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是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青壮年人口流动形成的一个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其父母外出打工,使他们不得不面临留守家中、独自成长的境况。“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河西农村的顺口溜,从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调查显示,我国约有5800万留守孩子,他们被动地成为空巢乡村的守望者,在环境迷茫与自我希望中徘徊。我们当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6周岁。父母外出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和关爱。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了解的学生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家中没有学习的氛围,有时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家务,就没有兴趣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我发现“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特别是亲情的缺失导致部分儿童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隐忧: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打架斗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使得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道德品行易产生偏差。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动辄以不去上学要挟监管人或老师……
6.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或打骂、或训斥责怪。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村的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当好“后勤部长”就行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委会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或视频,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半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存在着教育文化生态环境恶劣、农村基层教育薄弱、中小学师资建设亟待加强、家庭教育缺乏等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调查显示,我国约有5800万留守孩子,他们被动地成为空巢乡村的守望者,在环境迷茫与自我希望中徘徊。我们当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6周岁。父母外出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和关爱。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了解的学生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家中没有学习的氛围,有时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家务,就没有兴趣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我发现“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特别是亲情的缺失导致部分儿童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隐忧: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打架斗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使得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道德品行易产生偏差。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动辄以不去上学要挟监管人或老师……
6.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或打骂、或训斥责怪。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村的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当好“后勤部长”就行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委会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或视频,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半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存在着教育文化生态环境恶劣、农村基层教育薄弱、中小学师资建设亟待加强、家庭教育缺乏等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