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学习发展共同体成为促进学科教研的有力抓手。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教育不均衡现象依然相当严重,尤其在农村学校,由于平行班少,合作教研的机会少,即便有教研活动也多是局限于本校单枪匹马开展,缺乏同课教师的及时交流,教研活动缺乏实效。即便在中心城区学校,也往往因缺乏组织性和统管机制使得学校教研浮光掠影。基于此,在区域内建立学科教研基地,聚合同科同年级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乡间、学校间的深度学科交流,提升教研实效。
学科教研基地的职能
“学科教研基地”,从字面上解释是以学科为支点,基于学科教师自身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需要,立足同质促进、异质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打破学校界限、区域界限,促进学科融通,缔结系统学习组织而构建起来的联动教研形式。它可以在教研形式、教研内容和教研方法等方面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拓宽教研思路,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各校教研水平,推进基础教研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浙江省率先在各个市区开展了“校际协作教研共同体”活动,便于学校间协同发展。浙江省杭州市教科所研究员沈美华在《校际协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空间》一文中说:“校际协作教研,能够让各项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使教研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真正成了促成教师成长的有效载体。”学科教研基地作为“联片教研”的形式,是实施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它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为区域内各校的校本活动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其內容涉及校本研修、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
以学科教研基地进行协作教研
以学科教研基地为聚合点开展校际协作教研,通过组织同学科教研活动,聚合不同学校的同学科教师,参与学科基地联动校际组织的活动,将原本各自为营、闭门造车、孤军奋战的各校校本教研活动,联合成一个发展共同体,使学科教学研究间能互动合作,取长补短,缩小校际差异,实现各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双赢”效果。
针对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周口市区域性教研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平衡问题,周口市教育局提出成立中心城区学科教研基地,聚合学科名师资源,依托学科基地作为教研平台,以“主题引领式教研”为抓手,在片区层面开展联片教研,以强带弱,促进片区各学校在学科教研上共同提高,促进各校教研的自身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久机制。
学科联动教研形式和作用
形成以学科教研基地的校际协作教研平台 一是组建名师工作室。以学科名师为主持人,引领组建的名师工作室成为学科教研的亮色。他们跨越学校界限,组建以综合发展和学科研究能力的名师工作室成长团队。因有学科名师主持,这样的成长团队有较健全的管理运营机制,活动开展得扎实,通过主持人帮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帮带成长力强的教师,以传、帮、带的形式实现学科教师的梯度发展。二是校际联盟。校际联盟也称校际成长共同体,即学校之间缔结联盟链接,开展校本教研、主题教研、集体备课、同课异构、送教下乡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微课题的研讨,整合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实现校际之间教学活动的优势互补,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学科组。打破学校界限的学科组,为更加系统地开展新课标学习、集体备课、教材解读、课例研讨、重难点分析等创造平台,以“板块教学”系列讲座、“不同文体的教学研讨”为活动内容的学科组教研,成为学科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有效的驱动器,成为教师聚焦学科专业研讨的主阵地。
促进跨区域校际协作 联合中心城区,协同其他区域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开展双向交流,校际联动的成效在协作教研中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协作教研的深化,则促进校际联动向高层次发展。这种循环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使校际教研成果给力于教学,教师得到实惠,充分显示了这种联动发展共同体模式的教学合力与效益。
促进网络协作教研 网络教研有效缩短时间、空间,成为面对面教研的有效补充。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多样化教研,为偏远学校、落后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多元、更便捷的可持续专业发展的空间环境。
结束语
学科教研基地的建立,成为缩短城乡、校际教学教研的有效桥梁和中间载体,成为引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学教研的一缕阳光,给教育资源匮乏的教师增加“厚度”。学科教研的引领与磨砺,从改变教学理念到改变教学行为,令教师的教学由量变到质变,拓宽教育视野,向教研更深处探索。因此,加强协作,联动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系课题《学科基地联动校际协作教研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基金项目受河南省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豫东片区项目资助(课题批准号JYLD2018024)】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七一路第二小学)
学科教研基地的职能
“学科教研基地”,从字面上解释是以学科为支点,基于学科教师自身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需要,立足同质促进、异质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打破学校界限、区域界限,促进学科融通,缔结系统学习组织而构建起来的联动教研形式。它可以在教研形式、教研内容和教研方法等方面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拓宽教研思路,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各校教研水平,推进基础教研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浙江省率先在各个市区开展了“校际协作教研共同体”活动,便于学校间协同发展。浙江省杭州市教科所研究员沈美华在《校际协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空间》一文中说:“校际协作教研,能够让各项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使教研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真正成了促成教师成长的有效载体。”学科教研基地作为“联片教研”的形式,是实施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它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为区域内各校的校本活动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其內容涉及校本研修、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
以学科教研基地进行协作教研
以学科教研基地为聚合点开展校际协作教研,通过组织同学科教研活动,聚合不同学校的同学科教师,参与学科基地联动校际组织的活动,将原本各自为营、闭门造车、孤军奋战的各校校本教研活动,联合成一个发展共同体,使学科教学研究间能互动合作,取长补短,缩小校际差异,实现各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双赢”效果。
针对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周口市区域性教研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平衡问题,周口市教育局提出成立中心城区学科教研基地,聚合学科名师资源,依托学科基地作为教研平台,以“主题引领式教研”为抓手,在片区层面开展联片教研,以强带弱,促进片区各学校在学科教研上共同提高,促进各校教研的自身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久机制。
学科联动教研形式和作用
形成以学科教研基地的校际协作教研平台 一是组建名师工作室。以学科名师为主持人,引领组建的名师工作室成为学科教研的亮色。他们跨越学校界限,组建以综合发展和学科研究能力的名师工作室成长团队。因有学科名师主持,这样的成长团队有较健全的管理运营机制,活动开展得扎实,通过主持人帮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帮带成长力强的教师,以传、帮、带的形式实现学科教师的梯度发展。二是校际联盟。校际联盟也称校际成长共同体,即学校之间缔结联盟链接,开展校本教研、主题教研、集体备课、同课异构、送教下乡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微课题的研讨,整合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实现校际之间教学活动的优势互补,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学科组。打破学校界限的学科组,为更加系统地开展新课标学习、集体备课、教材解读、课例研讨、重难点分析等创造平台,以“板块教学”系列讲座、“不同文体的教学研讨”为活动内容的学科组教研,成为学科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有效的驱动器,成为教师聚焦学科专业研讨的主阵地。
促进跨区域校际协作 联合中心城区,协同其他区域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开展双向交流,校际联动的成效在协作教研中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协作教研的深化,则促进校际联动向高层次发展。这种循环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使校际教研成果给力于教学,教师得到实惠,充分显示了这种联动发展共同体模式的教学合力与效益。
促进网络协作教研 网络教研有效缩短时间、空间,成为面对面教研的有效补充。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多样化教研,为偏远学校、落后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多元、更便捷的可持续专业发展的空间环境。
结束语
学科教研基地的建立,成为缩短城乡、校际教学教研的有效桥梁和中间载体,成为引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学教研的一缕阳光,给教育资源匮乏的教师增加“厚度”。学科教研的引领与磨砺,从改变教学理念到改变教学行为,令教师的教学由量变到质变,拓宽教育视野,向教研更深处探索。因此,加强协作,联动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系课题《学科基地联动校际协作教研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基金项目受河南省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豫东片区项目资助(课题批准号JYLD2018024)】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七一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