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假期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策略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xw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现代化的产物,留守儿童问题也一直备受政府与学界关注,大量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在最近连续调研走访中发现,留守儿童的亲社会态度与行为不容乐观,表现出对社会、他人的高度冷漠,而亲子依恋较差更是亟须引起关注。缘何如此?笔者认为是由于儿童早期心理发展受挫以及家长以“以物填心”的错位式补偿方式造成的,而最大化的假期亲情守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向干預功能。
  一、“心理悬浮”是造成亲子依恋较差的根本原因
  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对早期儿童人格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奠定了个体人生的基本心理结构与底色。一个人的心理生活始终应有他人的参与,以父母为代表的重要他人在儿童人格发展关键期的缺席将会造成儿童心理创伤,作为早期人际情感联系的自居作用形成受损将会导致儿童个体心理人格的缩小乃至畸形,即奥迪帕斯情结发育受挫,会在心理根源上或在潜意识里影响一个人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形成。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深刻之处。
  但遗憾的是,根据邬志辉等人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呈低龄化趋势,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上看,4—6年级最多,占50.68%;从留守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的相对比例上看,1—3年级最高,达44.05%。小学阶段是个体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与儿童具有血缘关系的重要他人长期缺场,致使早期儿童的心理生活一直处于“悬浮”状态。这种悬浮状态表现为儿童在作为早期自然生命发生的原初场域——家庭,与作为后天强制性介入的他异性第二空间——学校之间的“若即若离”。一方面,儿童难以将自我心灵安顿在所谓的家中,因为父母外出的家中已然缺乏与儿童原初生命相契的亲情结构;另一方面,儿童往往非情愿地进入陌生化的学校空间,在学校中,他们永远是短暂居留的外来者,学校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家。在难以克服心理生活“悬浮”状态的外部性因素时,儿童遂转向内心的封闭,自我成为唯一可赖的对象与力量,父母在儿童心理关系中的位置被淡化。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既不依恋父母又不信赖他人,缺乏感恩之心甚或对人冷漠的状态。
  二、“以物填心”的错位式补偿方式再度弱化亲子依恋
  父母早期陪伴的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亲子依恋较差的心理根由,而后天父母“以物填心”的错位式教养方式进一步弱化了亲子依恋。“他想,平常对孩子的爱比较缺失,所以想弥补,孩子要什么他就满足什么。”某中学副校长向我们说道。在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很大程度上出于经济驱动,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一亩三分地”的经济结构已经难以满足农村家庭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消费,不外出务工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因此被迫离农离乡。但是这种经济的考虑并非没有心理方面的压力,由于常年在外,缺少对子女的陪伴与关爱,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父母们往往在物质方面极力满足子女的要求。但是,这种以物质填补子女内心深处爱的缺失的做法是一种错位的教养方式。因为物质难以填补爱的缺失,反而给留守儿童带来了消极的心理效应。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儿童对于父母缺场结构的接受正是通过“导演”手中之物的消失与重现来实现的。如小孩子反复玩着将东西藏起来又找到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他通过幻想父母的返回得到心理安慰。同时,他努力争取在此种不愉快体验中的主动地位,即父母的出现与消失是由自身导演的。“这样一来,儿童就将不愉快的体验转嫁到他的小伙伴身上,他以这种方式在一个替身的身上进行了报复。”(弗洛伊德)因此,作为父母缺场替身的手机也好,小礼物也罢,其本身具有儿童爱与恨的矛盾心理结构投射的功能,父母的物质性补偿方式并非一定具有正向作用。这种教养方式造成的直接负面影响还在于物质填位会造成儿童的物性依赖,消解其爱欲敏感性与能力,通过转移亲子直接心理关联从而给情感降温,造成留守儿童父母满足自己只是出于亏欠的接受心理。
  除此之外,“隔代抚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亲子依恋危机。在我国农村,缺乏经商、打零工等副业支撑的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倾巢而出,家门紧闭,而老弱病残则留守乡土,守护香火。但并非所有留守之人都能颐养天年,而是承担着为儿子女儿抚养儿子女儿的重任。因此,隔代抚养现已成为诸多农村家庭的主要教养方式,由于父母常年出门在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为儿童童年生活中父母的替代角色,儿童常年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逐渐习得祖辈的生活方式,建立起祖孙之间牢固的情感联系。因此,很多孩子的童年生活与记忆似乎只关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表现出的依恋远远胜过亲生父母。有研究表明,隔代抚养除了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外,而且对儿童社会性、心理健康、语言能力等皆具有消极影响。
  三、作为亲情守护的假期团聚
  曾几何时,农村满足所有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想象,那里风景优美,大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家人其乐融融。但现代性的内渗无孔不入,今日的农村已在强大的城市化过程中被肢解得四分五裂,而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进城务工人员也在浮萍式的命运中尽力书写着离农与进城的生活悲歌,他们亦是“悬浮”着的。而更为残酷的是这些留守儿童承受着目睹悬浮与亲历悬浮的双重心理事实。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而言,假期是必须回家的,也只有假期,是能回家的,团圆意味着亲情联欢,也意味着悬浮生命短暂性的落叶归根。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假期的意义远胜于家人团圆,因为父母的共在让他得以回归生命的原初自然,也即心灵嵌入了完整的父爱与母爱的关系结构,“悬浮”之心得以与父母紧紧贴合,创伤心理拥有修复之机。因此,父母应充分利用假期团圆之时,让自我心灵休息,更重要的是倾听孩子内心,多一些亲子互动,以弥补孩子的亲情空缺,增强亲子依恋,促进其良好社会性的发育。简言之,应注意以下几点:
  放下手机,倾听孩子。如今的假期,少有茶余饭后的促膝长谈、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取而代之的是刷朋友圈、抢红包。如此原子式、隔离化的家庭生活不利于改善亲子关系。家长要带头放下手机,与孩子来一场倾心的交谈,要学会倾听孩子。如果没有倾听,这一年孩子的生活境况、心路历程以及那些因偷偷想念流下的泪水,父母便无从知晓。倾听与交谈,是修复亲子关系的开始。
  与孩子多一些互动。“东街麻将西街牌,熙熙扰扰到天明”已是现今农村节日生活的一般景象。父母忙于牌桌上的围追堵截,孩子在一旁无聊地玩着手机,双方可谓“近在眼前,远在天边”。这并不是责任父母的应有之举。相反,远离牌桌,与孩子多一些互动交流,带他们去田野上走走,走访左邻右舍,做做小游戏,讲讲父母在外的生活等,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注重发挥节日的教化功能。既要教导孩子理解假期团圆的情理意义,也要引导孩子理解父母外出的积极意义。前者在于利用节日仪式感增强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联系,后者有利于双方在彼此理解中增强和谐关系。可以给孩子们讲讲为什么人们一定要过假期、爸妈外出后给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一家人怎样过更好的生活等,都有助于拉近心理距离,从而修复、改善亲子关系。
  蔡雨芝   重庆市第八中学宏帆初级中学教师。
  邹红军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研究。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都是党中央、国务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初二,是青春萌动躁动的季节,孩子们已经走过了初一的新鲜期,还未到初三的升学紧张期,学习和表现上都有些懈怠和浮躁。我想了很多办法,他们仍然提不起学习的激情。此时,需要给管理注入新的方式和新的血液,以调动孩子们的内驱力。  与此同时,一直让我们苦恼不已的是我们的学生大多是进城务工子女。这些孩子的家长由于生活压力大和知识的匮乏,要为生活而奔波劳累,很多家长无暇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也缺乏与学校有效配合的行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一、家校沟通的常见方式——以反馈为主的家校沟通模式  (一)沟通现状  1.沟通方式的多元化与沟通内容单一化的矛盾  目前,家校沟通的常见方式是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电话沟通、短信微信沟通等。现代家庭对孩子的关注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阈值,家庭对了解掌握孩子在校状态的渴望度很高,由于对信息有总量和实时性两方面的诉求,因此绝大部分家长正在与学校建立一个高频率的家校沟通和互动模式,然而家校沟通的主题却时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2018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载文说,要找到个人与时代的交叉点,这与高中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中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有相似之处.正在读高中的同学们,大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