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师解惑“快乐与幸福”:要放下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flyg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致力于通俗弘法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播,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对“良善淡雅”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但现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生了断裂,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危机。宗性法师说,一位日本作家到中国,感慨于遍地的按摩店,说如果中国的书店也像按摩店一样多,中国就真正强大了。宗性法师对中国人精神世界感到担忧,但他同时也认为,快乐与幸福并非遥不可及,总会有办法。
  记者: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有怨气,有委屈,满腹牢骚?
  宗性法师: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内心浮躁,浮躁的内心又让人们负面情绪膨胀,愤怒、嫉妒、苛刻、挑剔、计较、索取常常占满了人们的内心,于是失落、绝望、后悔、懊恼等等心情让大家眉宇间布满乌云。但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不良情绪不仅没用而且还很有害。按佛法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留下潜在的能量,这种潜能会以一种隐没的形式保存下来,到一定的时候,它会发生作用。如果你对自己不负责,你的错误的语言和行为甚至念头,将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困扰,而当你对自己的言行负起责任以后,你自然会很坦荡、光明磊落,所有羁绊都会远离你。大家都知道寺庙里的大雄宝殿,什么是“大雄”?大雄就是承当的意思。没有对自己的承当,就会有情绪的放纵。高压力生活下,人做事往往随意性大,散漫心多,对事业缺乏激情,工作不尽心,佛法就是要告诉我们对工作生活要尽心尽责,很多有怨气、牢骚的人,他们可以反问一下自己,你真的尽心尽责了吗?有没有做违反职业道德的事?
  记者:很多人知道负面情绪不好,但坏心情好像很难控制,常常说来就来。
  宗性法师:禅的理念就是减少不良情绪,减少负面影响。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感到失落,是因为他老是跟人家比较,看到人家风光,就觉得自己无所有。其实他不知道,别人风光的背后也有人家的苦处,而他也有自己的优点。绝望也是普遍存在的状态,很多人感觉生活没有希望,觉得任何努力都是白费,有一个惊人现象,就是如今自杀率在增高。然而绝望有用吗?自杀能解决问题吗?佛法讲生命轮回,轮回里面有“六道”。六道轮回,很多人觉得不理解,其实并不难,六道轮回就是生命的六种形态,生命在不同条件下,会以不同形式存在,生命是不会消失的。举个例子,水的固态叫冰,液态就是水,气态就是水蒸气,但不管是哪个态,它的组成变化是不变的,都是H20。我们的生命也一样,在不同条件下以不同形式存在,今天这个形态结束了,但不会绝灭,它会不断延续,积德行善决定了生命轮回的质量。自杀解决暂时痛苦,却不能解决永远的痛苦,因为他心里的结始终没有解开,永远与他的生命相伴。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我想说的是绝望没有用。选择放弃回避都没有用。
  要快乐就要明白四个字——放下包袱。但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不太容易,有个人跟我讲:“师父,我看透了,我决定放下。”我就问他:“你看透什么,放下什么?”他说:“人呀,没意思,金钱名利都是假的。”我问他:“你有多少钱?”他说:“很少。”我说:“你当过官没有?”他说:“从来没当过。”我说:“你没当过官也没有钱,你怎么知道这些东西是假的?”其实没有钱他是活不下去的。所以这不叫放下,不叫看破。
  为什么我们要先放下,比如我手上拿个东西,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能再抓住另一个东西。只有我把这个东西先放下,才能拿住第二件东西,要拥有喜悦和快乐,你必须放下原来的枷锁。但真的放下需要勇气和智慧。你要是放得不好还会障碍别人,所以放下,不能妨碍别人的快乐。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不但要把原来的东西撤掉,还要有新的东西填补进去。不然会形成真空,又会引来新的空虚和失落。另外,生活中不要天天胡思乱想,妄想太多会让你的生理机能透支,妄想多的人眼睛容易花,脸上容易长皱纹。佛法认为,体有体能,心有心力。就是说,妄想太多,无谓地耗费了你的心理能量。
  记者:“放下”总给人消极感。
  宗性法师:其实不是,佛教真正的精神是什么?是追求与超越。就是要在有与没有之间,要与不要之间,善巧地拿捏。佛教主张,在追求的当时,在拥有的当下,能够从中超越出来,而不是被他束缚。为什么那么多人追求生活品位,追求生活质量,但还是不快乐?因为他们被品位束缚了,被艺术束缚了,只有追求,没有超越。学佛就是为了打破生命怪圈,从而获得生命自由。佛法强调,重今生、重现在、重当前一念。当前一念是改善人生的起点,而不能什么都等到将来再说。我们常听人讲,“等我老了、退休了,再来学佛。”这都不对,佛法是重当下的,重今生、重今年还不够,要重当下一念。生活中有种人,他们因为后悔懊恼常常苦闷自责,看一个人只要他们语言里出现“如果”和“要是”,就表明他很在意过去,过去就压制着他过日子,过去变成了束缚。
  记者:但现在多数人都只看眼前、看当下,天天忙碌,这不对吗?
  宗性法师:忙字是怎么写的?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就是把你的心给丢了。现在上班时间,马路上无论是骑车的、开车的都跟玩命似的,争先恐后毫不谦让,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糟糕情绪相互传染。大家都认同时间就是生命,但其实他们将时间和金钱画等号了。如果把时间变成了凝聚金钱的资本,你觉得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很多人忙不是为了让时间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其实是在为了金钱拼命。说到底,大家都没有停下来思考生命和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佛陀告诉我们“生命在呼吸间”,其实说的是既然人生这么短暂,我们要珍惜它,要让它变得更有价值。很多人都说“忙”,好像很珍惜当下,其实用的却是错误的方法,目标也是错误的。忙到年过半百,不知道哪件事情是这一生中可圈可点的。
  说到底我感觉今天人的价值观是颠倒的,很多人的价值观是靠虚伪和虚荣支撑起来的。在今天社会很多人认为名利比别人拥有得多,就体现出真正的人生价值。如果事业没成就就觉得自己没价值。可是所谓成就,就真有价值吗?按照传统文化和佛教观念来讲,一个人的富有,不在于财富的多少。如果接受这个观点,我相信很多人心态会平和不少,也能看到除财富之外,更多有价值的事。放慢脚步,刹下车,减少一些对物质的依赖,用欣赏品味的心态看待生活。内心沉静下来,禅意的生活其实很有幸福感。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幸福感,幸福感确实是稀缺物,人们常说奉献能让人幸福,您是怎么看待奉献的?
  宗性法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奉献,更多的是占有、索取和贪婪。要消除这些就要培养奉献精神。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占有、索取和贪婪让我们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有人会想,都不贪婪,都不索取,我们这个世界哪来的创造力。我要告诉大家,佛教讲对治贪欲,不等于放弃,不等于没有创造力,相反佛法鼓励人们不但要创造,还要勇敢地创造更多财富和快乐。佛教讲对治贪欲就是说不要把切都作为私有产品,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佛法的断贪欲,不是放弃而是超越。名利不是坏事,当你拥有名利的时候,能不为名利所累;当你拥有财产的时候,能不为财产所累。如果你什么都没有,能贪什么?所以“贪”字就是:今天有宝贝。现在有财物而不在乎财物,你才是英雄。
  但要注意奉献也有误区。我们生活中,奉献不是只要拿钱,奉献的方式有很多,给对方希望、鼓励、信心、方便和快乐,只要是利益别人,帮助别人,都是奉献。还有人跟我讲,“好人没法干,我那么帮他他反而恩将仇报。”我告诫大家,奉献心态很重要,好人难当背后有一种心态,因为他老是希望:我对别人好,别人就要对我好,你看他对人好是有前提,是一种交换,其实他是给自己设定的圈子套住了。
  要奉献就要有真爱,真爱就是观音菩萨的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说,我们帮助别人不要讲条件,奉献别人时也不要讲条件;要把别人的痛苦与自身痛苦联系起来,站在人家的角度想问题,才能真正及人之痛。奉献是幸福喜悦的源泉。
  记者:佛法提倡行善积德,要获得欢喜就要有感恩、结缘、分享、包容的心态,但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宗性法师:关键是要有欢喜心,看到别人成就时一定要欢喜,比如看到别人升官,心里要觉得,好啊,他通过努力终于有结果了。看到人家赚钱,心里要觉得,他的脑子真聪明,我要跟他学习。只有这样,欢喜心才生得起来,不良的情绪慢慢就会消失。要获得长久喜悦,就要有包容心,包容不等于忍气吞声,而是不要挑剔、不要苛刻。生活中有些人为什么总是爱挑
  除了慈悲,还要有智慧。学会吃亏就是最大的智慧。过去人常讲“吃亏是福”,吃亏不仅是福,更是智慧。常有人问我:“师父,那个乞丐是骗子,我给不给他钱呀?”佛法里有个观念,不管他多富有,只要向你伸手,他就是乞丐。因为他的内心和精神是贫穷的。尽管我们被骗了,但我们心是快乐的,我们是精神的富有者。剔?因为他总是看着别人的缺点,而不是看别人的整个人,难道人家真的一无是处,就没有一点点优点?要包容,就必须学会整体看、全面看人和事。佛法讲,每天都用慈悲的心肠对待任何人,你就能天天快乐,每天的生活就有质量。早晨起来,看到家人的第一反应就要想:她今天这么辛苦,给我做了那么多好吃的,真是好幸福,这就是菩萨的精神——想着别人。
  记者:佛法改善人的内心,提高生活质量,但能改变环境的恶化吗?
  宗性法师:一直以来适者生存这个说法很流行。这个观点表面上有道理,实际上却有问题,如果我们适应环境,自然就能生存,可现在人把这个理论用歪了,与天斗,与地斗,把它当成了一个倚强凌弱、以大欺小的理由。本来,人应当去适应自然,但现在是让自然配合人类,我们把这服药用反了。
  求生是人的本能,想要生存空间大一点,生存好一点都是对的。但今天很多人的想法已超越了生存本能,打破了人与动植物之间生态的平衡。既然动物与我们有关联,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彼此关系呢?有人问我“苍蝇蚊子太讨厌,打死它们可不可以?”大家之所以同意把蚊蝇打死,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觉得蚊蝇是害虫,会传播疾病。那人传不传播疾病,难道也要把得了病的人杀死吗?你认为它是害虫是因为你太自私,当你站在蚊子的立场上,就会想,这个大家伙真小气,我叮他一口,他就要打死我,我总有一天也要把他弄死,因为他觉得你也是害虫。由于总是站在自身的立场考虑问题,人类就会轻视其他生命。佛法就是要打破自己比其他生物更尊贵的观念,众生平等,大家相互依存。大家常常提到科学是第推动力,其实真正的第一推动力是欲望,欲望让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恶化,佛法认为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尊重自然,欲望少些,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自然也就小了。
  (来源/北京晚报)
其他文献
古时候有个财主,从拥有九十九只羊的那一天起,就眼巴巴地盼望着能再添上只羊,好凑够一百只。  一天深夜,他辗转反侧之际,忽然想起村后的山上有座寺院,寺院里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养了 只羊。于是,第二天大早,财主便前去恳求禅师慈悲为怀,将那只羊让给自己。当时,禅师正闭目静思,眼皮也没有动一下,只淡淡地说:“牵走吧!”  个月之后,财主又来求见禅师。禅师见他愁眉苦脸、面容憔悴,便问他为何如此心焦?  财主苦笑
期刊
故事发生在东北的一个农村。村中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这个独生子从小体弱多病,夫妻二人对这个孩子真是宠爱有加,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为了给孩子治病,几乎花光了家中的所有财产。  当这个孩子长到18岁的时候,有一天,孩子指着家中唯一剩下的一匹大花马说:“我要吃马肉,把这匹马杀了。”夫妻俩看着这好端端的马,要杀了吃肉有点舍不得。这可是家中唯一值钱的牲口了,全家地里的活全靠这马来干,可他们看到儿子躺在床
期刊
常常有人羡慕:某人的福报真好,家世风光,子孙多又孝顺,要金钱有金钱、要爱情有爱情、要事业有事业、要官位有官位。为什么他什么都美满?我怎么什么都要不到?你能决定你的福报大小吗?◎文/定虑23岁没“断奶”  有新闻说,一名23岁的青年向银行借钱吃饭,被拒之后又向警察借钱。经过民警的询问才得知,其高职毕业3年多了,不出去找工作,整日在家无所事事,靠父母养活。后因发生家庭矛盾,他离家出走,但由于没有任何技
期刊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北京一个很大的医院里,给他们装软件。  有一次在走廊里,看到这么一个女人,脸色苍白,背部微驼。有点奇怪的是,她走路时的神态:心无旁鹫,用难以掩饰的焦虑配合着细碎的步伐,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快速穿行。她毫不关心窗外的天气、周边的人群、走廊的摆设,从未有任何东西能令她驻足。她的整个灵魂都像是被什么东西摄住了一般,总是在慌不择路地走,犹如森林中受惊的野兔,我很奇怪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同
期刊
作为一个大器晚成的明星,吴秀波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困境之后,学会了关照和放下。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诵读《金刚经》的吴秀波人生体验变得更有深度和广度,他说:“‘觉生无常’,既然诸相皆幻,何处非戏?”  吴秀波吃素的原因很简单,是为了训练自己的不分别心。多年前,他就开始读经,特别喜欢《金刚经》,后来,有了自己的个圈子,大家在起读经、交流。他已经修读过好几部经,包括《心经》、《六祖坛经》、《维摩诘经》等。这
期刊
有一位年轻人,在一家石油公司里谋到一份工作,任务是检查石油罐盖焊接好没有。这是公司里最简单枯燥的工作,凡是有出息的人都不愿意干这件事。  这位年轻人也觉得,天天看一个个铁盖太没有意思了。他找到主管,要求调换工作。可是主管说:“不行,别的工作你干不好。”年轻人只好回到焊接机旁,继续检查那些油罐盖上的焊接圈。  既然好工作轮不到自己,那就先把这份枯燥无味的工作做好吧!从此,年轻人静下心来,仔细观察焊接
期刊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大量能源的消耗,可以说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由于地球能源无止境地被开采,而这些能源却是有限的,终究还是会有用完的一天。因为有利可图,近年各地一窝蜂地进行石油、煤矿的开采,争相共营,导致国际原油大跌,各地零售油价也创下4年来新低。专家指出油价仍有下跌空间。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乃在于人们的过度开发,争相供销,因而造成销售量
期刊
什么时候我们的心变得谦卑并开始宁静下来,不再有妄想分别,贪嗔慢疑,不再为尘世一切所迷惑……只追寻生命的从容和自由,至诚行愿,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智慧就开始生长起来。  行拜缘起  亲近普贤菩萨,数年来坚持每日诵读《普贤行愿品》,以此作为自己的生命功课……这缘起2006年追随好友赵倩创办的《行愿》杂志。我是杂志最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吧。从那个时候起,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变得渺小,但我的理想却开始宏大。“你
期刊
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盖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层楼那么高。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我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竟使我的帽子落下来。  孩子问我:“大佛的头上为什么
期刊
赵薇曾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王菲时的情形:“那是在1998年5月,我去香港参加一个活动。当我风尘仆仆地赶到活动方安排的宾馆时,发现几乎所有记者都挤在大堂的一个角落,对着一个素颜女子疯狂地拍照。而那个素颜女子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旁若无人地坐在一边抽着烟。无论别人问她什么,她都好像没听见。抽完烟,她就起身离开了。我怔怔站在那里,看了好久才认出,她就是歌坛天后王菲。”  对待这样的天后,不少人爱,也不少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