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全脑的功能。而加强多样化的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设计发散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发散思维的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合理地设计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源泉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用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提问的性质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个体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巧妙地提问引起学生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向教师质疑,教师对学生每一问都给予赞扬,学生受到鼓励,将更积极思考,去发现更多疑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由质疑而进行思维的习惯。
一个好的问题设计我想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中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很难说出它的算理算法,但当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把其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就比较容易对算法算理进行描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其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不能太难。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要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太难也不行,若问题本身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则会严重的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激发思维动机,理清思维脉络,是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1、激发思维动机。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2、理清思维脉络。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时,首先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创设给学生放了一段足球比赛中抛硬币分边的录象,之后提问“裁判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来比赛双方所在的方位。”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公平呗!”这不就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吗?这就是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呀。于是我就捞捞地抓住这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认为这个方法公平的理由。学生们利用二、三年级学习的关于“可能性”的知识分析这个方法,很自然地就想到了从这件事发生的总可能性上去分析,发现了比赛双方占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这个方法对于比赛双方是公平的,这一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本质。本节课中学生在分析了大量等可能性事件之后,我提出了让学生自己利用扑克牌作为道具设计一个对于游戏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而且没有做任何的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自己设计,有的几个人凑在一起,小组合作设计。
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必须从思维的“起始点”上起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点所在。
总之,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全脑的功能。而加强多样化的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设计发散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发散思维的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合理地设计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源泉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用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提问的性质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个体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巧妙地提问引起学生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向教师质疑,教师对学生每一问都给予赞扬,学生受到鼓励,将更积极思考,去发现更多疑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由质疑而进行思维的习惯。
一个好的问题设计我想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中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很难说出它的算理算法,但当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把其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就比较容易对算法算理进行描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其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不能太难。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要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太难也不行,若问题本身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则会严重的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激发思维动机,理清思维脉络,是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1、激发思维动机。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2、理清思维脉络。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时,首先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创设给学生放了一段足球比赛中抛硬币分边的录象,之后提问“裁判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来比赛双方所在的方位。”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公平呗!”这不就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吗?这就是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呀。于是我就捞捞地抓住这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认为这个方法公平的理由。学生们利用二、三年级学习的关于“可能性”的知识分析这个方法,很自然地就想到了从这件事发生的总可能性上去分析,发现了比赛双方占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这个方法对于比赛双方是公平的,这一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本质。本节课中学生在分析了大量等可能性事件之后,我提出了让学生自己利用扑克牌作为道具设计一个对于游戏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而且没有做任何的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自己设计,有的几个人凑在一起,小组合作设计。
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必须从思维的“起始点”上起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点所在。
总之,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