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越高亢、舒缓缠绵、行云流水、华彩乐章……这是我们对于音乐的描述,什么是音乐?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音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蕴涵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因此,它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故高洁的音乐与低价的音乐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而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们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
作为音乐老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感受蕴涵于其中的美呢?
一、从音乐的背景开始走进音乐
任何一段音乐都有着其特殊的背景,我们在欣赏它们的时候,如果脱离了音乐创作背景,蕴涵于音乐中的许多情感因素,我们是无法理解的,这就会使得我们对音乐的欣赏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我们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如果仅仅感动于合唱中磅礴的气势和雄浑的音乐,那就显得有点浅显了。我们应该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它所表现的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有了这段背景知识,我们在聆听时,对于音乐中所表现的那份拳拳的爱国之心和全民奋起抗击日寇的决心就多了一份认识。
二、再现情境融入音乐
音乐是要表现一定的情境的,在我们欣赏音乐前,如果能够了解一下音乐中的情境,我们就能更好的融入音乐之中,与音乐中的主人公同欢乐、共忧愁。
比如在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时,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协奏曲所表现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对恋人,然而家庭的阻力使得这对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最终两人含恨而逝,化为蝴蝶在人间翻飞。
当我们再现了这一情境后,音乐中表现了他们轻松欢快的学校生活、依依不舍的十八相送、铿锵激昂的抗婚、悲凉凄婉的楼台会和哭灵、缠绵悱恻的化蝶,踏着优雅的节奏一幕一幕向我们走来。
三、从音乐专业知识理解音乐
欣赏音乐,要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这样我们才能以专业的理解力去透过音乐理解音乐的内涵。
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开始是几声拨弦声,紧接着就是长笛,给我们营造了身在云端的感觉,这样的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在此基础上,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故事。然后再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大提琴所演绎的梁山伯紧随其后出现,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着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
然而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的《十八相送》。大小提琴二重奏,表现出梁祝的难分难舍。音乐将主题变奏后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
而节奏的变化也是很有用意的。在《抗婚》中,节奏按照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变化着。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在《楼台会》这一段中,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表现出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在《哭灵》这一段中,祝英台在出嫁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小提琴以凄厉声调表现哭声。采用了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表现悲凉的心情。终于,在悲愤低音锣声中,音乐推向最高潮——祝英台纵身投入突然爆开的坟墓中自尽殉情。
《化蝶》部分,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四、主动参与互动中升华对音乐的理解
欣赏是一种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再创造过程,所以欣赏音乐需要让学生参与并且与音乐互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之中自己来唱歌,通过自己的演绎体会音乐与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演奏一些旋律简单的音乐,让他们随时暂停下来或者重复某一精彩段落,仔细体味其中的韵味。
音乐是作者跨越时空与听众的沟通,作为音乐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让这种沟通变得无障碍。
作为音乐老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感受蕴涵于其中的美呢?
一、从音乐的背景开始走进音乐
任何一段音乐都有着其特殊的背景,我们在欣赏它们的时候,如果脱离了音乐创作背景,蕴涵于音乐中的许多情感因素,我们是无法理解的,这就会使得我们对音乐的欣赏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我们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如果仅仅感动于合唱中磅礴的气势和雄浑的音乐,那就显得有点浅显了。我们应该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它所表现的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有了这段背景知识,我们在聆听时,对于音乐中所表现的那份拳拳的爱国之心和全民奋起抗击日寇的决心就多了一份认识。
二、再现情境融入音乐
音乐是要表现一定的情境的,在我们欣赏音乐前,如果能够了解一下音乐中的情境,我们就能更好的融入音乐之中,与音乐中的主人公同欢乐、共忧愁。
比如在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时,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协奏曲所表现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对恋人,然而家庭的阻力使得这对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最终两人含恨而逝,化为蝴蝶在人间翻飞。
当我们再现了这一情境后,音乐中表现了他们轻松欢快的学校生活、依依不舍的十八相送、铿锵激昂的抗婚、悲凉凄婉的楼台会和哭灵、缠绵悱恻的化蝶,踏着优雅的节奏一幕一幕向我们走来。
三、从音乐专业知识理解音乐
欣赏音乐,要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这样我们才能以专业的理解力去透过音乐理解音乐的内涵。
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开始是几声拨弦声,紧接着就是长笛,给我们营造了身在云端的感觉,这样的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在此基础上,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故事。然后再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大提琴所演绎的梁山伯紧随其后出现,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着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
然而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的《十八相送》。大小提琴二重奏,表现出梁祝的难分难舍。音乐将主题变奏后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
而节奏的变化也是很有用意的。在《抗婚》中,节奏按照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变化着。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在《楼台会》这一段中,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表现出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在《哭灵》这一段中,祝英台在出嫁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小提琴以凄厉声调表现哭声。采用了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表现悲凉的心情。终于,在悲愤低音锣声中,音乐推向最高潮——祝英台纵身投入突然爆开的坟墓中自尽殉情。
《化蝶》部分,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四、主动参与互动中升华对音乐的理解
欣赏是一种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再创造过程,所以欣赏音乐需要让学生参与并且与音乐互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之中自己来唱歌,通过自己的演绎体会音乐与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演奏一些旋律简单的音乐,让他们随时暂停下来或者重复某一精彩段落,仔细体味其中的韵味。
音乐是作者跨越时空与听众的沟通,作为音乐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让这种沟通变得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