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到“大众”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wen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对于任职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吴宓教授来说,有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编辑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文学副刊》。
  因为《大公报·文学副刊》,生活在吴宓的面前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吴宓的性格中,有特别执著的一面。他的勤勉用力和严谨,有时几近刻板——不管是过去编辑《学衡》杂志,还是教学、上课。据钱穆先生回忆,西南联大南迁之时,抗战初期,办学条件简陋,吴宓与钱穆、闻一多、沉有鼎四人合居一室。“雨生(按:吴宓字雨生)则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纲要,逐条书之,又有合并,有增加,写成则于逐条下加以红笔勾勒。翌晨,雨生先起,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出其昨夜所写各条,反复循诵。俟诸人尽起,始重返室中。”“雨生在清华教书至少已逾十年,在此流寓中上课,其严谨不苟有如此。”(《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吴宓教授上课,对于引用的原文,别的教授都是打开讲义念念,而他不管引文有多长,从来都是一字一句地背诵——像有些西方学术著作,即便看着原文读,都已相当费力。他认为这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所以学生温源宁说他“严守时刻,像一座钟,讲课勤勤恳恳,像个苦力。无论讲解什么问题,他跟练兵中士一样……”(《吴宓先生》)
  他的这种认真和执著,在编辑《大公报·文学副刊》时亦有充分体现。
  但是有一事件,涉及如日中天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胡适之,却展露出吴宓的另外一面——
  在第10期《文学副刊》出版后,吴宓发现《胡适评注词选》一条,竟排为4号字,开前所未有之例。他认为,显然是报馆欲借名流以自重,有意“献媚于胡适”。于是,他“愧愤异常”,即致函报馆负责人张季鸾责问此事;若果如此,“宓即请辞职”。好在很快真相大白,张复函吴宓,并附上原稿。原来,《词选》排4号字,乃吴宓本人用红笔标明的。
  倒是由此可以看出,吴宓与新文学人物“不共戴天”的真实心态。
  对于新文学、对于新文化运动,他一直站在对立面,甚至是完全敌视的态度。
  “曲高和寡”也好,“文化保守主义”也罢,作为《文学副刊》编辑的吴宓最终还是被风格、做派、知识结构全然不同的新文学人物取而代之。他们是:杨振声、沈从文。
  1932年,杨振声受命赴教育部,担负起为华北学生编写中小学课本的任务。同他一起进京的还有沈从文夫妇。在北京期间,他们遇到了为《文学副刊》物色编辑的《大公报》负责人胡政之。
  沈从文对办刊并不陌生,1928年他在上海曾和挚友胡也频、丁玲合办《红黑》杂志。更联系着一大批二三十年代成名的青年作家;而杨更是新文学的元老级人物,在文坛有着更广泛的人脉。他们很快确定了《文学副刊》新的编辑思路:首先,要办成纯粹的新文学刊物。其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兼备;要开辟书评栏目;还要突出“京味”,把北京的作家组织起来,并非要闭关自锁;同时在立足北京的基础上,打破门户之见,不管派别和主义,不管北方和南方,不管是左还是右,只看作品本身。可以说,这一思路跟《大公报》一向主张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理念不谋而合。
  为了区别于以往的吴氏风格,他们将该副刊改名为《文艺副刊》。
  1933年9月23日,改版后的第一期《文艺副刊》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该期刊发的文章包括:周作人的小品文《猪鹿狸》(署名:岂明)、林徽因的小说《惟其是脆嫩》、卞之琳的诗歌《倦》、杨振声的杂文《乞雨》,以及沈从文的回忆散文《记丁玲女士·跋》。文章全部使用白话文,全部采用新式标点,这样排出来的文章看上去疏朗有致、美观大方,颇具时代气息。
  其中,杨振声的《乞雨》一文,可以看做是该刊的“宣言”。作者把当时的文坛比作等待甘霖滋润的田野。他认为,第一需要的是思想的甘霖;作者缺乏自己的思想,盲目追赶潮流,机械地相互模仿。他呼吁作者要对人生社会有真正的体验。第二,文坛需要血泪的灌溉,他认为好作品要体察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例如天灾、剥削和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第三,文坛这片干旱的土地,更需要具有实干精神的园丁,即踏踏实实低头写作的作家。
  当然,《文艺副刊》从创办起,大量的日常编辑皆由沈从文承担。而他的认真和严谨绝不亚于“前任”吴宓。一次,巴金为该刊写了一篇散文,是用钢笔写的,笔迹有些浅淡,为了便于报馆的排字工人排版,沈从文就用毛笔逐字逐句地描了一遍。平时,只要是决定采用的稿件,只要笔迹不够清晰的,他都要自己动手重新抄一遍。然后,严格按照出版时间,一期期编定的稿件从北京寄往天津。
  为了便于组稿和从总体上对该刊编辑思路的把握,每隔一两个月,沈从文就要选一些地方,定期举办一些作者座谈会和聚餐会。他亲自写邀请信,自己做东,请大家喝喝茶,吃吃点心。通过这种聚会,沈从文为《文艺副刊》联系到一大批优秀的作者。朱自清、周作人、朱光潜等名家,也有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萧乾等文坛新秀,更多的则是不知名的年轻作者。而且,因为该刊沈从文的一篇文章,有关“京派”与“海派”一时成为当时文坛最热门的话题,就连鲁迅也写了《“京派”与“海派”》参与进来。
  1935年8月,《文艺副刊》编辑到第166期时,就把萧乾主持的副刊《小公园》正式合并进来,随之更名为《文艺》。更名之后,该刊每周竟出版四期之多,分别是周一、周三、周五、周日出版,达一时之盛。
  当时的青年作者姚雪垠,后来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在北京的年轻一代的‘京派’代表是沈从文同志,他在当时地位之高,今日的读者知道的很少。他为人诚恳朴实,创作上有特色,作品多产,主编刊物,奖掖后进,后来又是《大公报》文艺奖金的主持人,所以他能够成为当时北平文学的重镇。”
  (作者单位: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媒体公信力作为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直接影响了媒体在受众中的地位、信赖度、受欢迎程度等。公信力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针对媒体公信力出现下降的趋势,媒体本身在受众中的地位、形象出现弱化的现象,广大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如何积极努力,提高公信力,使媒体宣传更加可信、可亲、有力,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事实上,媒体公信力的削弱,与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滑坡
期刊
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如美国学者约翰·帕弗里克就曾指出,网络为新闻记者提供了“采集新闻的新工具”(New tools for news gathering)。①而事实亦是如此,互联网早已成为新闻记者获得信息的新来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各种商业机构都早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如IMF、OPEC、WTO等都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发布最新的统计数据以
期刊
摘要:2008年,网友自拍《百家讲坛·从靖康耻到风波亭》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点击率高达40万次,被称为“山寨版《百家讲坛》”。本文运用大众文化相关理论对山寨版《百家讲坛》分析发现:包括山寨版《百家讲坛》在内的山寨文化的勃然兴起与社会不公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分配不公的晴雨表。山寨版《百家讲坛》是亚群体运用“权且利用”战术对话语权力分配不公的一种抗争,亚群体能在抗争中体
期刊
作为一份享有盛誉的严肃大报,《南方周末》每年的新年献词,或震撼如《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或大气如《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或动情如《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或悲悯如《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都是极富特色与震撼力的。也许很多读者仍然记得那句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不仅是一篇文采斐然的佳作,更是《南方周末》的重要组
期刊
“两会”报道是各大小媒体的“传统重头戏”,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热点、难点、敏感点相对集中,再加上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今年的“两会”更加受到国际国内的普遍关注。“两会”报道是党报的一项重要职责与使命,党报有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优势,但同样受到性质所限,存在灵活性差、可接近性不足的问题。发挥好固有优势、克服缺陷不足是党报在“两会”“同题”报道中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的着力点。《人民日
期刊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与全面普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相继延伸到了虚拟的赛博空间,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并长期为人们所关注的两性问题也在互联网上有所突显。本文拟以女性网站及女性频道为例,考察互联网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探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性别问题上是否依旧存在刻板印象与歧视现象,网络时代是依旧延续着男权话语体系,还是为女性话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  从介质层面上来说,网络媒体显然是女性传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成都市餐饮业女性服务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城市中这一弱势群体对媒介接触态度、接触频率、接触内容等状况。调查显示,女性农民工接触媒介比较被动,显示出消极的一面,并且她们对媒介及信息内容的选择趋向单一。  关键词:女性农民工餐饮业媒介接触    农民工进城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突出的现象,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特殊群体,仅从媒介接触的角度讲,他们与普通市民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媒介报道内容和报道对象双方面
期刊
说到近几年来我国声势浩大的娱乐节目,一连串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浮现在大众眼前,它们将“娱乐”进行升级,为大众打造了一个个狂欢盛宴。其中,作为国内三大选秀节目之一的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以其独特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品牌。2009年,作为绿色选秀节目,它率先拿到广电总局的选秀绿卡。《绝对唱响》已成为我国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典型代表之一。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本质特征是文艺性,娱乐、消遣的功能已越来越成为广播电
期刊
高校学报发行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报有形发行,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新出版的学报向文化市场的传递过程,也就是指学报出版后向读者输送的过程,包括学报出版前的宣传、征订直至到达读者手中的全过程。二是高校学报无形发行,即学报承载的知识与信息被读者认知的过程。对学报发行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学报的质量及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它实际上直接决定着读者的订阅选择。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学报发行指的是学报
期刊
电视节目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观众?策划者如何在开发新节目时就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在现代电视产业链上,节目制作和营销环环相扣。电视节目的设计应该和市场营销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将消费者的利益贯穿节目始终,正是一个新节目能否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所在。  《我们》和《大家看法》是中央电视台两档较为成功的品牌栏目。《我们》是由中央电视台和思科公司联合制作的一档谈话栏目。从2008年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