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大同理想研究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woa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探寻一种物质十分丰富、生活极度幸福,文明高度发达的理想生活。康有为借鉴了“三世说”和小康大同说,并借鉴西学中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大同理想,将大同理想的思想体系成书于《大同书》,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他对未来社会的想象。故本文将对于康有为《大同书》中呈现出的平等、人伦、政治、社会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幸福 ;平等 ;理想社会
  一、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形成与来源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形成于清王朝危急存亡的时期,形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是渴求挽救危亡时期的国家拯救陷入泥潭的人民。大同理想传承了古代的社会的“三世说”“仁”学思想并吸收了西方进化论的进步思想,在近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1.大同书的形成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夏,清末民初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又在接触到西学后觉悟到不应该以全盘否定的眼光看待西方文明。1895年,康有为联合多名举人,发动了一场“公车上书”,来反抗《马关条约》中种种不平等的条款,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继而又宣扬“变法图强”发动了一场爱国图强运动,宣传维新思想史称戊戌变法。康有为经历代中国的时代变迁,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到甲午海战,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最后到《大同书》的形成。康有为引古喻今,会通中外,融合中西之学,建构了一个“大同社会”的理想。
  2.大同理想的理论来源
  大同理想在中国的古代就有了雏形,如《礼记礼运》篇描绘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的景象。又糅合进了“公羊三世说”,董仲舒将《公羊传》中的“三世说”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用以说明社会的可变异性,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康有为将这样变易的、进化论的思想应用于他的大同理想上,大同社会生活达到了最高水平,人民生活物质资料富足,社会高度和谐的理想状态,是康有为大同理想追求的目标。
  儒家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仁”是一个君子必须具备的修养,并且提出了“泛爱众”的思想,是要求人要无所不爱,从爱自己开始,爱全人类进而到爱一切生物,这种思想为康有为所想建立的人与人相亲相爱、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友爱的大同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佛教的“四谛说”是康有为大同理想的重要基础。“四谛说”包含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对应着康有为《大同书》的“人生之苦、天灾之苦、人道之苦、人治之苦、人情之苦、人所尊尚之苦”[1]可见康有为的“入世界观众苦”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吸纳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这使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有理有据,更具进步意义。
  二、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内容
  康有为所著的《大同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大同理想,描绘了一幅没有国界划分、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和睦相亲相爱的社会美好氛围,将中国几千年来幻想的大同世界发挥到极致,是人们对最高幸福的追求,是时代的瑰宝。
  1.去苦界至极乐
  康有为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痛苦的,无论是贫穷的人还是富有的人,甚至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也都受着无尽痛苦的折磨。他觉得人不该受这些苦难的折磨,由此提出要消除苦难寻求快乐的思想。
  《大同书》起篇便讲述了“入世界观众苦”,他认出生既是进入了人间炼狱,人活着就是痛苦的开始,每一种苦又有明确的界限分别。入世皆苦是因为在戊戌变法后看到了人民的痛苦生活,战争和压迫连连发生,人们煎熬的活着。康有为想要抑恶扬善,帮助人民解脱痛苦,由此他借助了佛教中的无差别的慈悲思想,来帮助人民脱离苦海。
  康有为从“去苦求乐”的人道原则出发,考察到人类苦难的根源是因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存在。康有为提出消除差别的“破除九界”之方来实现大同理想:“去国界合大地也;去级界平民族也;去种界同人类也;去形界保独立也;去家界为天民也;去产界公生业也;去乱界治太平也;去类界爱众生也;去苦界致极乐也。”[2]康有为认为只要消除九界, 人类就能够进入到美满的大同极乐世界。
  2.去形界保独立
  康有为提倡解放妇女,男女平等。在我国的传统中,一直延续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他为女子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感到不公,如压制女子不得作官,不得参加科举,不得成为议员,不能享受学习,甚至不得为公民,人身得不到自由,不能自由外出游览、参加宴会,甚至为奴隶,被囚禁,由此他批驳历史上存在的压制妇女种种理由,伸张“女子最有功于人道”,认为女子在社会中生活在起到的作用是男子不可代替不可超越的。为了解救妇女,康有为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女子理应享受与男子一般的权利,提倡设立女学,法律上保障女子独立的资格,并提出一夫一妻制度,婚姻自由由双方签订带有合法效力的合约并且可以规定期限,他认为解放妇女,实现男女平等是去“九界”进入“大同社会”的起点。
  3.去国界合大地
  有国之害。他认为“人民由分散而合聚之序,大地由阻塞而开辟之理,天运人事之自然者也”[3]这是天道自然的必然趋势,最初人们为了生存、抵御外界威胁而组成群,以维持生命。群逐渐演化为家庭,家庭是最初的单位,之后由家庭形成部落,部落发展为国家。人类有从分散到凝聚的秩序,大地有从阻塞到贯通的趋势,只有破除了山川的阻碍,摆脱了舟车的限制,解除了人治的压制将世界合为一国,大同之世界才能得以实现。
  国家的存在是自然发展的趋势,但是纵观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康有为察觉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歇,私欲也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伤亡培增的更大规模的战争。人性在国家的阶级掌控中得不到完善,社会也得不到发展,人们生活苦不堪言,如此循环往复,国家的存在并不是通向理想社会的途径。这是用下层人民的血肉堆砌成的国家,国家的存在造成的只会是更多的痛苦,有悖于“去苦求乐”的思想,所以他認为只有破除国界进而统一由分而合,才是实现大同世界的必由之路。   4.去乱界治太平
  康有为设定了一套制度,对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仔细的安排,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上不公混乱的现象,这样世界就能处于一片祥和的氛围中。
  大同理想的政治制度。康有为设计的大同世界中设立民主制政府,各项政事皆由人民公议。而大同世界中的公政府并无实权,所掌握的不过是计算、奖励、分派等事物,所以不会生出讥讽、刺杀等伤人心之举。在这样的社会中,政府不再是压制各阶级的国家权利政治机关,而是负责社会各项事物的管理机关。
  大同理想的经济制度。康有为在经济上主张实行公有制制度,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公农”“公工”“公商”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一切财产都归公有,按照所需进行生产和消费,核定人口数量按照计划进行分配。同时大力投放机器用于生产,促进生产力解放劳动力。人们在高度发达物质和精神文明中,享受着生活的极度幸福。
  大同理想的教育制度。“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 最重学校。”[4]康有为着重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结合西方的教育理念,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注重德育的教育方式,又吸收了西方教育中注重全面发展,强调经世致用,培养科技型人才的新式教育。康有为设计的教育体系包括五个阶段: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在这一个连贯的“公养公教”教育模式中每个人都享受教育、接受知识,提高技能,根据自己的所长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康有为重视教育,培养公民的综合素质,不时的组织道德教育培养课程,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是素质教育在当时的体现。
  三、康有为大同理想的时代意义
  康有为的“大同梦”是传承了儒家以“天下为公”的思想为基础而设计的社会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同理想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是康有为大同理想的重要概念范畴,即无限多样性的世界万物通过协调演变而形成的统一,蕴含着着平等、统一的思想。《大同书》中的“去国界”、“去种族”、“去乱界”在当下表现为构建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大同理想提倡以德育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倡导“讲信修睦”的风气,“选贤与能”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利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這与现下时代要求的提高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水平、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相呼应的。如今人民生活富足,幸福指数日益增高,不但满足了物质层面的需要,还满足了精神层面的需求,社会的进步与改进这都说明人类的理想社会不在过去,而在未来。
  结语
  康有为宣扬的人权平等、种族进化、公有制、世界统一的大同理想,描绘了一幅人类生活富足、没有苦难、安居乐业的未来社会的幸福蓝图。大同理想中的公有制思想,不仅是对生产力生产技术的考验,也是对人心的考验。大同理想能否实现?现状下虽然还没有实现大同社会,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种类逐渐丰富,幸福指数与日俱增的现状都是在朝着理想生活的迈进。不要局限在如何实现大同理想中,而要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投入到未来的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康有为著,周振甫、方渊校点:《大同书》[M].中华书局,2012.
  [3]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M]第七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李似珍评注.大同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和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都会追求更高的艺术,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插花作为当前许多艺术追求者所喜爱的一种消遣的形式,在當前我国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插花这一门艺术最早来源于我国隋唐时期,但真正的兴盛时期,却是在日本,同时,日本也产生了众多关于插花的流派,而小原流花道是十分主要的一个插花学派。插花的风格是十分多样性的,有的
期刊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加,道路起桥梁施工规模不断扩大,给生态环境带来严峻中影响。如果在建设过程中管理不当,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绿色桥梁可以尽可能地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可以将道路桥梁工程整体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降到自然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做到保证工程质量,又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施工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减少破坏,具备可行性,
期刊
摘要:全面文化热潮的出现,使文化馆承担文化建设中更为重要的职责。在文化馆全面实施免费开放活动以来,虽然取得一定的工作效果,使群众享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开放活动规范化的进行带来一定的阻碍。为此,本文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旨在帮助文化馆更好的服务大众,创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文化馆;免费;开放活动  引言  在我国群众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
期刊
摘要:本文拟采用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探讨N/NP相同时,“第一+N/NP”与“第一个+N/NP”的一般使用规律及区别联系。  关键词:第一+N/NP;第一个+N/NP;区别;联系;  一、第一+N/NP与第一个+N/NP  (一)第一+N/NP  1.可加量词“个”时N/NP的特征  在“第一+N/NP”格式中,名词前可加量词“个”,并且意义无变化。N/NP的语义特征可概括为[+逻辑性,+
期刊
兴元汉府,固汉家之宗庙,素华夏之正源。商周礼治,追维龙岗,汉王设郡,天下相争。衔沅湘,接长江,滔滔东流,势比天水。山势巍巍比壮士,未平治世之心,水色潋滟逊娇女,不违婀娜半步,层峦叠翠,无造作之姿态,碧水流清,有绝世之芳华,天有银霄,地有大汉,拥秦岭而居南江,挟巴山而割关中,造化天设,泽沃野千亩,物象自成,育英杰十方,身置褒城,心亦怡然。  斗转星移,辉煌依旧,昔张骞出使,孝儒正学,意气之盛,文风之
期刊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不仅颠覆性地改变人们的传统上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甚至影响人们的生存和思维方式。数字化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计算规则与参数的设定来实现设计的生成、发展与调控,实现设计的最优化,大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效率与精准度以及后期落地可行性。其应用十分广泛,数字设计将现实和虚拟融合,为建筑设计拓宽了表现形式与表现空间,为建筑师提供了建筑新思路,对当代建筑产生
期刊
天女何疏,遗此仙肴!夫小笼汤包者,比安期之素枣,逾方朔之白桃。或有幸子,得窥其庖。庖丁脍肉,易牙操刀。玄冥蓐收,甘咸适调。抟面揉油,修清辉之月。割条判块,散微熠之星。拥糜合饼,松入泠雾之抱,水襄矮芦之汀。而乃驱河东之豕,御大宛之骢。旋则云凝楚岳,氣起沣城。霭然腾燧,飘然驾风。闻者指动,过者空嚼。  若夫毗邻小肆,围案老饕。始陈笼以列屉,气郁郁其如涛。倏捉盖以开视,泄洞庭之漪潮。瞻皓阁乎悬圃,发赤麂
期刊
摘要:安徽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广泛的地域影响、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对象。高校作为研究与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当主动承担起发展民俗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本文以安徽民俗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桐城派家训家教思想为视角,努力挖掘其中优质的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文明中先进的思想理念,探寻在高校课程中传承桐城派家训家教思想的现实路径,为安徽民俗文化
期刊
摘要:党建工作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施工企业生产和党建工作的有效融合能够提升企业的施工生产效益,因此解决企业的党建工作问题是加强企业管理,发展企业的有效举措。本篇文章分析了施工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施工企业;党建;问题与对策  一、施工行业特点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竞争呈现越来越激烈的趋势。各施
期刊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正式提出以来,全体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初中音乐教学在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和教学体系上的优化。初中音乐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与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施发展新思路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此帮助学生打下音乐基础,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育;音乐教学;教育新思路;教学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