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官员“禁购令”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从汉朝到民国的老百姓,对当下房地产“限购令”这个“时尚词汇”早已“耳熟能详”,同是限购,只不过古代“限购”的方法和目的与现在不同。
  对于元朝到清朝以来的官员,政府采取的是“禁购”政策,而且“禁购令”日益趋紧。说元朝到清朝的官员购房政策连老百姓还不如,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从元到清的500多年来,当局为何要对官员实行史上最严厉的“禁购令”呢?
  宋刚灭亡时,一批蒙古人跑到江南做官。这些做官的素质低,嫌分到的公房太小,就仗着权势,对老百姓的房子强买恶要,甚至一分钱不给,激起民愤,各地义军纷纷起兵抗元。
  为了抚慰江南百姓、化解民怨,元世祖忽必烈就出台了史上首起针对官员的房产“限购令”:“不许当官儿的买房。”
  这可是禁止蒙古官员在江南购置房产的严令。
  尽管是“禁购”,但只限于在江南地区当官的蒙古人。
  到了明代,“禁购”令开始加码,“禁购”对象开始覆盖到所有地区一级的官员,所有地区一级的官员,都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地买房,如让朝廷得知,扒光屁股,打50板,开除公职,最后还要没收你买的房子。
  到清初,清政府出台了比明代更为严厉的“禁购”措施,对违反“禁购令”者,实行“连坐”制度,凡旗人去外地工作,胆敢在工作所在地买房,其所买房产由朝廷强制拍卖,拍卖所得归政府所有。当地官员也有责任向朝廷举报,如不举报,一旦查出,跟着买房的旗人一起受处分。
  乾隆时代,不但严禁旗人在工作地买房,还严禁旗人官员带着年满18岁以上的儿子上任。乾隆七年规定,旗人在外做官,孩子假如不到18岁,可以跟着他在工作地栖身;除有特例,若超过18岁,必须送回北京。
  如此规定,背后有玄机:一是旗人后辈过于蛮横,欺男霸女,当地司法机关碍于面子,不好惩处;二是担心旗人以“子女成人为由”在当地买房,乾隆思来想往,索性把这帮“衙内”强留北京。
  不准官员在当地购房,那官员住哪呢?原来古代官吏的住所,因为常与官衙连在一起,类似现在的“机关大院”,办公住宿连为一体。
  但官员所住房子属于国有资产,官员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须按清单归还,除少数“有立功表现”的官员由皇帝赐给住宅外,大多数官员要么返回原籍老家,要么自行解决。
  唐玄宗登基不久,前朝宰相李日知退休,即命家人整理行装,马上搬出官邸,移居乡村住宅。
  太太惊问何故,他说他已经退休了。
  太太大怒道:“家产屡空,何家之有?”
  宋仁宗时的宰相杜衍,因为一生“不殖私产”,退休后,只好长期借居南京车院(相当于现在的驾校),直到去世。
  连宰相都不能占住官邸,其他退休官员就可想而知了。
  从元到清,政府为何独对官员出台“禁购令”?
  原因当然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树立政府廉洁形象。因为官员收贿方式花样繁多,唯独无偿或者低价受赠不动产难以查清,既然难查清,索性就不让他们在工作地拥有房产。不管是谁,只要在任职地买了房,就默认他是贪污,就摘他的乌纱帽,打他的屁股,没收他的房子,甚至“连坐”知情官员。
  尽管政策很严厉,但元、明、清特别是后期,官员贪腐盛行,不少官员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方设法在任职地买房子,使中央政策成为一张废纸,即使被上级查出来,只要多给上级一点好处,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这些弊端,总归是执行不力的问题,那把“达利莫克斯之剑”却一直是高悬头上,总比为官者“可以随意在自己的管辖地购房”的政策要好!
其他文献
黄河一路向东奔流,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到了内蒙与山西交界处,猛然拐了个大弯,径直向南流去。就在河流拐向南方的不远处,有一座大型的水利工程,这就是万家寨水利枢纽。  万家寨水利枢纽不同于黄河上所有已建的工程,它是特殊的,多功能的,但它首先是引黄入晋的龙头工程。  山西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采掘业的发展,地下水位逐年迅速下降,太原、大同等城市都出现了大
期刊
一、连初中入学的通知书也没见着,15岁的我就被一只无形的巨脚踢出了校门    回首这11年的心路历程,真是苦辣酸辛,感慨万千。  因家道艰辛,我9岁才跨进学校的大门。我拼命学习,勤以补拙,成绩一直优秀。  谁知道,1966年,我在土门完小六年级毕业,刚刚参加了升初中的考试,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就把我的理想无情地抛向天际,把我的梦击得粉碎。  连初中入学的通知书也没见着,15岁的我就被一只无形的巨脚
期刊
农民:不许革命    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讲,听闻革命到来,阿Q想要造反,用筷子盘起辫子,招摇过市。赵老爷和秀才们开始不明就里,不知革命底细,因此对阿Q低声下气。后来假洋鬼子回来,他们发现革命并不是要革他们的命,于是神气活现起来。阿Q想要参加,假洋鬼子不许。鲁迅写的是小说,但在江浙一带,还真有农民想要革命(虽然他们跟阿Q一样,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但不唯乡绅地主们不许,当地革命后的军政府也不许
期刊
在回顾建党90周年的伟大历程时,我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四大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但从他们身上,不仅反映了当年延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且彰显了我们党的尊重和包容人才。  第一怪是要求吃鸡的冼星海。冼星海是个留法回来的洋学生,性格内向,但却想什么说什么。刚到延安时,他非常讨厌吃小米。后来有人要他为《黄河大合唱》谱曲,他便提出:“必须每天给我吃一只鸡,要不然一行也写不出
期刊
在唐代,对士子们来说,诗最重要的作用,恐怕不是用来发牢骚什么的,而是用作考“公务员”的敲门砖。  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改变身份地位,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有人做过计算,现代有人如果考中公务员,他这一生各种工资、津贴、医疗、住房等收入差不多等于400万人民币,唐代进士的待遇也绝不比现代公务员差,但考试难度恐怕比现在国考还难,很多人考几十年,50多岁了还考不上,故有“五十
期刊
我发现,几乎每个革命圣地,都是给思想“充电”的好地方。当你感觉情绪低迷或后劲不足的时候,到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立刻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到“开天辟地”的地方,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开创”。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楼也不高,院也不大,但90年前十几个小伙子在这里开创的伟大事业,却是有目共睹,举世无双。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和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找到了正确的目标、路线和领导,那么小也可以
期刊
史学家的骨头是最硬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容易得罪当权者,让自己吃上官司,身陷缧绁。  “二十四史”中最优秀的前三史的作者都未能逃过这个宿命。  首先是太史公司马迁。  本来他小日子过得很不错,从父亲司马谈手中接过太史令之职,虽然薪水不怎么高,但毕竟也是吃皇粮的。  不幸的是公元前99年到来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5000步兵,和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作战,因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勃然大怒
期刊
一、总理让侄子到基层锻炼,弟媳就带着儿子在河南焦作扎了根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县红光西巷内的一座旧式普通小院,并在这里生活了12年。  周恩来兄弟三人,二弟周恩溥比周恩来小一岁,三弟周恩寿比周恩来小6岁。周恩溥生有一子,周恩寿生有三男三女。  周恩溥字博宇,乳名“和尚”,长大后,跟随伯父周贻赓在东北谋事,1944年在山东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46岁。  周恩寿出生后因皮
期刊
官员“治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历代王朝都重视“治庸”。尽管多数乏善可陈,但有时也能让我们眼睛一亮。    一、古人上班早,下班也早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  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
期刊
太原新军    一、太原的新军    在山西,清政府的最高官员是巡抚,俗称抚台。办事机关叫巡抚衙门。  清朝末年,清政府裁汰旧军,编练新军,山西新军编定为暂编陆军第四十三协,下辖第八十五标(一标)和第八十六标(二标),直辖马队一营,炮队一营,以及工程队、辎重队、军乐队、陆军测量队、陆军警察各一个。新军中标统以下的主要军官多数是同盟会员或革命同情者,队官(连长)和士兵中也有不少是同盟会员。  新军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