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阮衍章先生
正直、脚踏实地、毫不张扬;他诚挚、热心、胸怀坦荡。联繫校友、寻找失散的同窗校友、办会刊,几十年来乐此不疲,从不计较报酬,亦从不在乎名利。他细心、认真、执著;他谦虚、感恩、热爱朋友。无论学生时期还是数十年后的今天,坚守着对文学的虔诚、痴心和鍾爱。执笔写文章,衍衍不息献华章,文字隽永,让人动容。
【阮衍章先生,祖籍福建龙海,1960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八十年代移居香港,於《中国旅遊》画报担任中文编辑兼摄影记者、长荣贸易行总经理、华文微型小说学会秘书长、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顾问、《地平线》月刊顾问、福建师范大学香港校友会副理事长。】
执笔写文,衍衍不息献华章;
文字隽永,字字珠玑显真情。
阮衍章先生祖籍福建龙海,其父母年轻时候来印度尼西亚谋生,他便出生於印度尼西亚。青春年少时,他便与文学有约,悄悄地喜欢上文学,並对文学痴迷至今,大约半个世纪。
中学时,他就读於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新华学校,“偷师”学步。1957年,还是初三学生的他,已经能夠将一篇遊记写得有声有色,足见其文学潛力。那时候,巴中华文学校业餘文坛写作风气很盛,人才辈出,这也是阮衍章先生当初报考巴中的动力之一,在校园里,他的文学才华遇到了一块沃土,茁壮成长。阮衍章先生的习作常发表於《新报》、《生活报》、《印华经济》、《觉醒周刊》上,並和文学爱好同窗创办《荒地》。成为印华文艺“发烧友”。
1960年,阮衍章先生回到祖国,在历经二十三天的补习之後,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时的他已经在文学上小有成就。毕业之後,阮衍章先生被分配到河南郑州中专学校执教,後调入中学教学。业餘时间做文化宣传工作及文艺创作,编辑小报、填词、作曲,自编河南坠子等。时值文化大革命特殊时间,办墙报,写标语,练就了阮衍章先生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因为小时候便有的绘画兴趣在这时期也得到了发挥,画人像是阮衍章先生的擅长之一,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遗憾的是,後来因为匆忙来港,画作留在了内地,房子易主,画作也便遗失,再也无跡可寻,每每谈及此,阮衍章先生心中仍觉遗憾。
1982年,在历经四餘年的申请之後,他来到了香港,因为文科毕业,阮衍章先生供职於《中国旅遊》画报社,担任编辑兼记者,在那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遊览了许多地方,伴随着自己的脚步,他写下了大量文章,文学素养与日俱增,文字隽永,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1999年,阮衍章先生将自己从1957年到1999年四十多年间的作品结集出版,成就《千岛风 香江情》一书,香港华文微型小说学会会长、2011年中国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东瑞先生所说:“风风雨雨的人生长路,文艺如灯,始终引他向前迈步,而生命的秋季,也是收获之季,金黄之季——《千岛风 香江情》就是阮衍章在秋季里一颗丰硕的果实。”
书中字里行间概括了他生活过的两个地方的生活、心路历程:年轻时的单纯追求、年过半百後的深思熟虑等。那是他人生旅途的见证,也是他人生中最好的纪念。四十餘年笔耕不辍,可以感受到他对文学的虔诚和鍾爱。
从1998年至2013年,阮衍章先生参与编辑七本巴中校园文集,《校园 校园》、《回眸》、《真情》、《怀念》、《献礼》、《星光》、《浪花》。他们计划在2015年母校七十周年纪念之前,再攻一城,为母校献上第八集。其中《星光》收录了五十餘位与巴中有关的人物,阮衍章先生写的数篇人物亦收录在内。他曾写过许多与巴中有关的人物,分别发表於《校园 校园》、《回眸》、《地平线》等文集中。阮衍章先生熟悉他笔下的巴中人物,写时,是一位思想者在创作,也是一位老朋友在讲述对方身上的故事。情真意切,字字珠玑。
有人评价他说,衍章的为文,篇篇反映了那个世纪以来对文学的那种执著和坚持:一是他对文学的坚韧、痴心和鍾爱;二是他的无处不在的感恩思想;三是他为文的谦虚谨慎的精神;四是对他人作品的珍惜;五是他的源於澹泊功利心和低调处事的“文人相重”的胸怀。如此评价,是对他文学人生的概括,亦是对阮衍章先生文学之路的肯定。
脚踏实地,乐此不疲为校友;
胸怀坦荡,不为报酬不为名。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印度尼西亚大城镇之下的县城、乡村开始排华,大批华侨被剥夺生计,驱逐出乡村,几代人辛苦经营起来的家业付诸东流,伤亡不可避免,人心惶惶,中国政府派出四艘海轮陆陆续续将印度尼西亚华人学生们一批批接回祖国。当时两个学校的学生组织成立了“雅华回国同学会”,儘管当时阮衍章先生所在的城市还未受到波及,但是身为巴中华文学校学生会主席的他卻心怀热忱,为“雅华回国同学会”忙前忙後,那时的他正好高中毕业,於是,也决定回国,编在第五批归国的学生之列。
八十年代初,除了为生计奔波外,联繫校友、寻找失散的同窗校友佔去了阮衍章先生很大的精力,为校友会的《会讯》撰写动态消息、每期带进深圳给内地的校友寄送……几十年来,他乐此不疲,其恒心与热诚让人感动,而其从不计较报酬,更不为个人名利的质量更是让人肃然起敬,阮衍章先生的为人在校友会中有口皆碑。
九十年代香港巴中校友会成立,要出版专刊以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繫,曾做过杂誌社编辑的阮衍章先生顺理成章地担起了编辑会讯的责任。他正直、脚踏实地、毫不张扬;他诚挚、热心、胸怀坦荡,一门心思为香港巴中校友会服务。香港巴中校友会九十年代会员人数上升至千餘人,並对内地的校友会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校友都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甚至对兄弟校友会产生影响,阮衍章先生可谓功不可没。
他对印度尼西亚那片生养了自己的土地一直保留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对於曾经的校友始终热爱和掛念,他对所有交往过的校友、师长和印度尼西亚华侨文艺前辈都心存怀念之情。他一直忘不了教他写作的老师,也关心在各地散居的印华老作家、老报人,多次探访、报导,在他心中,这些当年为印华文学出过力、流过汗的老师、编辑,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他的记忆中保存了许多巴中校友的信息,他们的联繫方式,他们的主旨,他们从事的行业等。因为关心,所以关注。
1995年,巴中校友们迎来了母校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日,各地校友纷纷汇集到香港。阮衍章先生作为香港巴中校友会秘书长需负责接待来自各地的校友,安排他们的住宿等杂事,热情周到、细緻入微。由於校友们经济水平各不相同,阮衍章先生便根据各自的承担能力安排住宿,如此一来,大家住宿便显得有些分散。而其在1996年开办宾馆便是从此得到的灵感,以给校友们带来方便为出发点。
从开办宾馆至今的近二十年时间里,阮衍章先生的宾馆客源稳定,事业发展稳定,在他那里住过一次的客人,下次来港时都会选择他,这得益於他对客人的周到服务,和以对方为先的态度。“衍章的为人,处处给人留下难忘的性情魅力:一是他的细心、认真、真诚的、既造益自己、也奉献群体的做人作风;二是拥有一颗热爱朋友的心。”有人如此评价阮衍章先生。
在未来,阮衍章先生计划将时间重新分配,会花多一点时间在社团和社会服务上,他坦言:“遇到需要我的事情,我定必义不容辞。”这一言,足以肯定他赤诚的服务之心。
阮衍章先生服务心诚,赤子情浓,这样的情怀流动在他的大半生,如同璀璨的火种,照亮了他的人生,温暖了他的人生。
正直、脚踏实地、毫不张扬;他诚挚、热心、胸怀坦荡。联繫校友、寻找失散的同窗校友、办会刊,几十年来乐此不疲,从不计较报酬,亦从不在乎名利。他细心、认真、执著;他谦虚、感恩、热爱朋友。无论学生时期还是数十年后的今天,坚守着对文学的虔诚、痴心和鍾爱。执笔写文章,衍衍不息献华章,文字隽永,让人动容。
【阮衍章先生,祖籍福建龙海,1960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八十年代移居香港,於《中国旅遊》画报担任中文编辑兼摄影记者、长荣贸易行总经理、华文微型小说学会秘书长、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顾问、《地平线》月刊顾问、福建师范大学香港校友会副理事长。】
执笔写文,衍衍不息献华章;
文字隽永,字字珠玑显真情。
阮衍章先生祖籍福建龙海,其父母年轻时候来印度尼西亚谋生,他便出生於印度尼西亚。青春年少时,他便与文学有约,悄悄地喜欢上文学,並对文学痴迷至今,大约半个世纪。
中学时,他就读於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新华学校,“偷师”学步。1957年,还是初三学生的他,已经能夠将一篇遊记写得有声有色,足见其文学潛力。那时候,巴中华文学校业餘文坛写作风气很盛,人才辈出,这也是阮衍章先生当初报考巴中的动力之一,在校园里,他的文学才华遇到了一块沃土,茁壮成长。阮衍章先生的习作常发表於《新报》、《生活报》、《印华经济》、《觉醒周刊》上,並和文学爱好同窗创办《荒地》。成为印华文艺“发烧友”。
1960年,阮衍章先生回到祖国,在历经二十三天的补习之後,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时的他已经在文学上小有成就。毕业之後,阮衍章先生被分配到河南郑州中专学校执教,後调入中学教学。业餘时间做文化宣传工作及文艺创作,编辑小报、填词、作曲,自编河南坠子等。时值文化大革命特殊时间,办墙报,写标语,练就了阮衍章先生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因为小时候便有的绘画兴趣在这时期也得到了发挥,画人像是阮衍章先生的擅长之一,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遗憾的是,後来因为匆忙来港,画作留在了内地,房子易主,画作也便遗失,再也无跡可寻,每每谈及此,阮衍章先生心中仍觉遗憾。
1982年,在历经四餘年的申请之後,他来到了香港,因为文科毕业,阮衍章先生供职於《中国旅遊》画报社,担任编辑兼记者,在那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遊览了许多地方,伴随着自己的脚步,他写下了大量文章,文学素养与日俱增,文字隽永,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1999年,阮衍章先生将自己从1957年到1999年四十多年间的作品结集出版,成就《千岛风 香江情》一书,香港华文微型小说学会会长、2011年中国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东瑞先生所说:“风风雨雨的人生长路,文艺如灯,始终引他向前迈步,而生命的秋季,也是收获之季,金黄之季——《千岛风 香江情》就是阮衍章在秋季里一颗丰硕的果实。”
书中字里行间概括了他生活过的两个地方的生活、心路历程:年轻时的单纯追求、年过半百後的深思熟虑等。那是他人生旅途的见证,也是他人生中最好的纪念。四十餘年笔耕不辍,可以感受到他对文学的虔诚和鍾爱。
从1998年至2013年,阮衍章先生参与编辑七本巴中校园文集,《校园 校园》、《回眸》、《真情》、《怀念》、《献礼》、《星光》、《浪花》。他们计划在2015年母校七十周年纪念之前,再攻一城,为母校献上第八集。其中《星光》收录了五十餘位与巴中有关的人物,阮衍章先生写的数篇人物亦收录在内。他曾写过许多与巴中有关的人物,分别发表於《校园 校园》、《回眸》、《地平线》等文集中。阮衍章先生熟悉他笔下的巴中人物,写时,是一位思想者在创作,也是一位老朋友在讲述对方身上的故事。情真意切,字字珠玑。
有人评价他说,衍章的为文,篇篇反映了那个世纪以来对文学的那种执著和坚持:一是他对文学的坚韧、痴心和鍾爱;二是他的无处不在的感恩思想;三是他为文的谦虚谨慎的精神;四是对他人作品的珍惜;五是他的源於澹泊功利心和低调处事的“文人相重”的胸怀。如此评价,是对他文学人生的概括,亦是对阮衍章先生文学之路的肯定。
脚踏实地,乐此不疲为校友;
胸怀坦荡,不为报酬不为名。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印度尼西亚大城镇之下的县城、乡村开始排华,大批华侨被剥夺生计,驱逐出乡村,几代人辛苦经营起来的家业付诸东流,伤亡不可避免,人心惶惶,中国政府派出四艘海轮陆陆续续将印度尼西亚华人学生们一批批接回祖国。当时两个学校的学生组织成立了“雅华回国同学会”,儘管当时阮衍章先生所在的城市还未受到波及,但是身为巴中华文学校学生会主席的他卻心怀热忱,为“雅华回国同学会”忙前忙後,那时的他正好高中毕业,於是,也决定回国,编在第五批归国的学生之列。
八十年代初,除了为生计奔波外,联繫校友、寻找失散的同窗校友佔去了阮衍章先生很大的精力,为校友会的《会讯》撰写动态消息、每期带进深圳给内地的校友寄送……几十年来,他乐此不疲,其恒心与热诚让人感动,而其从不计较报酬,更不为个人名利的质量更是让人肃然起敬,阮衍章先生的为人在校友会中有口皆碑。
九十年代香港巴中校友会成立,要出版专刊以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繫,曾做过杂誌社编辑的阮衍章先生顺理成章地担起了编辑会讯的责任。他正直、脚踏实地、毫不张扬;他诚挚、热心、胸怀坦荡,一门心思为香港巴中校友会服务。香港巴中校友会九十年代会员人数上升至千餘人,並对内地的校友会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校友都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甚至对兄弟校友会产生影响,阮衍章先生可谓功不可没。
他对印度尼西亚那片生养了自己的土地一直保留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对於曾经的校友始终热爱和掛念,他对所有交往过的校友、师长和印度尼西亚华侨文艺前辈都心存怀念之情。他一直忘不了教他写作的老师,也关心在各地散居的印华老作家、老报人,多次探访、报导,在他心中,这些当年为印华文学出过力、流过汗的老师、编辑,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他的记忆中保存了许多巴中校友的信息,他们的联繫方式,他们的主旨,他们从事的行业等。因为关心,所以关注。
1995年,巴中校友们迎来了母校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日,各地校友纷纷汇集到香港。阮衍章先生作为香港巴中校友会秘书长需负责接待来自各地的校友,安排他们的住宿等杂事,热情周到、细緻入微。由於校友们经济水平各不相同,阮衍章先生便根据各自的承担能力安排住宿,如此一来,大家住宿便显得有些分散。而其在1996年开办宾馆便是从此得到的灵感,以给校友们带来方便为出发点。
从开办宾馆至今的近二十年时间里,阮衍章先生的宾馆客源稳定,事业发展稳定,在他那里住过一次的客人,下次来港时都会选择他,这得益於他对客人的周到服务,和以对方为先的态度。“衍章的为人,处处给人留下难忘的性情魅力:一是他的细心、认真、真诚的、既造益自己、也奉献群体的做人作风;二是拥有一颗热爱朋友的心。”有人如此评价阮衍章先生。
在未来,阮衍章先生计划将时间重新分配,会花多一点时间在社团和社会服务上,他坦言:“遇到需要我的事情,我定必义不容辞。”这一言,足以肯定他赤诚的服务之心。
阮衍章先生服务心诚,赤子情浓,这样的情怀流动在他的大半生,如同璀璨的火种,照亮了他的人生,温暖了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