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列膝关节镜下关节半月板缝合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行关节半月扳缝合术治疗的患者共78例,将患者随机分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者设定为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39例患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肿胀积分(0.79±0.12)、压痛积分(1.02±0.18)、休息痛积分(1.04±0.25)、晨僵积分(7.12±0.23)均比较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6.92%、97.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半年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行膝关书镝下关节半月板缝台术后护理中,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保证护理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
[关键词]膝关节镜:早期鳆护理:关节半月板缝合术
[中国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4-011-02
关节半月板是人体中膝关节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现在:承担分散应力、传导负荷及稳定关节,一旦关节半月板出现损伤,将会直接影响患者膝关节运动情况,加之其愈合速度慢,极易引起各类并发症,影响手术总体疗效及预后。所以,加强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关键。本组实验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行关节半月板缝合术治疗的患者共78例进行分组护理实验探讨,现将不同干预方案及效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行日间关节半月板缝合术治療的患者共78例进行分组护理实验分析,将其随机分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者设定为观察组,该组39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是:21-69岁,平均(42.39±1.27)岁,其中女性12例,男性27例,病程分布范围是:0.4~2年,平均(1.23±0.05)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者设定为对照组,该组39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是:20-70岁,平均(42.59±1.31)岁,其中女性13例,男性26例,病程分布范围是:0.5~2.2年,平均(1.25±0.06)年,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术后去枕平卧位6h,将患者患肢抬高10-20°,确保膝关节曲度在5°以内,使膝关节处于松弛状态;若患者存在肿胀情况且比较严重,可在其膝关节两侧放置冰袋,每次30min,每天3次。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引流量,确保切口敷料干燥整洁,一旦发现渗出要立即处理;饮食方面,术后6h让患者禁食禁水,随后逐渐过渡到流质食物,术后2d适当增加营养,按照少量多餐的原则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如果患者存在切口疼痛情况,可通过听音乐、聊天等方式加以缓解,情况严重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其内容包括:手术结束当天:从患者返回病房麻醉清醒后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控制好力度对患者患肢踝关节进行按摩,鼓励病人术后当晚即下床活动,情况良好者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负重训练;术后1d,协助并指导患者展开股四头肌等,同时进行踝泵运动,具体方法: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越多越好。注意:运动期间务必要避免股四头肌萎缩,加快静脉血液回流,避免出现水肿或肺栓塞;术后2d,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增加直腿抬高训练,具体方法: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处,保持5秒,30次/组,3-4组,日;术后3d,协助患者进行屈膝运动,每次20min,每天3次;术后4d之后,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
1.3观察指标
对2组临床症状积分及护理满意度评价进行观察,其中临床症状积分包括:肿胀(总分5分)、休息痛(总分5分)、晨僵(总分10分)、压痛(总分5分)。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疼痛症状越轻。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5分),满意(60~85分),得分60分以下: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统一录入到专用软件中进行分析,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描述过程中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描述过程中用百分比表示,组间依次用t和x2检验,统计学意义判断标准: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积分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肿胀积分(0.79±0.12)、压痛积分(1.02±0.18)、休息痛积分(1.04±0.25)、晨僵积分(7.12±0.23)均比较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2.2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6.92%、97.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半年的恢复效果对照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半年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据统计,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约为5%~16%,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关节镜的引入,显著提升了疾病治疗效果。关节镜以切口小、恢复快的特点受到临床的普遍认可,但为了加快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辅助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也比较重要。实验对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早期康复护理分别从术后当天到术后5天后依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实施训练干预,可有效加快患肢功能的恢复,促进机体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水肿发生,其护理内容及效果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
术后引导护理对象适时地于不同康复训练期准确合理地开展对应度极高的康复训练项目,科学精准地掌控康复训练进度与注意事宜,循序化推进符合病种康复进度与康复内容的高品质早期康复活动。术后按四阶段循序开展康复训练,a。初期(术毕0-4周):术日麻醉消退后即开展脚趾、踝关节活动,尝试于床上开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一至三日,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训练去厕所,多开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与踝泵训练,指导护理对象分别于仰卧位行直抬腿训练、侧卧位行侧抬腿训练、俯卧位行后抬腿训练,每次抬腿后维持至力竭,训练十次为一组,一日训练二至三组,各组间插入为时三十秒的休息;术后四日至四周内,开展下肢肌力训练,训练时长与距离均自少至多过渡,酌情扶拐、支具锁定于0°时行走,同时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b。中期(术毕后五周至三月),主要开展下肢肌力训练,行走时长与距离继续遵循自少至多原则;术毕十周开展屈膝20°-30°的静蹲训练,一次训练时长为二至五分钟,每训练五至十次为一组,一日训练二至三组;同时每日最多开展一次关节活动度训练;术毕九至十二周开展被动屈膝训练,此后主动屈膝正常。c。后期(术毕四至六月),开展膝环绕训练、跳下跳上训练、慢跑与跳绳、侧向跨跳训练与游泳等。d。恢复运动期(术毕七月及以后),渐次过渡至专项训练/剧烈活动,十二个月后接受复查,以手术方式将固定物取出。结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以97.44%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行膝关节镜下关节半月板缝合术后护理中,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保证护理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
[关键词]膝关节镜:早期鳆护理:关节半月板缝合术
[中国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4-011-02
关节半月板是人体中膝关节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现在:承担分散应力、传导负荷及稳定关节,一旦关节半月板出现损伤,将会直接影响患者膝关节运动情况,加之其愈合速度慢,极易引起各类并发症,影响手术总体疗效及预后。所以,加强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关键。本组实验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行关节半月板缝合术治疗的患者共78例进行分组护理实验探讨,现将不同干预方案及效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行日间关节半月板缝合术治療的患者共78例进行分组护理实验分析,将其随机分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者设定为观察组,该组39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是:21-69岁,平均(42.39±1.27)岁,其中女性12例,男性27例,病程分布范围是:0.4~2年,平均(1.23±0.05)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者设定为对照组,该组39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是:20-70岁,平均(42.59±1.31)岁,其中女性13例,男性26例,病程分布范围是:0.5~2.2年,平均(1.25±0.06)年,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术后去枕平卧位6h,将患者患肢抬高10-20°,确保膝关节曲度在5°以内,使膝关节处于松弛状态;若患者存在肿胀情况且比较严重,可在其膝关节两侧放置冰袋,每次30min,每天3次。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引流量,确保切口敷料干燥整洁,一旦发现渗出要立即处理;饮食方面,术后6h让患者禁食禁水,随后逐渐过渡到流质食物,术后2d适当增加营养,按照少量多餐的原则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如果患者存在切口疼痛情况,可通过听音乐、聊天等方式加以缓解,情况严重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其内容包括:手术结束当天:从患者返回病房麻醉清醒后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控制好力度对患者患肢踝关节进行按摩,鼓励病人术后当晚即下床活动,情况良好者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负重训练;术后1d,协助并指导患者展开股四头肌等,同时进行踝泵运动,具体方法: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越多越好。注意:运动期间务必要避免股四头肌萎缩,加快静脉血液回流,避免出现水肿或肺栓塞;术后2d,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增加直腿抬高训练,具体方法: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处,保持5秒,30次/组,3-4组,日;术后3d,协助患者进行屈膝运动,每次20min,每天3次;术后4d之后,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
1.3观察指标
对2组临床症状积分及护理满意度评价进行观察,其中临床症状积分包括:肿胀(总分5分)、休息痛(总分5分)、晨僵(总分10分)、压痛(总分5分)。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疼痛症状越轻。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5分),满意(60~85分),得分60分以下: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统一录入到专用软件中进行分析,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描述过程中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描述过程中用百分比表示,组间依次用t和x2检验,统计学意义判断标准: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积分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肿胀积分(0.79±0.12)、压痛积分(1.02±0.18)、休息痛积分(1.04±0.25)、晨僵积分(7.12±0.23)均比较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2.2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6.92%、97.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半年的恢复效果对照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半年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据统计,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约为5%~16%,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关节镜的引入,显著提升了疾病治疗效果。关节镜以切口小、恢复快的特点受到临床的普遍认可,但为了加快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辅助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也比较重要。实验对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早期康复护理分别从术后当天到术后5天后依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实施训练干预,可有效加快患肢功能的恢复,促进机体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水肿发生,其护理内容及效果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
术后引导护理对象适时地于不同康复训练期准确合理地开展对应度极高的康复训练项目,科学精准地掌控康复训练进度与注意事宜,循序化推进符合病种康复进度与康复内容的高品质早期康复活动。术后按四阶段循序开展康复训练,a。初期(术毕0-4周):术日麻醉消退后即开展脚趾、踝关节活动,尝试于床上开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一至三日,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训练去厕所,多开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与踝泵训练,指导护理对象分别于仰卧位行直抬腿训练、侧卧位行侧抬腿训练、俯卧位行后抬腿训练,每次抬腿后维持至力竭,训练十次为一组,一日训练二至三组,各组间插入为时三十秒的休息;术后四日至四周内,开展下肢肌力训练,训练时长与距离均自少至多过渡,酌情扶拐、支具锁定于0°时行走,同时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b。中期(术毕后五周至三月),主要开展下肢肌力训练,行走时长与距离继续遵循自少至多原则;术毕十周开展屈膝20°-30°的静蹲训练,一次训练时长为二至五分钟,每训练五至十次为一组,一日训练二至三组;同时每日最多开展一次关节活动度训练;术毕九至十二周开展被动屈膝训练,此后主动屈膝正常。c。后期(术毕四至六月),开展膝环绕训练、跳下跳上训练、慢跑与跳绳、侧向跨跳训练与游泳等。d。恢复运动期(术毕七月及以后),渐次过渡至专项训练/剧烈活动,十二个月后接受复查,以手术方式将固定物取出。结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以97.44%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行膝关节镜下关节半月板缝合术后护理中,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保证护理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