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iri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就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来说,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我校数学组老师结合“数与代数”领域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要善于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不同的方法,在遇到不同情况时合理的选择方法。
  五年级(上册)——找(简单周期)规律,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使用一定的策略去寻找规律,在找的过程中,与已有经验策略进行对比、反思,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策略,同时提升自己对简单周期规律及其计算策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先设计了
  方案1:
  1、通过盆花的教学,让学生判断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因为教师提供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寻找,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激活了思维,想出的解题策略非常多:列举法、奇偶法、计算法等。
  2、通过彩灯,让学生判断第17、18盏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判断,初步优化方法。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此时,教师希望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计算法最好。
  3、要求:用计算法解决彩旗问题。(得到最优的方法)
  4、用计算法解决相关问题。(巩固方法)
  反思一:学生虽然进行了探究,也好象从方法多样化提升到最优化,教师只是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计算的方法,并没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而且,计算法是解决周期问题最好的方法吗?我们几经推敲,设计了
  方案2:
  1、通过盆花的教学,让学生判断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展示列举法、奇、偶法、计算法后,重点讲解计算法,并借助列举法的图,进行说明,使方法有机结合。
  反思比较: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还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用这样的问话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愿意表达,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在内心进行优化,很多同学倾向于奇、偶法和计算法,但意见仍不能统一。
  2、教学彩灯时,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第17、18盏是什么颜色的?”
  在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计算法的情况下,问:这一题用奇、偶数的方法来看好吗?什么情况用奇偶数看好?对于更多的像今天这种有规律的情况用什么方法更好?
  3、要求:用计算法解决彩旗问题。
  这时,教师及时小结:我们解决了三组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今天所有找规律的问题?是的,列举法很烦,但可以帮我们找到解题思路。奇偶法对解决两个一组的规律性现象非常方便。计算法可以解决今天所有的找规律的问题。
  4、用计算法解决相关问题。
  反思二:在这次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自己比较,自己实践,找出能解决这类规律性问题的普遍适用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反复强调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课堂上教师试图让学生能辩证的看问题,但下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不约而同的认为计算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再次反思。设计了
  方案3:
  在方案2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道挑战题:
  出示情境:指名读题:一个小朋友放了一枚白子,正准备接着摆棋子,他说:每两枚白子之间摆两枚黑子,第60枚是什么颜色的呢?
  学生认为非常简单,大多数立即用计算法得出第60枚是白子。老师师问:你们都同意他的意见吗?(让学生上来摆一摆)如果学生摆的不对,师:谁再来读一读题目?他摆的符合题目的要求吗?这两枚白子之间有两枚黑子吗?那该怎么摆?现在你们找到规律了吗?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体会?小结:我们前面练习的找规律,都是根据图例来解答的,要根据文字表述来解答时,读题后要认真思考,关键是找到规律,找规律不能仅根据想象,需要用列举法来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找到解題思路。
  反思三:通过练习的设计,制造冲突,让学生主动将所学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方法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辩正地看待不同的方法,在遇到不同情况时合理的选择方法。
  通过三次教学,使我门对解决周期规律有了深入地思考。同时我们在想,在解决问题和计算时真的有最优方法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对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只要能准确、快捷的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就是好的。套用一句广告词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老师的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二、运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要善于抓住问题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以不变应万变,在遇到不同题型时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的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满了6个小杯和一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杯子,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同一种量来考虑,也就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可以用以下两种的方法来解答:
  6 3=9(个) 6÷3=2(个) 2 1=3(个)
  小杯:720÷9=80(毫升)
  大杯:720÷3=240(毫升)
  大杯:80×3=240(毫升)
  小杯:240÷3=80(毫升)
  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介绍并要求学生尝试用方程解答,运用的还是替换的策略。方法一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方法二是把小杯换成了大杯。解题方法不同,但基本的策略,解题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是把不同容量的杯子替换成相同容量的杯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解: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 解:设大杯的容量是X毫升。
  6X 3X=720 1/3X×6 X=720
  X=80 X=240
  大杯: 80×3=240(毫升)
  小杯:240÷3=80(毫升)
  而“练一练”展现的是这样的情境:在2个同样的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例1大小杯的容量是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杯子的个数变了。练一练大小盒所装球的个数是相差关系,盒子数没有变,但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   第一种,把2个大盒替换成2个小盒,装球的总个数少了2个8。
  小:(100-8×2)÷7 解:设每个小盒装X个。
  =(100-16)÷7 (X 8)×2 5X=100
  =84÷7 7X=84
  =12(个) X=12
  大:12 8=20(个) 大:12 8=20(个)
  第二种:把5个小盒替换成5个大盒,装球的总个数多了5个8。
  大:(100 8×5)÷7 解:设每个大盒装X个。
  =(100 40)÷7 2X (X-8)×5=100
  =140÷7 7X=140
  =20(个) X=20
  小:20-8=12(个) 小:20-8=12(个)
  学生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有了图例,还好一点,但是在具体的练习与测试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分辨不清总数有没有发生变化,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而引进方程,并与相应的策略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不用考虑谁不变,谁变了。总量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同样的问题在“假设”策略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学生往往搞不清,象“鸡兔同笼”的问题,在求出相差数之后,不知道是用加法还是减法,假设都是兔子,求出来的却是鸡的只数,尤其是在写答句的时候错误很多。
  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部分的内容,在上一届毕业复习时,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复习方案和专题训练,把各种类型的题都放在一起。发现部分学生最困难的是不会选择合适的策略解答,因为这些策略指向于不同的问题结构、问题特征。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倒推、替换、假设等策略的教学都可以引进方程。降低思维难度,把逆向思维转为顺向思维。因此本学期的毕业复习,我們准备进行倒推、替换、假设等策略的专题复习,相信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上学期末进行的六年级数学市统一调研中,就考了一道用“倒退”策略解决的问题,学生对“倒退”策略遗忘较多,而一直在用方程法解题。我们通过对比班的统计,发现引进方程法的班级学生的正确率要比其他班级明显高。
  一题多解要善于沟通解法之间的联系,通过同课异构、多人同上,教研组、备课组群策群力就可以实现;而多题一解要善于抓住问题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需要教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材全面了解,全局考虑。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今年我接到一个语文成绩与同轨班级相差较大的班级,怎么办呢?继续听之任之,良心不忍。努力吧,却怎么也使不上劲:一上课,就瞪两眼等你讲。如果让其质疑或回答问题时,头立马低下一大片。眼看孩子就要上六年级啊!为此,我愁得茶饭不思,睡眠质量也随之下降。在使出浑身解数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我又去找书、找老教师。最后找到原因:之所以课堂上死气沉沉,一方面缘于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太差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另一方面也缘
《触摸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品文,语言简洁,意境隽美。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正反比较句子、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在反复诵读吟咏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使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巧妙地引入新课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表现出的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及与其他信息老师的交流,发现在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学生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学生对计算的操作程度和信息素养的认识程度深浅不同。任务完成的差异性很大,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无法完成任务;(2)学生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个别优秀学生的个人秀,有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干脆成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共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小学低段数学分组教学的课堂,力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每个人学不同的数学,每个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模块式”课堂是可以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等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的实效课堂。我们在低段数学课堂中运用分组教学的形式,立足
一节课的成败,一节课品味的高低,一节课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思维是否被激活,在于思维是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多思,深思凝异窍,熟虑得事理。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指的是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思”的教学理念,创设相应的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引发多思,活跃创造思维 
当一只小蝴蝶好不好?我的小伙伴们都说:“當一只小蝴蝶一点都不好。”  下雨了,我们不能飞出去玩耍;我们的生命很短,成虫后只有短短的十五天……  不过我觉得当一只小蝴蝶很不错。  早上起来,我从美丽的花朵小床上爬起来,用一些花粉把翅膀变得又香又美。飞进公园看小朋友们快乐地玩耍,可以让心情变得很愉快,那可是天然的动画片呀!  我喜欢当一只小蝴蝶,很快乐的时候我会在花丛中跳舞。如果你在阳光明媚的早上看到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叶斐声先生曾经说过:“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会贯通的方法之一。”事实上,背诵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输入过程。英语背诵也是如此。  一、整体把握,方式灵活  1、遵循整体把握 优化教学方法  在语篇教学中,首先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课文内容是一个整体,它强调英语教学的整体灌输及整体接受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要注重从青少年人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  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学校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实现2020年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我们正肩负着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在自主创新,关键在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
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充分的预设,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如果预设课堂中所有的细节,按部就班,会束缚课堂的灵性。如何使课堂“动”起来呢?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回应儿童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能否关注幼儿的反应,给予适宜的回应,这决定着课堂的走向和与教学的有效程度。那么,什么是教师回应?关注教师的回应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一、回应的情感砝码  在大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
0亲爱的乌鸦,对不起!上次是因为我太饿了,所以从你那儿骗(piàn)了一块肉吃。你能原谅我吗?  1.自从乌鸦被狐狸骗走一块肉以后,乌鸦就对狐狸不理不睬。  2.狐狸见乌鸦没有理他,就接着说下去。  3.乌鸦动心了,便和狐狸各买了4个甜瓜。  我保证以后不会再骗你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牛大叔水果店里的甜瓜正在搞优惠(huì)活动,1个甜瓜只卖3元,我们一起去看看,怎么样?  这次狐狸真的没有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