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荀子和墨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不可忽视的明星,虽然所处的时代有先后之分,但其思想价值却同等重要,应该仔细研究。
【关键词】荀子;墨子;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无人可及;孟子也同样是儒家的经典。孟子主张各国国君都要实行“仁政”。可同样是儒家学派,却有另外一位大师,他的观点与孔子相反,主张的是,“人性恶”,这个大师就是荀子。荀子,生于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死于公元前238年,名况,人们又做成他为荀卿,他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理论全都包容在《荀子》一书里面。全书一共有32篇文章,每篇都有独立的题目,像《劝学》《修身》《不苟》《荣辱》等等。其中他在第23篇《恶性》里面就专门论述“人性恶”的问题。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善的品质是人为培养起来的,他认为,人们争夺、仇恨、放纵都是天生的恶性。只有靠圣人用礼仪和法度来约束,人们才能改恶从善,成为君子,正因为这样,荀子非常重视后天的学习,他有一篇《劝学》专门探讨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屈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知而行无过矣。”这一段大意是说君子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青色的染料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颜色却比蓝草还深,冰是水结成的,温度却比水还要冷,一根木料跟木匠师傅画的墨线一样直,可把它揉制成车龙,就变得符合圆规的标准,以后即使干枯,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揉”这道工序起了作用。
木材经过墨线的规范才能变直,刀子经过磨石的研磨才变得锋利,君子要广泛学习,并且每天经常的反省,检讨自己的言行,才能心明眼亮,不做错事。荀子的文章,说理严密,分析透彻。他所提的观点都要反复分析,比较、推延、论证。论据一个接着一个,不容你不投同意的观点。荀子还善用比喻,《劝学》不足两千字,却用了六十多个比喻,单是开头一段就用了四五个比喻。
上面说的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但事实证明,孔子和孟子的地位更高。孔子被后世帝王封为“大成至圣先师”,连他的子孙后裔,也都世世承袭“衍圣公”的爵位,许多史学家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思想等问题,往往还要借阅孔子后代的家谱做参考。孟子被称为亚圣,算是儒家祖师的二号人物,他俩的言行,《论语》和《孟子》,也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中国的图书分类,一般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经”这部分主要都在这,至于《荀子》则属于“子书”的范畴。
除了上面讲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以外,墨家的思想也值得一提。墨子,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她出身贫贱,有的人猜测它的祖先大约是做苦工的囚犯,因为那时囚犯就叫墨,后来拿这个当了姓使。墨子的主张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中心就是“兼爱”和“非攻”。兼爱是说一个人不单要爱自己,还要爱别人。至于诸侯们侵略别的国家,那是损人利己的行为,不符合兼爱的原则,因此要起来反对这个又叫“非攻”,总之,兼爱非攻其实是一回事,墨子是非常讲究实践的,为了反对侵略战争,他经常在各国间奔波,头发全脱了,脚也磨破了,可这全然不能动摇他的信念。有一回,能工巧匠公输班,就是后世木匠师傅供奉的祖师爷鲁班,为楚国打造了一种奇妙的云梯,楚王准备用它攻打宋国,墨子一听,连夜赶去会见鲁班。墨子故意对公输班说:“北边有个人欺负我,我给您带来了千金厚礼,求您帮我除了他吧。”鲁班一听,脸色大变,生气地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可是从来不杀人的。”墨子抓住这话柄马上反问:“听说您帮楚国攻打宋国,不肯杀一个人,却要去杀成百上千的人这不是糊涂吗?”鲁班弄得哑口无言,只好答应墨子的请求,带他去见楚王。墨子,拜见楚王的时候,先给楚王讲一个故事,说:“有个人家里放着画有花纹的好车子不坐偏要偷人家的破车子;家里有锦绣衣服不穿偏要偷邻家的粗麻短衣;家里有白米好肉不吃偏要偷人家的粗糠窝窝;问我这个人到底怎么回事?”楚王随口回答:“一定是有偷窃的病了。”墨子又说:“如今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只有五百里,楚国的山川、森林中到处都是犀牛,麋鹿,鱼鳖之類,宋国连山鸡、野兔、小鲫鱼都没有,楚国的名贵树木,连成片,宋国呢,一棵大树也不见。大王如果一定要攻打宋国,不是跟那个家里很阔绰,却偏偏稀罕别人家破破烂烂的人差不多吗?”楚王这下子没话说了,接着,墨子又解下衣带摆出“城墙”,演习宋国的实力,说明宋不可攻的道理,楚王终于打消了攻击宋国的念头,墨子的一席话胜过了千军万马。他的演讲真可谓一字千金啊,墨子还主张“省吃俭用”反对办丧事时铺张浪费,礼节繁缛,这跟儒家正相反。
另外墨家还相信上帝和鬼神,这是下层社会的旧信仰,说起来,儒家和墨家都是守旧派,只不过一个是遵守上层社会之旧,一个是遵守下层社会之旧,墨子的言论全都收在《墨子》一书里,全书原有71篇,现存53篇,其中一部分是他的弟子所作。
(编辑:郭恒)
【关键词】荀子;墨子;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无人可及;孟子也同样是儒家的经典。孟子主张各国国君都要实行“仁政”。可同样是儒家学派,却有另外一位大师,他的观点与孔子相反,主张的是,“人性恶”,这个大师就是荀子。荀子,生于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死于公元前238年,名况,人们又做成他为荀卿,他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理论全都包容在《荀子》一书里面。全书一共有32篇文章,每篇都有独立的题目,像《劝学》《修身》《不苟》《荣辱》等等。其中他在第23篇《恶性》里面就专门论述“人性恶”的问题。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善的品质是人为培养起来的,他认为,人们争夺、仇恨、放纵都是天生的恶性。只有靠圣人用礼仪和法度来约束,人们才能改恶从善,成为君子,正因为这样,荀子非常重视后天的学习,他有一篇《劝学》专门探讨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屈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知而行无过矣。”这一段大意是说君子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青色的染料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颜色却比蓝草还深,冰是水结成的,温度却比水还要冷,一根木料跟木匠师傅画的墨线一样直,可把它揉制成车龙,就变得符合圆规的标准,以后即使干枯,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揉”这道工序起了作用。
木材经过墨线的规范才能变直,刀子经过磨石的研磨才变得锋利,君子要广泛学习,并且每天经常的反省,检讨自己的言行,才能心明眼亮,不做错事。荀子的文章,说理严密,分析透彻。他所提的观点都要反复分析,比较、推延、论证。论据一个接着一个,不容你不投同意的观点。荀子还善用比喻,《劝学》不足两千字,却用了六十多个比喻,单是开头一段就用了四五个比喻。
上面说的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但事实证明,孔子和孟子的地位更高。孔子被后世帝王封为“大成至圣先师”,连他的子孙后裔,也都世世承袭“衍圣公”的爵位,许多史学家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思想等问题,往往还要借阅孔子后代的家谱做参考。孟子被称为亚圣,算是儒家祖师的二号人物,他俩的言行,《论语》和《孟子》,也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中国的图书分类,一般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经”这部分主要都在这,至于《荀子》则属于“子书”的范畴。
除了上面讲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以外,墨家的思想也值得一提。墨子,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她出身贫贱,有的人猜测它的祖先大约是做苦工的囚犯,因为那时囚犯就叫墨,后来拿这个当了姓使。墨子的主张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中心就是“兼爱”和“非攻”。兼爱是说一个人不单要爱自己,还要爱别人。至于诸侯们侵略别的国家,那是损人利己的行为,不符合兼爱的原则,因此要起来反对这个又叫“非攻”,总之,兼爱非攻其实是一回事,墨子是非常讲究实践的,为了反对侵略战争,他经常在各国间奔波,头发全脱了,脚也磨破了,可这全然不能动摇他的信念。有一回,能工巧匠公输班,就是后世木匠师傅供奉的祖师爷鲁班,为楚国打造了一种奇妙的云梯,楚王准备用它攻打宋国,墨子一听,连夜赶去会见鲁班。墨子故意对公输班说:“北边有个人欺负我,我给您带来了千金厚礼,求您帮我除了他吧。”鲁班一听,脸色大变,生气地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可是从来不杀人的。”墨子抓住这话柄马上反问:“听说您帮楚国攻打宋国,不肯杀一个人,却要去杀成百上千的人这不是糊涂吗?”鲁班弄得哑口无言,只好答应墨子的请求,带他去见楚王。墨子,拜见楚王的时候,先给楚王讲一个故事,说:“有个人家里放着画有花纹的好车子不坐偏要偷人家的破车子;家里有锦绣衣服不穿偏要偷邻家的粗麻短衣;家里有白米好肉不吃偏要偷人家的粗糠窝窝;问我这个人到底怎么回事?”楚王随口回答:“一定是有偷窃的病了。”墨子又说:“如今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只有五百里,楚国的山川、森林中到处都是犀牛,麋鹿,鱼鳖之類,宋国连山鸡、野兔、小鲫鱼都没有,楚国的名贵树木,连成片,宋国呢,一棵大树也不见。大王如果一定要攻打宋国,不是跟那个家里很阔绰,却偏偏稀罕别人家破破烂烂的人差不多吗?”楚王这下子没话说了,接着,墨子又解下衣带摆出“城墙”,演习宋国的实力,说明宋不可攻的道理,楚王终于打消了攻击宋国的念头,墨子的一席话胜过了千军万马。他的演讲真可谓一字千金啊,墨子还主张“省吃俭用”反对办丧事时铺张浪费,礼节繁缛,这跟儒家正相反。
另外墨家还相信上帝和鬼神,这是下层社会的旧信仰,说起来,儒家和墨家都是守旧派,只不过一个是遵守上层社会之旧,一个是遵守下层社会之旧,墨子的言论全都收在《墨子》一书里,全书原有71篇,现存53篇,其中一部分是他的弟子所作。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