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小”“动”“放”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bin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新课程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倡导以“自主 合作 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发现和探究学习。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进而把活动与探究行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总结及反思学习过程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听化学、记化学、练化学”为“看化学、做化学、用化学”,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为此,我们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努力探索新的教与学的方法,作了一些尝试。
  一、课堂探究活动的意义、目标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与提升,在我们当前的科学课堂中,也在努力实践着这个理念。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对动手和参与活动有强烈的愿望与兴趣,往往情绪高涨,比较兴奋,不容易控制自己,有时使探究活动成为了漫无目的的玩,因而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二、我的课堂探究活动设计
  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真正地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收获、有发展,笔者以为应体现在 “小”“动”“放”三个字上。
  (一)课堂探究活动设计要“小”
  探究实验的“小”,体现在规模小,它所需仪器:药品不多,步骤少,原料易购易得。观察的范围小,探究的问题少。这样的探究实验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强易于达到探究目的。而且让学生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在细小方面捕捉思维的灵感,让学生着眼于观察的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细小的细节。
  为了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规范性,笔者在教学九年级时还组织学生进行了“观察与描述——水及蒸发水的实验探究”活动。这是每个同学都非常熟悉的事物,但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还是屡屡出错或争论不止。比如,水是什么颜色?有不少同学回答是白色!在给水加热初期,烧杯底部开始出现一颗颗小气泡,有的同学惊叹不已并争论气泡的来源;加热中期,在烧杯上盖上玻璃片,发现水沸腾得更加厉害等等。
  在探究活动中对于观察到的小细节、小现象要给以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实验完毕后,要让学生撰写探究实验报告,并就问题的一个小侧面,一个小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二)课堂探究活动设计要“动”
  实验本身是一件动手动脑的活动,学生若不亲自动手,就无法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活动中要突出动手,只有“动”,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当然,要使学生能“动”起来,实验本身也要体现“趣味性”。在酸碱指示剂的实验中,我告诉学生们,很多有颜色的植物的叶子、果实或花瓣的汁水可以作酸碱指示剂,而且会显现不同的颜色。学生们便迫不及待的回家熬了很多汁水带来,在实验室里兴奋地用酸碱检验自己的“作品”。又如,在“探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原理是固体和液体在常温进行反应”,并启发学生“此反应不仅在玻璃仪器中可以进行,而且在家中用废弃的耐温塑料(如饮料瓶)也可完成”。学生回到家后迫不及待地自制仪器,全年级三百多学生共制作了一百多套仪器,其中还精选了几套仪器参加了当年的九省市实验创新大赛,并荣获二等奖。
  所以,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发挥人体潜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
  (三)课堂探究活动设计要“放”
  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活动与探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体现一个“放”字。在教学中应用排球比赛中常见的“发球、传球和扣球” 三个招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分享成果,同时创造一个学生人人参与、民主互动,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和愉悦的心理空间。这样,老师在上课时既“偷了懒”,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了双赢。
  下面以教学过程中的案例介绍“排球三招”的妙用。
  在学完氧气的性质之后,我就将这个皮球“发”了出去,即“在实验室里如何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呢”?这个问题下来之后,学生一下子无法回答,求助方式有三种,即学生相互讨论;查阅有关资料包括教材、上网;直接问老师怎么做。这第三种方式老师要把握好,不要随便张口,可以玩一玩“传球”的游戏。绝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看书知道可以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依据是找到了,实际操作能行吗?此时将学生带入实验室亲自探究体验一下,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没有一个小组能将木条点燃,实验全部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大部分学生渐渐失去了信心,此时老师及时出来“扣球”,指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双氧水制氧气,水蒸气的含量大,如能将该气体冷却或干燥即可检验氧气的性质。此时学生又来了兴趣,他们设计出了各种干燥或冷却的装置,圆满完成了这个实验。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开始时“发球”,过程中同学们“传球”,在关键时刻老师 “扣球”。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充当了组织者,管理者“偷了懒”,学生则真正成了活动的主人,真正体验了探究活动的失败与成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劳动过程,科学探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要教会他们亲自动手,亲自经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究。也要教会他们善于与人交流,取长补短,不怕失败,坚信成功。教师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获得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不断进步。教师角色的变化,不但解放了传统的教学,在参与过程中亦不断获得快乐,对学生的变化则是会不断使其获得成功感。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究之前对学生讲的始终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探究即伴随着快乐!”
  【参考文献】
  [1]胡美玲,李文鼎等. 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罗德龙. 中小学课学堂教学方法与素质提高对策. 湖北科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快速而稳定地发展,就必须进行良好的管理。而在企业的发展中,重点的内容就是财务管理,一个企业要想有一个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了加强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疏解非首都功能不仅有助于彻底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突出和强化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还有助于加快北京资源外溢,促进区域经济合理配置,推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
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一书将边政学还原于近代民族危机、国家重建的历史背景之下,将边政学的兴起置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从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这一学术语境中加
英语听力是英语学习中最难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也是高中英语教师十分重视的教学内容之一。笔者经过研究发现,通过学听英文歌曲以及唱英文歌曲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渐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为此探索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
20世纪被众称为神话复兴的世纪。神话不仅被中国民间文艺学家当作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被各界文化精英加以全面细致的搜索、整理与研究,而且在中国作家文学中经常复活。
大学的不同行为主体存在文化冲突的现象,在此对这种冲突的原因试图作出分析,并提供文化冲突整合的策略,以促进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便变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