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隨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教育孩子的困惑也随之增多,比如,儿子的兴趣爱好该如何培养?追根溯源,让我们先问问自己培养孩子兴趣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我罗列了六大出发点,代表着父母普遍的心理,希望带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发。
〔关键词〕兴趣;出发点;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4-0076-03
我是一位幸福感十足的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有着一个可爱的三岁半儿子的微笑妈妈,我喜欢向身边朋友分享育儿经验,因此和闺蜜一起搭建了“微笑妈妈”微信公众平台。
在平台中,每一次分享都是我的育儿经验,似乎我教育孩子真的很“顺利”,而实际上,孩子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只是我习惯于认真解决问题,最终孩子因问题的出现获得了成长契机,而我因问题的解决获得了育儿经验。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教育孩子的困惑也随之增多,比如,儿子的兴趣爱好该如何培养?
追根溯源,让我们先问问自己培养孩子兴趣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我罗列了六大出发点,代表着父母普遍的心理,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
出发点之一:为了完成父母自己未了的心愿?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很早前就听过教育专家说“很多家长强迫孩子学习某种才艺的原因是希望通过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夙愿”。而专家建议这样的家长,干脆自己去学,去实现理想中的自己,不要在孩子身上拼命使劲,非把孩子培养成“理想中的你”不可。一个孩子,很难负担起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所以我最初的观点是不安排儿子任何兴趣的培养。但是通过跟老公交流,我的观点有所转变。老公说他因为小时候没有培养任何运动兴趣,到现在没有任何擅长的运动,觉得很遗憾,所以,他会希望儿子从小爱上运动,就和读书一样,受益终身。其实我也一样,我希望儿子爱看书,也跟自己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成人后感受到了不爱看书对自己成长造成的局限性有关。
但是,如果我们是真心为了孩子好,认为我们的夙愿对孩子确实重要,那么,我觉得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家长要从自己做起参与学习,成为榜样;第二,家长要想方设法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将其真正变为孩子自己的兴趣。而第一点可能比第二点更重要。只有孩子感受到了家长自己很重视很热爱,他们可能才会与我们一起做。
出发点之二:为了提升孩子某方面素养?
希望孩子身体健康,所以带他去参加跆拳道、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的兴趣班;希望孩子拥有艺术素养,所以带他去参加器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项目的兴趣班……既然是真诚地为了孩子好,就不要以家长的感受、认知、兴趣,代替孩子的感受、认知和兴趣。我们经常钻进“钱都花了怎么能说不学就不学了”的牛角尖,难道真的没有接纳的方法吗?就像真的不喜欢钢琴,卖掉又何妨?或者自己喜欢自己弹,或者提前想好,既然是尝试,就先租一架试试再说,这样可能放弃的压力会小很多。而如果一直看不到孩子弹钢琴的快乐还要继续强迫孩子学到底,根本不在乎孩子真的喜欢与否,那么恐怕孩子学的时间越长对父母的恨也越深。就像我听说过的一个女孩从小被逼学钢琴,长大结婚时她买了一架白色三角钢琴,摆在客厅中央从来不弹,只为向父母无声地告白:“我恨你们!”这样本末倒置的培养,问题也许就是出在出发点上。
出发点之三:为了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电视剧《虎妈猫爸》就呈现出了一位典型的处处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妈妈。现实中这样的妈妈也不罕见:周围人的孩子都学,我的孩子就不能不学,不学就会输给学过的孩子。家长一旦有了这样的焦虑,就很容易盲从了,大家参加什么就也报什么,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快乐。这样做其实是为了消除家长自己的焦虑,结果占据了孩子大量的业余时间,弄得孩子疲惫不堪。
我曾经遇到一对母女,女儿非常自卑,我让她写出能想到的自己的优点,她一个也写不出。而母亲却告诉我女儿钢琴过了十级,按理说这是她自信的最大资本啊!原来父母希望女儿比别人有才艺,就让女儿学了钢琴,并且女儿在初中前就考过了十级。而到了中学,父母又感觉“啥好都不如学习好”,女儿学习成绩平平,便命令女儿停止练琴,把时间都用在各种学习辅导班上。结果,女孩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明显起色,钢琴特长也被遗忘,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中。这时候再想想,那钢琴十级的证书有意义吗?是增强了自信还是提升了未来的竞争力?
家长能不能试着放下世故攀比的心态,学一下故事大王王凯的比较法——比起学习好的同学,我最会讲故事;比起体育好的同学,我最会讲故事;比起画画好的同学,我最会讲故事;比起钢琴好的同学,我最会讲故事……总之,我就是周围人里最会讲故事的那个小孩。于是他一路讲故事讲到了中国传媒大学,讲到了中央台,讲成了最热门的公众平台——凯叔讲故事。盲目的横向攀比只能收获焦虑,为什么不从孩子本身的天赋、特长、优势出发,进行培养和比较呢?这样的比较除了收获满满的自信,还有一路走下去的坚定。
所以,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如果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执着地栽培自己,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就会对自己满意,就不需要借助孩子来成就我们自己。那么,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会更开阔,对生命的理解会更深刻,安全感会更强,对孩子的信心也会更充足,相信他和我们一样可以用一生去逐步成就他们自己。
出发点之四:为了获得外界对孩子的认可,满足家长的虚荣心?
一方面,我们常常会对“兴趣爱好”的理解陷入狭隘误区:只认为那些能“上得了台面”的兴趣爱好才有面子,比如器乐、舞蹈……而事实上无论哪方面的热爱都可以称之为兴趣爱好,我们应该对所有的兴趣爱好一视同仁。喜欢跑步和喜欢弹钢琴没有任何区别。曾经到一所中学去参加活动,得知他们学校有一位小作家,我当时就想,多亏父母、老师尊重他的爱好,否则这种需要耐得住寂寞,不容易得到鲜花掌声的爱好如何开花结果,搞不好还让父母说成是不务正业。
〔关键词〕兴趣;出发点;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4-0076-03
我是一位幸福感十足的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有着一个可爱的三岁半儿子的微笑妈妈,我喜欢向身边朋友分享育儿经验,因此和闺蜜一起搭建了“微笑妈妈”微信公众平台。
在平台中,每一次分享都是我的育儿经验,似乎我教育孩子真的很“顺利”,而实际上,孩子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只是我习惯于认真解决问题,最终孩子因问题的出现获得了成长契机,而我因问题的解决获得了育儿经验。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教育孩子的困惑也随之增多,比如,儿子的兴趣爱好该如何培养?
追根溯源,让我们先问问自己培养孩子兴趣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我罗列了六大出发点,代表着父母普遍的心理,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
出发点之一:为了完成父母自己未了的心愿?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很早前就听过教育专家说“很多家长强迫孩子学习某种才艺的原因是希望通过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夙愿”。而专家建议这样的家长,干脆自己去学,去实现理想中的自己,不要在孩子身上拼命使劲,非把孩子培养成“理想中的你”不可。一个孩子,很难负担起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所以我最初的观点是不安排儿子任何兴趣的培养。但是通过跟老公交流,我的观点有所转变。老公说他因为小时候没有培养任何运动兴趣,到现在没有任何擅长的运动,觉得很遗憾,所以,他会希望儿子从小爱上运动,就和读书一样,受益终身。其实我也一样,我希望儿子爱看书,也跟自己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成人后感受到了不爱看书对自己成长造成的局限性有关。
但是,如果我们是真心为了孩子好,认为我们的夙愿对孩子确实重要,那么,我觉得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家长要从自己做起参与学习,成为榜样;第二,家长要想方设法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将其真正变为孩子自己的兴趣。而第一点可能比第二点更重要。只有孩子感受到了家长自己很重视很热爱,他们可能才会与我们一起做。
出发点之二:为了提升孩子某方面素养?
希望孩子身体健康,所以带他去参加跆拳道、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的兴趣班;希望孩子拥有艺术素养,所以带他去参加器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项目的兴趣班……既然是真诚地为了孩子好,就不要以家长的感受、认知、兴趣,代替孩子的感受、认知和兴趣。我们经常钻进“钱都花了怎么能说不学就不学了”的牛角尖,难道真的没有接纳的方法吗?就像真的不喜欢钢琴,卖掉又何妨?或者自己喜欢自己弹,或者提前想好,既然是尝试,就先租一架试试再说,这样可能放弃的压力会小很多。而如果一直看不到孩子弹钢琴的快乐还要继续强迫孩子学到底,根本不在乎孩子真的喜欢与否,那么恐怕孩子学的时间越长对父母的恨也越深。就像我听说过的一个女孩从小被逼学钢琴,长大结婚时她买了一架白色三角钢琴,摆在客厅中央从来不弹,只为向父母无声地告白:“我恨你们!”这样本末倒置的培养,问题也许就是出在出发点上。
出发点之三:为了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电视剧《虎妈猫爸》就呈现出了一位典型的处处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妈妈。现实中这样的妈妈也不罕见:周围人的孩子都学,我的孩子就不能不学,不学就会输给学过的孩子。家长一旦有了这样的焦虑,就很容易盲从了,大家参加什么就也报什么,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快乐。这样做其实是为了消除家长自己的焦虑,结果占据了孩子大量的业余时间,弄得孩子疲惫不堪。
我曾经遇到一对母女,女儿非常自卑,我让她写出能想到的自己的优点,她一个也写不出。而母亲却告诉我女儿钢琴过了十级,按理说这是她自信的最大资本啊!原来父母希望女儿比别人有才艺,就让女儿学了钢琴,并且女儿在初中前就考过了十级。而到了中学,父母又感觉“啥好都不如学习好”,女儿学习成绩平平,便命令女儿停止练琴,把时间都用在各种学习辅导班上。结果,女孩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明显起色,钢琴特长也被遗忘,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中。这时候再想想,那钢琴十级的证书有意义吗?是增强了自信还是提升了未来的竞争力?
家长能不能试着放下世故攀比的心态,学一下故事大王王凯的比较法——比起学习好的同学,我最会讲故事;比起体育好的同学,我最会讲故事;比起画画好的同学,我最会讲故事;比起钢琴好的同学,我最会讲故事……总之,我就是周围人里最会讲故事的那个小孩。于是他一路讲故事讲到了中国传媒大学,讲到了中央台,讲成了最热门的公众平台——凯叔讲故事。盲目的横向攀比只能收获焦虑,为什么不从孩子本身的天赋、特长、优势出发,进行培养和比较呢?这样的比较除了收获满满的自信,还有一路走下去的坚定。
所以,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如果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执着地栽培自己,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就会对自己满意,就不需要借助孩子来成就我们自己。那么,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会更开阔,对生命的理解会更深刻,安全感会更强,对孩子的信心也会更充足,相信他和我们一样可以用一生去逐步成就他们自己。
出发点之四:为了获得外界对孩子的认可,满足家长的虚荣心?
一方面,我们常常会对“兴趣爱好”的理解陷入狭隘误区:只认为那些能“上得了台面”的兴趣爱好才有面子,比如器乐、舞蹈……而事实上无论哪方面的热爱都可以称之为兴趣爱好,我们应该对所有的兴趣爱好一视同仁。喜欢跑步和喜欢弹钢琴没有任何区别。曾经到一所中学去参加活动,得知他们学校有一位小作家,我当时就想,多亏父母、老师尊重他的爱好,否则这种需要耐得住寂寞,不容易得到鲜花掌声的爱好如何开花结果,搞不好还让父母说成是不务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