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开展积极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的。近年来,虽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已经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景辅助教学,但是也发现不少牵强附会的做法。如何创设有效情景,展现魅力课堂,是必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问题。
1用故事情景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喜新,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差和注意力及稳定性差,仍处于具体形象性思维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让小学生身临其境,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某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到某地。饥渴难耐,让猪八戒去找吃的,猪八戒费尽辛苦,才找到一个西瓜,心里很想多吃一点,但悟空说:“八戒,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块。”八戒一听不高兴了,说:“我费那么大劲才找到这个西瓜,只吃四分之一块,我不干!”悟空笑着说:“你吃八分之二块,其余的我们三人分着吃,这样行了吧?”八戒一听,觉得挺划算,本想同意,但又想到悟空太聪明,怕上当,所以很为难。“怎么样,同学们帮帮他如何?”这样的故事情境设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带着一份好奇,一份疑问,带着帮助八戒解决问题的一份责任。愉快地去探索、去研究,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用生活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设计生活化情境,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课前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物产和旅游景点。然后教师导人:课前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觉得咱们镇江真是风景秀丽,老师也很久没去金山游玩了,今天想请同学们当老师的向导,我们一起去游览,同学们愿意吗?出门旅游,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有的说要带食物和钱,有的说要考虑怎么去,还有的说要考虑旅游人数……这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人数、物品、乘车、购票等几个问题,再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编出应用题。这个情景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从而学会把已学4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用质疑情景激励主动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制造悬念、创设质疑环境,引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是情景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我们可以试试看。”接着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教师对答如流,学生就迫不急待地想知道“诀窍”,想赶快解开心中的“谜”。于是,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这部分知识,成了主动探索者,自身产生的内动力就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主动地攻克难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方面内容学生掌握得非常好。
4 用操作情景引发自主探究
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喜欢用手摆弄东西。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应该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摸一摸,让学生在摆弄、操作中学习知识,发展动手实践能力。设置操作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从而初步建立表象,形成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可以把收集到的物体(牙膏盒、魔方、鞋盒、易拉罐、乒乓球、小球、茶叶罐)让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分的结果,给物体命名。
接着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来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与球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图形,进一步提高对这四种形状的物体的认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兴趣盎然,整堂课学生都在玩中学.学中乐。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便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用红圆表示红花,黄圆表示黄花。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指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学生真正懂得了用加法算的道理。
5 用游戏情景激发学习激情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若能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竞赛情境,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求平均数”应用题刚一开始,她便别开生面地向全班提出:“咱们分两组来做拍球比赛好吗?”孩子们喜出望外。“怎么比?”眼看每人都来拍球时间来不及,大家提议“选代表”。于是每组派4人,并当场根据每一代表的拍球个数作了统计。不一会儿,甲组发现本组拍球总数超过乙组,高兴地欢呼起来。此时,吴老师自告奋勇也参加了比赛,并把她自己的拍球数记人乙组之中,顿时乙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着说:“这不公平!”(甲组4人,乙组5人)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甲组也增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孩子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把每组几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人“平均数”,随即与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吴老师不仅把这一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盎然的游戏,以情导知,以知促情,而且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创设情景关键要看情景是否有效,而不是这个情景本身是什么。创设教学情景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要注意每一个情景都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要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并参与到教学情景中来;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景;善于将预设的教学情景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景结合运用;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景中绽放。
1用故事情景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喜新,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差和注意力及稳定性差,仍处于具体形象性思维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让小学生身临其境,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某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到某地。饥渴难耐,让猪八戒去找吃的,猪八戒费尽辛苦,才找到一个西瓜,心里很想多吃一点,但悟空说:“八戒,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块。”八戒一听不高兴了,说:“我费那么大劲才找到这个西瓜,只吃四分之一块,我不干!”悟空笑着说:“你吃八分之二块,其余的我们三人分着吃,这样行了吧?”八戒一听,觉得挺划算,本想同意,但又想到悟空太聪明,怕上当,所以很为难。“怎么样,同学们帮帮他如何?”这样的故事情境设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带着一份好奇,一份疑问,带着帮助八戒解决问题的一份责任。愉快地去探索、去研究,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用生活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设计生活化情境,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课前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物产和旅游景点。然后教师导人:课前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觉得咱们镇江真是风景秀丽,老师也很久没去金山游玩了,今天想请同学们当老师的向导,我们一起去游览,同学们愿意吗?出门旅游,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有的说要带食物和钱,有的说要考虑怎么去,还有的说要考虑旅游人数……这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人数、物品、乘车、购票等几个问题,再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编出应用题。这个情景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从而学会把已学4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用质疑情景激励主动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制造悬念、创设质疑环境,引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是情景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我们可以试试看。”接着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教师对答如流,学生就迫不急待地想知道“诀窍”,想赶快解开心中的“谜”。于是,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这部分知识,成了主动探索者,自身产生的内动力就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主动地攻克难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方面内容学生掌握得非常好。
4 用操作情景引发自主探究
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喜欢用手摆弄东西。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应该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摸一摸,让学生在摆弄、操作中学习知识,发展动手实践能力。设置操作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从而初步建立表象,形成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可以把收集到的物体(牙膏盒、魔方、鞋盒、易拉罐、乒乓球、小球、茶叶罐)让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分的结果,给物体命名。
接着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来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与球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图形,进一步提高对这四种形状的物体的认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兴趣盎然,整堂课学生都在玩中学.学中乐。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便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用红圆表示红花,黄圆表示黄花。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指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学生真正懂得了用加法算的道理。
5 用游戏情景激发学习激情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若能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竞赛情境,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求平均数”应用题刚一开始,她便别开生面地向全班提出:“咱们分两组来做拍球比赛好吗?”孩子们喜出望外。“怎么比?”眼看每人都来拍球时间来不及,大家提议“选代表”。于是每组派4人,并当场根据每一代表的拍球个数作了统计。不一会儿,甲组发现本组拍球总数超过乙组,高兴地欢呼起来。此时,吴老师自告奋勇也参加了比赛,并把她自己的拍球数记人乙组之中,顿时乙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着说:“这不公平!”(甲组4人,乙组5人)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甲组也增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孩子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把每组几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人“平均数”,随即与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吴老师不仅把这一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盎然的游戏,以情导知,以知促情,而且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创设情景关键要看情景是否有效,而不是这个情景本身是什么。创设教学情景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要注意每一个情景都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要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并参与到教学情景中来;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景;善于将预设的教学情景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景结合运用;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景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