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课堂效率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也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发挥,取决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并学会参与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理念;教学方式;探索
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观念的改变应注重以下几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 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2、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3、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学习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需要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必然也要改变,我认为应该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基本参照。该思想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任何“好课”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粉笔”“黑板”之于工业社会的教学一样。),它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角色问题。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即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着重点来选择。
四是要符合学生实际,如学生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是选择方式的重要基础。
五是要符合教师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尝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的特点,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以下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问题探究方式。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問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教师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探究模式的主要功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
2、情感教学方式。教师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课堂或实景中体验情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内容,获得历史知识,表达情感。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讨论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历史教学,也可以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外。主要过程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思考;师生提问讨论解决问题;重点检测反馈;教师总结。自学模式的功效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教相长教学方式。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導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内容,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模式推及全年级,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本课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
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一而足,具体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宜,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论。我们要始终牢记用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高中历史;理念;教学方式;探索
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观念的改变应注重以下几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 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2、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3、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学习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需要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必然也要改变,我认为应该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基本参照。该思想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任何“好课”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粉笔”“黑板”之于工业社会的教学一样。),它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角色问题。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即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着重点来选择。
四是要符合学生实际,如学生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是选择方式的重要基础。
五是要符合教师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尝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的特点,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以下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问题探究方式。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問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教师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探究模式的主要功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
2、情感教学方式。教师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课堂或实景中体验情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内容,获得历史知识,表达情感。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讨论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历史教学,也可以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外。主要过程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思考;师生提问讨论解决问题;重点检测反馈;教师总结。自学模式的功效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教相长教学方式。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導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内容,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模式推及全年级,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本课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
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一而足,具体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宜,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论。我们要始终牢记用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