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文学式摄影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媒体时代来临后,当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重要性下降,什么是决定图片好坏的关键?是图片表现的主题和文学式思考。
  关键词:自媒体;摄影;文学式摄影
  自媒体时代来临之后,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人人都有可拍照的手机,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虽然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却也使得媒体的一些专业的技术手段受到了挑战,比如说摄影。对于摄影来说,当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关注度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后,摄影比拼的是什么?是照相机背后的脑袋?还是图片里的思想?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社会一直是一个“读图时代”。我们从古代的壁画和崖画里可以窥视到先人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生活,而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又可以从我们当代这种“图”里读到什么?
  一、摄影的关注
  摄影术起源于美术,是画家们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对象而发明的。自从1826年法国尼普斯使用照相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以来,摄影作为艺术与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新艺术门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摄影新技术的运用,广大摄影工作者不再为曝光失误、焦距不清而犯愁,可以更多地注重所应表现的对象。
  摄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以纪实写真为最基本特征。《希望工程》、《俺爹俺娘》、《麦客》等摄影作品受到欢迎和赞扬的原因,并不在于光影的完美,而是纪录下来的人的真情。
  《云南画报》自1959年创刊以来,很多读者都对其图片的精美有很深印象,但如何也能让他们记得图片的内容呢?
  1、去发现去创作。所谓“发现”是尊重客观事实、理性、认识,采取平实的拍摄手法。“照相机对于我们是一种记录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的眼睛……我们对于自己所报道的事物来说,不是‘发明者’,而是‘发现者’”(flash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摄影家要具有婴儿式初入未知国境的旅游者那样的目光”(毕尔·布兰德)。这就要求摄影家用自己的眼睛把握平常,用自己的大脑理出头绪,用自己敏锐的直觉抓住现实,并以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视角、构图、光影等鲜明地显露出生活态度。很多读者看了《画报》的专题后,都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们在家乡生活了这么多年却从来没发现这么美?有的游客把《画报》作为指向去旅游,到了才大呼“上当”:怎么没有照片上的这么美?这就是摄影者独特的视角和发现。
  2、摄影的情感。在艺术形式中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客观关联物”,艺术家要表现这些情感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容形象、情境、情节等适当的媒介。
  用相机作为素描簿做一种直觉的反应,按动快门。作为摄影师,要有高度的文化素养,敏锐的洞察力,对生活有新的视觉形象的敏感,选择对象的敏感和对把握最佳时机的敏感。这种按动快门的瞬间已包涵了一切:主题、影调、线条等。摄影的纪实性把观赏者的目光分散在画面的各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些实在的构成元素,这些构成元素在快门启动的刹那间完成自己的时空交合,形成最佳组合。
  “大众传播受众的不可知性”作用于受众不同的传播效果。对摄影师来说,主客观也是一种表现手法。例如,海湾战争后的科威特重建,王储来到北京洽谈请中国做一些项目。中国政府举行欢迎仪式的那天正好刮起了大风。我们的记者拍的多是王储和李鹏总理检阅仪仗队的一般照片,美联社的摄影记者则拍了一张两人顶风而行的照片,并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王储和李鹏总理正顶着风去检阅仪仗队并说了中科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存在的分歧。他并没有说中科关系就象图片中那样逆风而行,但却通过摄影表达了这个意思。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追问自己:这一幅照片我要表现的是什么?
  3、摄影的社会价值。照片虽然是一个瞬间的记录,但仍可体现战争、体育、宗教、文明与落后、新与旧等矛盾的冲突。冲突是思想、性格的外延,冲突就是戏剧性。“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纳吉)。摄影最伟大的功绩是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可以将全世界纳入脑海,替“我们”和世界作全新的“交流”,显露出“人性的企图”——摄影是呈现人类情感的最忠实媒体。摄影的纪实作为社会的见证者,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文学式摄影
  很多著名的摄影家都不是学摄影的,萨尔加多是学经济的,刘香成是学政治的,玛丽·埃伦·马克是学社会学的……摄影只是他们手中的工具。一般摄影师和摄影大师的差距并不在于摄影本身,甚至在摄影上还常常各有所长,差距主要还是表现在摄影师对所拍摄的题材的理解和影像的注释。
  1、 摄影的表现形式。摄影和文学上的现象有类似之处,大凡文学巨匠都一定是社会学家。摄影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萨尔加多的照片非常美,人们可以将其作品当作艺术品挂在墙上;而尤金·里查德的很多作品就很不好看,画面既不完整,也不平衡,人物在画面上常常只有一部分,往往还是斜的,对于这种画面很多摄影师都难以接受,何况一般读者。但他的作品的视觉感受很独特,可以说他用了一种新的摄影语言,为纪实摄影师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使他们今后也有理由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来拍照片。
  2、摄影的文学性。专题摄影是围绕一个主题,选用多幅照片来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和运动,提示其社会意义,反映人物的活动及其情态变化。
  由于照片直观性的特点使得专题摄影作品在拍摄和编辑中极易发生“直、白、浅、露”的现象,缺少回味,甚至落到“快餐食品”的地步,因而渐渐失去一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读者。专题摄影作品是用照片写文章,我们要提高文学素养,提高专题摄影作品的品味和水平。
  文学是一种幻觉艺术。它借助语言文字作媒介,调动人们自身的生活积累,在人脑中产生幻觉形象。这种创作富有层次,表现细腻,还能使用夸张手法。因此,他能使作品成為每一个读者自己的作品。其实,照片也是一种媒介,摄影师也可以利用它,调动人们的生活积累,通过已有的图像产生联想,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第二次创作。“决定瞬间”的理论就是调动人们的生活积累,把拍摄到的瞬间扩展到“具有过去的残留,并映照着未来”的时段。照片中的图像、场景、动作、光线都具有隐喻性,都能引发联想。人物的动作、表情、环境的布置、光影的含义都因文化的不同,而对图像的理解有所不同,从图片上获取的信息也就有所不同。图片的大众化可以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   文学创作者首先强调作品应有一个时代背景和构成环境。照片不需大篇幅的描写,只需有目的地选择画面背景环境,利用背景中的文字、广告牌、人物的服饰、环境的装饰来表达时代背景。摄影还能利用环境做一些隐喻:雷雨隐喻激烈,朝阳隱喻希望,厕所隐喻宣泄等。摄影还可以利用光影形成的影调形成氛围,影响读者的心情。
  照片在表达人与人的关系上亦有独到之处。拍摄人物的体态、神态、表达人与人之间是和睦还是紧张,是热情还是冷漠。照片还能以一图胜千言地表现人物的职业、性格、修养、文化、道德水准。照片中的色彩还可以烘托气氛,帮助突出主题,如兰色,有隔漠、自闭、防范、宁静的含义;红色,有斗争、革命、疯狂的含义、照片对环境的重视就是“环境参加叙事”的理论,就是文学的“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
  文学创作人为,社会生活是创作的素材和源泉,而摄影对社会的认识似乎还要来得更加复杂些。首先,摄影的创作必须来自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再到生活中去寻找可以表达这种思想和哲理的画面来完成自己的创作。
  摄影创作中的艺术构思也面临同文学创作中一样的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摄影的发现和选择有时需要在同一瞬间中立即完成。如果你错过了机会,就只能看着生活的亮点消逝,无法使用,留下的只是生活的经验和无限的遗憾。在摄影作品的拍摄和图片编辑过程中,也如同文学一样有个结构问题。当今报刊、杂志上大量的系列照片不够精彩,结构是否合理仍是主要问题。拍摄者在拍摄时就应想到系列照片的结构,图片编辑也要有很清醒的结构意识,把一大推图片安排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使主题思想更加深化、突出,并以结构的要求去指导拍摄,使作品更加完善。摄影师文学,是用图片书写的文章,是有独特个性的文学形式。摄影者应学习文学知识,在具象的外表形式里多加一些文学修养的内涵和哲学思考的深沉。
  三、摄影与文字的相互构建
  纪实摄影和报道摄影的整体感常常是通过文字部分的配合才得以实现的,这种配合是否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文字部分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是否可以认为是一种缺陷?如果将徐勇的《胡同》照片挂满一墙,一个文字都没有,读者仍能感受到这些照片作为纪实摄影作品的历史性和人色彩吗?现在的读者已经开始求知于每张照片所拍胡同的历史和故事,希望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处理好文字与摄影专题的关系,要做到文图并茂,互为补充。专题摄影的文章是在一组以具有逻辑联系的照片基础上的文字,要求是拾遗补缺。文章有利于突出主题,有文采,栩栩如生,给人以美感,其最大价值就是突显照片背后的深层意义。目前许多人文地理方面的杂志,往往用最精的图片配以深入的文字,现在杂志已摒弃了以往堆砌图片的做法。图说也不是以往的“看图说话”,而是采用大段说明,揭示图片背后的故事,我们一些画报也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镜头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可以是大众或是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所拍的纪录照片,也可以是像摄影家王小慧那样半夜突然有了灵感,起来创作的一组照片。不论这些图片是用在自媒体上也好,或是用在大众媒体上也好,若想引发大家的关注,我们何不怀着一种更为人文的情怀去感触,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去思考读者的需求,再搭配文字或是其它手段来展现,也许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摄影》
  2、《摄影艺术论文集》
  3、法兰克·霍瓦:《摄影大师对话录》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提高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成品率,相关研究者将该注射液中的可见异物作为其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对其进行正交设计实验选择出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通过这一试验发现,在对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生产之前,采用的金属络合剂EDTA-2Na的浓度为2‰,密闭循环的生产温度为40℃、其密闭循环时间为20min、其灌装温度为40℃、氯化钠浓配加药用炭量为3%,通过这一方法生产出的乳
摘 要:新粒子“Y玻色子”,是用易经机制推演粒子所得。用易经机制“64”标准模型推演粒子,比希格斯机制多了+Y玻色子(乾乾子)和-Y玻色子(坤坤子)。+Y玻色子(乾乾子)和-Y玻色子(坤坤子),是玻色子粒子中的新成员。既然有了新成员,-Z玻色子就不是粒子研究的最后终结,也不能称其谓“上帝粒子”。Y玻色子也不是粒子研究的终结,用易经机制继续推演,还有众多粒子有待人们去认识。  关键词:Y玻色子;易经
以译林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6What time is it?的Story time板块的两次教学实践为例,详细描绘了前后两次教学实践中,为了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的故事板块教学,经历了试教—反思—磨
摘 要:目的:旨在避免人因忘关车窗而导致的车内财物遭窃现象以及人员被锁在车内窒息死亡的事故。方法:在汽车车窗的电路中接入555电路,使车窗有延时关闭的功能,防止车内财物被窃。在车内设置温度传感器及CO2传感器,实时监测数值,若高于一定值,就将车窗打开一点,这样既有通气效果,也可防范窃贼。结果:现为初步设想,实物待做。结论:搭载了此系统的汽车,不仅解决了车内财物被盗问题,也解决了人员滞留车内的不当后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具有相当数量的定义、概念以及定理,并给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带来了一定难度。就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学习案例进行了一定研究。
创业是就业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最主要内容之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和破解当前就业难题
摘 要:以某转播台的一副调频天线为对象,通过改变该天线反射板的尺寸、天线的面数以及极化方式,分别测试了电场强度的数值,分析了调频发射天线对接收场强的影响,对调频广播的无线覆盖规划、电磁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调频广播、天线形式、接收场强  随着调频广播的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发射功率也在提高,然而我们发现,单个发射台的覆盖范围并没有扩大,大部分是反而减小了,原先收听很好的地区现在听不好甚至是听
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与小学阶段相比有一个新的台阶了。我们身为老师只要正确指导,初中生就能在实践生活中把数学知识运用自如。
<正>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数语,难倒了多少词家!至今仍未解决。过去对此问题,曾有三种理解:(一)“故国”指眉山,“神游”指苏拭,“多情”指苏拭,“应笑我”指苏轼自笑。(二)“故国”指赤壁,“神游”指苏试,“多情”指苏轼,“应笑我”指苏轼自笑。(三)“故国’指赤壁,“神游”指周瑜,“多情”指周瑜,“应笑我”指周瑜笑苏轼。以上三说,我都不能苟同,我以为“故国”指赤壁,“神游”指周瑜,“多情”指苏轼,“应笑我”指周瑜笑苏轼。尽管我曾在辩论中是弧立的,但也坚定不移。 1982年春,我在西安,
<正> 一 《聊斋志异》的不少篇章常常使人联想起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表现主义作家的某些作品或作品中的某些场景。 《麦克白》是莎土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富现代意识的剧作。剧本第一幕第三场写镇压叛乱、抗击外敌得胜而归的苏格兰大将麦克白途经荒原,巧遇女巫。三个女巫向他祝福,并分别称他为“葛莱密士爵士”、“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麦克白不由得带着疑惧惊喜的复杂心情诘问她们:“且慢,你们这些闪烁其辞的预言者,明白一点告诉我。西纳尔死了以后,我知道我已经晋封为葛来密斯爵士;可是怎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