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隐喻和可信的科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曼(J·Ziman)教授的《真科学》并不是一本容易把握的书,不仅因为其较长的篇幅,更在其思想的综合性。他既承认科学的社会建构一面,同时仍试图表现科学家们为了达致“客观”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于是他借用了“地图”(map)这一喻体来对应科学。这正是齐曼教授在这本新著中的关键所在。
  李义天(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作为对地形的模仿,地图并不能等同于实际地理的客观状况。如果说地形是客观实存的感性世界,那么地图就只是以之为基础的形式描述。后者虽然不能算作感性的世界本身,但也绝不是纯粹主观的臆断或胡诌。但是,既然作者认为科学理论像地图这样不能完全同经验世界本身画等号,而只是模仿性的叙述,那么从这种社会学角度来考察科学知识,就有很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与建构主义一样,作者也认为我们所采用的工具,都是既有的某种理论的具象化。工具所遵循的度量衡、它对于对象的作用层面,以及通过它反馈出来的量化结果,都负载了已接受的理论框架。采用这样的工具,将同时限定了我们如何切入待研究的对象,我们会用怎样理论视角观察那些“能被观察到”的因素,而同时忽视那些“不能被观察到”的因素。同时,得到的实验报告总会使用既定语词来描述,并且首先将接受既有的理论框架的解释。这就好比规制地图时,.由于测量技术的限制和测量者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会被刻画出来,我们得到的地图总是有所取舍的。
  通过解释之后,一条新命题(或理论)才能是“说得通的”。犹如我们开辟的一条新路,它必须是同原有的路网有所关联的,而不能是独立的两端紧塞的“死路”。当然我们发现不可能出现两段皆处于封闭状态的“路”——我们不称其为“路”。而这正是因为,我们所用以拓展路径的理论出发点和工具,如上文所述,本来就是从既有的理论路网中衍生出来的。但另一方面,仅仅被发现者(或提出者)解释是不够的,无论是“说得通”还是“走得通”,都在暗示着“交流”这个概念。一条新理论必须参与到理论共同体的交流之中,由此完成它的意义生成和功能界定,即在交流中获得其含义能被接受的共同基础,并定义出它的作用范围和主导方向。这就好比必须将一条新拓展的路涵盖至整个路网中,必须允许人车通过,才可以考察其在交通流动全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与周遭融洽并对现有路网有所促进。
  每个人进入科学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阅读地图和实地行走同时发生的过程。当我们初始面对世界的时候,除了目之所及的有限信息,我们手中还拥有前人传承下来的地图,它使我们明白身处何方,以及能够如何行走。而阅读地图就是接受教育的环节。在地图的帮助下,我们通过实地行走来体验和检验前人的对错。由于每个人的行走方式并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形成了自己的个体认知模型,即形成了个人地图,换言之,每个人拥有了自己关于世界的认知图式。但是这种个体地图并非两两之间格格不入,因为我们的行走都是基于前人的地图的指导之下,这就具备了主体间做进一步交流的可能性。就其反面而言,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人们如此难以深层、便利地交流——因为从一开始他们接受的就是不同前人的不同地图。 但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内,这个问题不太明显,因为虽然自然语言对普遍主义提出了挑战,然而科学共同体内部却拥有一套更为优越的数学语言或逻辑语言。于是我们的个体地图虽会逐渐趋于分散,但一旦展开交流,便能够迅速地发现可共通之处——从个人的意见中过滤,得到可重复的、可操作的、可检验的共识,这便是科学理论。作为一份共同的地图,它是对个体地图的,也是对原来的共同地图的继承和修正。然而这只说明了我们从旧的共识走向了新的共识,并不意味着除此之外,我们就放弃了个体地图。每个人仍是在共同地图下以主体身份独自行走,仍不断形成新的个体地图。这些个体地图中尚没有进入共同地图的部分,有待共同体通过交流来加以判定。如果一条线路被证实,那么就被添加到现有路网中来,成为“公有的”,参与新的共同地图的建构,反之则被抛弃。所以。共同地图是个体地图的形成基础,而个体地图是共同地图得以扩展的必要条件。
  整个自然科学体系如同一套“三维地图”,不同的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则是这套三维地图的不同层面的呈现。进入一定学科的人,总以一定的视角考察作为整体的自然。于是物理学家看到的是物理地图,生物学家看到的是生物地图。它们只是同一张地图的不同维度的描述,就像一座城市的供水网图、输电网图、商业网图的关系。于是,对于一个特定学科的研究者而言,与他的个体地图相作用的共同地图,主要是在这个学科维度上形成的共同地图。但是这并不代表不同维度的地图就不可通约,因为它们面对的对象——自然界——是相同的,并且它们都处于数学逻辑语言地图之上。
  地图虽然并不是地形本身,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科学知识也不能被证明是同世界完全贴切。但是否如此,就以之为虚妄的神话而置于信任抄1)呢?就如同撕毁所有的地图,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1:1的反映实际地貌呢?其实我们不妨反过来想一想:存在1:1的地图是否可能?很明显,作为地图,1:1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那么就科学知识而言,它既然是“知识”那就不是“世界本身”——如果它就是“世界本身”,那么“知识”这个概念就是多余的。同时,经验的人的有限性,也导致了科学知识无法同世界本身完全匹配。然而关键在于,不能完全匹配并不意味着另一个极端——知识的建构是主观的臆断。齐曼通过对默顿的四个规范的逐一修正,试图表明现代科学仍是试图贴近“世界本身”的一种可信的活动,自然科学家依然是一个努力使科学知识摒弃偏见、达成共识的群体。
  正如前文所述,自然语言对普遍主义构成了挑战,但科学家的活动却是以数学语言和逻辑语言为基础,通过量化的方式来尽量地减少个体的主观因素。无论是数学还是逻辑,他们一方面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语言,另一方面也是植根于客观世界的语言。前者使科学共同体中的共同交流平台得以存在,科学家们能够共同遵循着逻辑的推理方式和量化的操作方式;后者则体现了知识世界的经验性基础。
  科学家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来自个人的和社会的“前有”负载,但他们的行动仍然是在尽力地排除这些非客观的因素。起码是在具体的操作和规范层面,依然要保证科学理论的可证实(伪)性、可重复性,依然要进入共同体的交流之中接受怀疑,而这些怀疑同样必须遵循已有的科学规范和科学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自然科学的理论都不能是纯粹主观臆造的,共同体中存在着一套不依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约束”。
  当然从哲学上来讲,任何研究规范或约束都无法保证我们完全确凿地认知世界,但这种“客观约束”毕竟是目前能够贴近世界的最佳策略。在人可以作用的领域内,我们应把主观因素降至最低,测量更精确、计算更严密、描述更中性。当然,即使这样,也不能消除人的种种局限性,因为这些“局限”并不是别的,仅仅由于我们是作为一个经验的、有限的“人”而存在。
  (《真科学》,[英]约翰·齐曼著,曾国屏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32.40元)
其他文献
5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刊登了两篇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研究论文,一篇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为主,并有美国、荷兰和德国科学家参与完成;另一篇则以加拿大不
<正> 引文您是否遇到这样的情景?在清洁的居室中嗑瓜子或剥花生吃,怕弄脏了地板,不得不把果皮放在桌专利权人:崔继宏子上,或者要在屋里转一圈才找到一张废报纸作为放果皮之用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施工及工程结构对砼的某些性能,如早强、高强、大流动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在砼中掺加高效减水剂,是目前国内外采用的迅速、经济、
介绍了特薄壁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管的试制工艺及设备,分析了钢管表面主要缺陷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实践证明,预防措施可行,表面缺陷大大减少。 The manufactur
陈大年研究员的《基于损伤极限因数的层裂基本准则研究》、陆才德教授的《反义survivin寡核甘酸纳米微粒诱导胰腺癌细胞调亡研究》、聂秋华教授的《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芬兰科学院为扩大和深化双边合作 ,在双边合作协议下支持中国优秀研究团队与芬兰优秀研究中心 (CentersofExcellence)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这不仅是
克莱蒙特号是近代造船史上第一艘真正的汽船。它以铁为新型造船材料,以蒸汽机为新的动力系统,以螺旋桨为新的推进系统,开创了造船史的新纪元。克莱蒙特号标志着帆船时代的结
最近,无锡市教育局在宜兴县举行农村幼儿混合复式班讨论会。会上,宜兴县介绍了办好农村幼儿混合复式班,提高幼儿入园率的经验。出席研讨会的同志观摩了该县红塔乡田舍村幼儿
在三万英尺高空中喝酒,并不是谁人在何时都能体验得到,而如今你只需要买一张这些航空的头等舱或商务舱的机票就可以做到。随着飞机远离大陆,逐渐飞往云霄,你来到空中酒吧,饮
要使儿童健康成长,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使其经常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而儿童经常生活在鼓励和希望的环境中,便是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 鼓励是一种心理营养素,让儿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