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人型支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baide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成都地区人型支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探索拓扑异构酶基因gyrA、gyrB、parC和parE突变与耐药性产生的相关机制,提供本地区耐药支原体的流行病学资料。

方法

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支原体进行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耐药基因的扩增采用PCR方法,序列比对采用DNAMAN软件和BLAST进行分析。

结果

人型支原体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2.4%(61/66)、87.9%(58/66)、71.2%(47/66)和66.7%(44/66)。筛选出对喹诺酮类药物呈现不同药敏表型的人型支原体45株进行拓扑异构酶基因的扩增测序,其中对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耐药的31株均发生了GyrA S153L的氨基酸变异,变异率68.9%(31/45);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的41株均发生了ParC S91I的氨基酸变异,变异率91.1%(41/45)。另外发现2株高水平耐药株发生了ParE A463S新的氨基酸变异,GyrB无氨基酸变异发生。

结论

人型支原体对喹诺酮类的耐药主要与gyrA和parC基因突变导致的氨基酸改变密切相关,不同的喹诺酮类药物对人型支原体的作用靶位不同且高水平耐药与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 41:385-389)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背景和目的我们实验室最近的报告显示大鼠缺血后各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情况以及MMP-12在卒中后脑损伤中的有害作用。我们假设卒中后MMPs调节功能障碍在不同物种间类似存在,而且MMP-12基因敲除不会影响卒中后其他MMPs的表达。我们通过检测野生型和MMP-12基因敲除小鼠在缺血前和缺血后的MMPs表达情况来验证我们的假说。方法我们用单纤维缝合线插入闭塞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造野生型和MM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