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改变现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要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注意课堂概念的习题化、课堂讲解的专题化、课堂布置作业的细致化,从而使教师享受课堂教学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习题化 专题化 细致化
初中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最快的时期,也是他们从小学到初中学会如何学习的过渡时期。现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改革,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应如何在课堂引导学生去学习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具体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我们教师还有很多地方,尤其是细节做得很不到位。现在我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概念习题化
数学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思维形式。现在很多教师在数学课讲授新学内容前,都要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提问、回顾,如果上一节学习的是概念,那么有的教师就要求学生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背不下来的还要惩罚。
这样一味地让学生去背概念,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觉得还不如将概念习题化,出一些考题,用小测验方式将上一节课的概念进行回顾,如七年级3.1.2等式性质1和2,与其上课浪费7、8分钟背诵,还不如拿出这7、8分钟进行测验,这样既能复习了上节的概念,又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能力。针对于小测验方法,我需要重点提出一个细节,测验完毕后必须将难点、重点的题当时讲解,这样由于学生刚做过,他们非常渴望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当时讲解了,可使答对的学生充盈在快乐的气氛中,答错的学生做到及时纠正。长此以往,既提高了学生考试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下一节课听讲的认真度。
除此之外,我们在上课讲解概念时,要想让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为深透,概念习题化更是不可或缺的,那就要求教師要深入课本,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寻找有创造性,有针对性的习题,使学生在习题中进一步理解概念,提高应用水平。
二、课堂讲解内容专题化
新课标要求我们废弃传统的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课堂,重新审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大部分教师理解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乐园。
我们现在的课堂比起以前,学生活动多了,但是旧的上课思维没有改变,还是将全部课程讲解完毕后习题,我个人认为这种讲课方式,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有些问题。这样的讲解,学生必须每一步都明白,否则即使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了,但是如果遇到概念还没讲清,就讲例题,会导致例题也不懂,例题不懂,习题做得更不会太好。有的教师上完课后感觉很不顺畅,学生题做得不够准确,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有的教师把问题都归结给学生,认为学生理解能力差。我觉得还是应该我们教师做一次反思,能不能将上课思路改变为:教学内容专题化。也就是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作为一个专题讲解,每一个专题都体现我们的三维目标。比如,“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我们教师的一贯做法是讲定理—例题—练习,但是我们是不是这样专题化讲解更好呢:专题1探究—得定理—几何语言讲解定理—习题巩固;专题2例题讲解,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纠正错误;专题3巩固练习。
三、课堂讲解趣味化
新课标强调数学情境化,要求教师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当学生讨论未果后教师说:“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把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收,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家庭作业布置细致化
现在我们的很多教师都已接近40岁,由于教课教了10多年,觉得再备课没必要,都是利用经验上课。讲完课看看课后习题就留作业,多数非常盲目,一点目的性没有,虽然注意了国家减负规定,量是减了,质呢?就不敢说了,这样只能治标不治本。我们布置的作业应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又能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我们应做到:
(一)布置作业要精心设计,有创造性
布置作业时我们要避免机械地死记硬背,大量地练习,大量地抄概念。作业内容要新鲜、有趣,少而精,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这样学生对作业才能感兴趣,才能很好地反馈学生对当天所学内容的掌握,才能达到激发学生爱做作业,自觉主动完成作业,他们做完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效果。如在讲完“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实验游戏为作业,以学校为坐标原点,测量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然后再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将实际问题带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再如,讲解“特殊四边形”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四边形,并用小学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然后在课堂上讲解举例,这样不仅把小学到初中的知识进行了顺利过渡,让学生了解到初中只不过是在小学已学过内容基础上加深而已,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感
现在我们的学生尤其到了八、九年级,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再像平时那样布置作业,就会出现差生抄作业,完不成作业现象,还会导致让教师很不满意、失望,甚至有的教师还会去责骂、挖苦学生。新课程标准规定: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我们要解决这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就要对作业布置做出调整,做出科学地分层布置作业,“必做题、选做题、自主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尤其是自主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量力而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视野,还激发了所有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感觉作业不是负担,而是乐趣。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点看法,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究教学艺术的新境界。我们的课改一定能使我教师享受课堂教学成功的喜悦,使我们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使我们的教育蒸蒸日上。
(责编 赵建荣)
关键词:习题化 专题化 细致化
初中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最快的时期,也是他们从小学到初中学会如何学习的过渡时期。现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改革,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应如何在课堂引导学生去学习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具体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我们教师还有很多地方,尤其是细节做得很不到位。现在我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概念习题化
数学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思维形式。现在很多教师在数学课讲授新学内容前,都要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提问、回顾,如果上一节学习的是概念,那么有的教师就要求学生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背不下来的还要惩罚。
这样一味地让学生去背概念,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觉得还不如将概念习题化,出一些考题,用小测验方式将上一节课的概念进行回顾,如七年级3.1.2等式性质1和2,与其上课浪费7、8分钟背诵,还不如拿出这7、8分钟进行测验,这样既能复习了上节的概念,又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能力。针对于小测验方法,我需要重点提出一个细节,测验完毕后必须将难点、重点的题当时讲解,这样由于学生刚做过,他们非常渴望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当时讲解了,可使答对的学生充盈在快乐的气氛中,答错的学生做到及时纠正。长此以往,既提高了学生考试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下一节课听讲的认真度。
除此之外,我们在上课讲解概念时,要想让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为深透,概念习题化更是不可或缺的,那就要求教師要深入课本,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寻找有创造性,有针对性的习题,使学生在习题中进一步理解概念,提高应用水平。
二、课堂讲解内容专题化
新课标要求我们废弃传统的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课堂,重新审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大部分教师理解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乐园。
我们现在的课堂比起以前,学生活动多了,但是旧的上课思维没有改变,还是将全部课程讲解完毕后习题,我个人认为这种讲课方式,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有些问题。这样的讲解,学生必须每一步都明白,否则即使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了,但是如果遇到概念还没讲清,就讲例题,会导致例题也不懂,例题不懂,习题做得更不会太好。有的教师上完课后感觉很不顺畅,学生题做得不够准确,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有的教师把问题都归结给学生,认为学生理解能力差。我觉得还是应该我们教师做一次反思,能不能将上课思路改变为:教学内容专题化。也就是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作为一个专题讲解,每一个专题都体现我们的三维目标。比如,“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我们教师的一贯做法是讲定理—例题—练习,但是我们是不是这样专题化讲解更好呢:专题1探究—得定理—几何语言讲解定理—习题巩固;专题2例题讲解,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纠正错误;专题3巩固练习。
三、课堂讲解趣味化
新课标强调数学情境化,要求教师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当学生讨论未果后教师说:“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把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收,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家庭作业布置细致化
现在我们的很多教师都已接近40岁,由于教课教了10多年,觉得再备课没必要,都是利用经验上课。讲完课看看课后习题就留作业,多数非常盲目,一点目的性没有,虽然注意了国家减负规定,量是减了,质呢?就不敢说了,这样只能治标不治本。我们布置的作业应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又能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我们应做到:
(一)布置作业要精心设计,有创造性
布置作业时我们要避免机械地死记硬背,大量地练习,大量地抄概念。作业内容要新鲜、有趣,少而精,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这样学生对作业才能感兴趣,才能很好地反馈学生对当天所学内容的掌握,才能达到激发学生爱做作业,自觉主动完成作业,他们做完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效果。如在讲完“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实验游戏为作业,以学校为坐标原点,测量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然后再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将实际问题带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再如,讲解“特殊四边形”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四边形,并用小学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然后在课堂上讲解举例,这样不仅把小学到初中的知识进行了顺利过渡,让学生了解到初中只不过是在小学已学过内容基础上加深而已,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感
现在我们的学生尤其到了八、九年级,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再像平时那样布置作业,就会出现差生抄作业,完不成作业现象,还会导致让教师很不满意、失望,甚至有的教师还会去责骂、挖苦学生。新课程标准规定: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我们要解决这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就要对作业布置做出调整,做出科学地分层布置作业,“必做题、选做题、自主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尤其是自主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量力而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视野,还激发了所有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感觉作业不是负担,而是乐趣。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点看法,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究教学艺术的新境界。我们的课改一定能使我教师享受课堂教学成功的喜悦,使我们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使我们的教育蒸蒸日上。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