷题,它是对用无刻度直尺作图的又一次挑战,在文中我们对于性质作图进行了研究,这里我们对这类在网格中有限制条件的性质作图进行剖析,给出思考过程,与老师们分享.
小儿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婴幼儿发病较多。要知道,人体口腔内存在着许多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健康情况下,它们和人体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引起疾病。  一旦人体抵抗力减弱,就可能发生口腔局部炎症、溃疡。小儿吃过热、过硬的食物,或家长擦洗婴幼儿口腔时用力过大等,都可损伤口腔黏膜而引起发炎、溃烂。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及受细菌和病毒感染后,口腔不清洁,口腔黏膜干燥,也可引
【摘 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英语单词的发音和拼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分为三部分就如何将更适合小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phonics教学法渗入到英语课堂教学,由易到难、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掌握英语单词的发音,进而提高学生英语的自学能力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Phonics教学法;单词发音  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新学期开始时当我拿到手上的教
摘要:目前学术界忽视了抗战爆发后冯友兰在中西对比过程中的一个民族化、个体化的转向,而这个转向与冯友兰追求现代化的努力和合转生为“阐旧邦以辅新命”这个最高追求,这就是其“道术多迁变”背后始终不易的学术宗旨,也是通向其终极关怀的指针。“阐旧邦以辅新命”实质上就是通过德体技用实现国家现代化。“阐旧邦”指的是通过继承中国本有的“组成社会的道德”以保持中国的特性,同时以实现中国现代化这个“新命”为目的的“阐
【摘 要】知识渊博指的是个人的知识广而且深,传统教育采用的是积累或者应试的方式夯实学生的各项知识,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在日新月异的教育浪潮中,国际教育异军突起,在民办教育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培养知识渊博的学生方面做法独特,效果显著。  【关键词】国际教育;知识渊博;探究;阅读  传统教育采用是积累或者应试的方式夯实学生的各项知识,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此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以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如何提高第一学段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的课外识字量至关重要。枯燥的识字方法不为学生所接收,而“摘录本识字”、“认姓名识字”、“读商标识字”和“诵经典识字”,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快乐中、在兴趣中识字,提高识字量。  【关键词】课外识字;摘录本识字;认姓名识字;读商标识字;诵经典识字  如果把语文教学比喻成“瓶子”,那识字教学就是“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颈瓶问题”,让学生高效快捷、快乐有趣、积极主
【摘 要】少先队教育是培养一代少年儿童的独特领域,少先队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少先队组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活跃的因素。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是少先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依托少先队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少先队活动中,让心理健康之花尽情地绽放,这是我们每个少先队工作者都应该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少先
【摘 要】新课标侧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而数学教学生活化即是对新课标的响应。通过创设数学的相关生活情境,倡导数学体验的学习方式,重组数学教学生活化内容这三大途径,可提高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重要意义;有效策略  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突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的特点。新课程改革的推动
【摘 要】家庭和学校,是两个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机构,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家庭与学校的通力合作。我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校合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努力做到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过程一致、教育方法互补,共同培育新一代的阳光少年。  【关键词】家校合力;共育;客家文化  近年来,许多国家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
【摘 要】学生的学习错误是教学过程的生成资源。在关注错题的前提下,引导辨析,利用错误,突破易错题,能让错题成为学习资源,让学生体验错误的价值,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错题;数学课堂  错误是孩子学习的原生态,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要怕孩子出错,而应充分发掘错误,利用错误,化弊为利。  一、关注错误,加以重视  关注孩子的错误首先是发现孩子的错误,那么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