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现代化,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生本”理念的体现,追求学生创造性的提升,但也不乏“过度”现象的发生。任务型教学方法以题带课,通过层层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问题 任务 教师引导
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反思传统教学和当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觉得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的形式驱动课堂、可行性、操作性均较强的教学方法。
一、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误区及弊端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批判理性、解难能力,强调发展跨科目的综合课程学习,强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也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四个方面的学习能力来组织设置课程。”①
基于以上认识,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面对汹涌而来的新课改潮流,少数教师仍抱着固有的教学理念、使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更多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则将“新课程”时刻放在心中,力求用新手段、新方式将历史传递给学生,这种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但是也容易出现“过度”现象。这些课堂表面看是“新”了,但却没有真正领悟和贯彻新课程的内涵,历史知识很难落实,学生的历史素养很难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提高,当然也无法适应仍然存在的高考。
现代教学观认为: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笔者认为用问题、任务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既能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贯彻新课程精神。
二、以题带课、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及体会
以题带课、任务型教学方式经常被用于复习课。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可以设置连环式问题,为学生提供情境任务②:
1、秦朝为什么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的地基是什么?各部分结构如何?
2、汉初,这种制度在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它是怎样重新巩固的?与秦朝相比,它在哪些方面有了发展?
3、为什么说唐朝时这种制度得以完善?
4、北宋时,这一制度产生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补救的?结果如何?
5、元朝时这种制度有哪些开拓性贡献?
6、明朝强化这一制度的措施有哪些?为什么要强化?这预示了什么?
7、清朝时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一制度的?这种制度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你怎样评价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前七个问题将自秦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高度概括,有基础知识的概括,有思维能力的锻炼,一个个疑问构成了课堂前进的驱动力;最后一个问题是整个单元的落脚所在,较强的分析能力要求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得以提升,可谓是步步为营。
问题任务式教学方式同样也适用于新授课教学。笔者在新授人教版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时即采取以题带课的形式,为学生设置了一系列任务:
任务1:概述兴中会、广州起义、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等重大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或意义。
任务2:孙中山并未领导武昌起义,为何能当选临时大总统?
任务3: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匆匆过客”吗?
任务4: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说:“今满清退位,民族民权两主义具达到,只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试结合对辛亥革命结果的认识,分析评述孙中山这一观点。
任务5:“让位于袁”、“倾心实业”说明了什么?
任务6: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任务7:置身于历史的情境中,如果你是当时的孙中山,该何去何从?
任务8:从祈求列强援助到明确提出反帝,孙中山为何能老而弥坚,“牛气冲天”,走向其人生的辉煌顶点?
任务9:与以前的斗争相比,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斗争有何特点?(可从革命纲领、依靠力量、斗争方式等方面考虑)
任务10:纵览孙中山一生的奋斗历程,你感触到了一个怎样的孙中山?(归纳“孙中山精神”)
任务11:请以史实为依托,评价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以上任务的设置既从纵向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串联,又让学生感悟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变化与优秀品质。学生通过任务1—3的解决可以顺利把握孙中山先生在“缔造共和”中的贡献与威望;解决任务4、5可以体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认识与变化;任务7使学生回归历史、用“主人”而非“看客”的身份学习历史,拉近了伟人与学生的距离,使历史不再遥不可及;任务9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锻炼了对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10使学生感受孙中山先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感悟孙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落实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任务11具有总结的性质,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他们的评价结果,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显拙”,发现自身知识掌握的缺陷,适时调整和弥补,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此外,通过1、3、5、6等任务也落实了教学目标中关于基础知识的要求。
不难看出,问题任务式教学方法完全能够胜任各种类型课堂。
三、以题带课、任务型教学法在应用中的注意点
1、问题的设计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题带课,用问题驱动课堂,所以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效益的好与坏。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出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性。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必须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主,多采用鼓励、肯定、表扬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之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设计《制作个人网页》这一课题时,首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浏览几个漂亮的网页,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想自己制作一个漂亮的属于自己的网页”,以激发学生学习制作网页的欲望,然后出示本节课的任务,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学习制作。
在教学评价上,我展示的网页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荐或他人推荐的,让学生当评委,找出网页的优缺点,优点加以利用,缺点“我怎样修改”;此外,我还设置了“速度”奖、“质量”奖、“原创风味”“最酷”奖等奖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反思,增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增强自学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给教育界带来重大变革,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我认为使用网络教学还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网络教学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并不是万能的,不要过分的依赖于网络,而失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应该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
2、网络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学生自制力的控制。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上网、打游戏、聊天已不再是大惊小怪的事。网络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职业学校类的学生的自制力普遍较差,虽然教师可以使用网络多媒体系统监控学生,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学习任务,创造适应网络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把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结合。
3、网络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由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知识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按照学生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
4、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要强调小组协作的团队精神。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一人单干,其它成员旁观;急于表现自我,缺乏交流;拈轻怕重,缺乏责任感等。针对这些情况,教育学生要端正思想,让学生明确组长的领导组织作用很重要,组员的配合支持也同等重要,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代表集体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万士杰,《初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2] 杨开城,《对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
[3] 吴燕峰,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浅谈校本课程网页制作的教学设计
[4] 马恩琴,《网页制作》教学案例分析
【关键词】问题 任务 教师引导
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反思传统教学和当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觉得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的形式驱动课堂、可行性、操作性均较强的教学方法。
一、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误区及弊端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批判理性、解难能力,强调发展跨科目的综合课程学习,强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也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四个方面的学习能力来组织设置课程。”①
基于以上认识,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面对汹涌而来的新课改潮流,少数教师仍抱着固有的教学理念、使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更多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则将“新课程”时刻放在心中,力求用新手段、新方式将历史传递给学生,这种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但是也容易出现“过度”现象。这些课堂表面看是“新”了,但却没有真正领悟和贯彻新课程的内涵,历史知识很难落实,学生的历史素养很难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提高,当然也无法适应仍然存在的高考。
现代教学观认为: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笔者认为用问题、任务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既能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贯彻新课程精神。
二、以题带课、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及体会
以题带课、任务型教学方式经常被用于复习课。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可以设置连环式问题,为学生提供情境任务②:
1、秦朝为什么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的地基是什么?各部分结构如何?
2、汉初,这种制度在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它是怎样重新巩固的?与秦朝相比,它在哪些方面有了发展?
3、为什么说唐朝时这种制度得以完善?
4、北宋时,这一制度产生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补救的?结果如何?
5、元朝时这种制度有哪些开拓性贡献?
6、明朝强化这一制度的措施有哪些?为什么要强化?这预示了什么?
7、清朝时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一制度的?这种制度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你怎样评价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前七个问题将自秦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高度概括,有基础知识的概括,有思维能力的锻炼,一个个疑问构成了课堂前进的驱动力;最后一个问题是整个单元的落脚所在,较强的分析能力要求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得以提升,可谓是步步为营。
问题任务式教学方式同样也适用于新授课教学。笔者在新授人教版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时即采取以题带课的形式,为学生设置了一系列任务:
任务1:概述兴中会、广州起义、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等重大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或意义。
任务2:孙中山并未领导武昌起义,为何能当选临时大总统?
任务3: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匆匆过客”吗?
任务4: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说:“今满清退位,民族民权两主义具达到,只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试结合对辛亥革命结果的认识,分析评述孙中山这一观点。
任务5:“让位于袁”、“倾心实业”说明了什么?
任务6: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任务7:置身于历史的情境中,如果你是当时的孙中山,该何去何从?
任务8:从祈求列强援助到明确提出反帝,孙中山为何能老而弥坚,“牛气冲天”,走向其人生的辉煌顶点?
任务9:与以前的斗争相比,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斗争有何特点?(可从革命纲领、依靠力量、斗争方式等方面考虑)
任务10:纵览孙中山一生的奋斗历程,你感触到了一个怎样的孙中山?(归纳“孙中山精神”)
任务11:请以史实为依托,评价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以上任务的设置既从纵向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串联,又让学生感悟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变化与优秀品质。学生通过任务1—3的解决可以顺利把握孙中山先生在“缔造共和”中的贡献与威望;解决任务4、5可以体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认识与变化;任务7使学生回归历史、用“主人”而非“看客”的身份学习历史,拉近了伟人与学生的距离,使历史不再遥不可及;任务9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锻炼了对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10使学生感受孙中山先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感悟孙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落实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任务11具有总结的性质,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他们的评价结果,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显拙”,发现自身知识掌握的缺陷,适时调整和弥补,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此外,通过1、3、5、6等任务也落实了教学目标中关于基础知识的要求。
不难看出,问题任务式教学方法完全能够胜任各种类型课堂。
三、以题带课、任务型教学法在应用中的注意点
1、问题的设计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题带课,用问题驱动课堂,所以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效益的好与坏。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出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性。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必须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主,多采用鼓励、肯定、表扬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之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设计《制作个人网页》这一课题时,首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浏览几个漂亮的网页,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想自己制作一个漂亮的属于自己的网页”,以激发学生学习制作网页的欲望,然后出示本节课的任务,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学习制作。
在教学评价上,我展示的网页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荐或他人推荐的,让学生当评委,找出网页的优缺点,优点加以利用,缺点“我怎样修改”;此外,我还设置了“速度”奖、“质量”奖、“原创风味”“最酷”奖等奖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反思,增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增强自学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给教育界带来重大变革,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我认为使用网络教学还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网络教学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并不是万能的,不要过分的依赖于网络,而失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应该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
2、网络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学生自制力的控制。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上网、打游戏、聊天已不再是大惊小怪的事。网络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职业学校类的学生的自制力普遍较差,虽然教师可以使用网络多媒体系统监控学生,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学习任务,创造适应网络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把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结合。
3、网络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由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知识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按照学生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
4、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要强调小组协作的团队精神。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一人单干,其它成员旁观;急于表现自我,缺乏交流;拈轻怕重,缺乏责任感等。针对这些情况,教育学生要端正思想,让学生明确组长的领导组织作用很重要,组员的配合支持也同等重要,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代表集体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万士杰,《初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2] 杨开城,《对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
[3] 吴燕峰,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浅谈校本课程网页制作的教学设计
[4] 马恩琴,《网页制作》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