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余湾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SWOT分析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zha2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开发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寻找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湖北古村落大余湾的基本状况和大余湾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然后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大余湾的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开发与保护策略,希望能对中国众多古村落以借鉴作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大余湾;SWOT分析;开发与保护
  前言
  文化遗产,概念上常可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被认为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文化遗产保护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也已深深融入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目前,文化遗产“活化保护”被公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途径并被广泛使用“活化保护”就是让实体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艺术,以人为核心,在原生的环境中得到保存和发展,而不是放到博物馆把它锁起来。如何对古村落的文化遗产进行“活化保护”,真正地使文化遗产“活”起来,已经成为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1文化遗产的现状与评价
  1.1现状
  大余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南距武汉城区68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湾,村民600多户2500多人。有40多栋明清时期古民居。大余湾得木兰山之灵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据村谱记载,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出自该村。这里村民聪慧勤劳,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制陶窑匠较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婺源、德兴迁居到此。所以黄陂区大余湾建筑群是典型徽派民居风貌。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评价
  历史价值:大余湾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保存完好,为明清两代的徽派建筑。同时也存有其它几类重点文物。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充分反映大余湾地区传统民俗民风和精神信仰,保留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古村的人们有序地生活也保留了部分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艺术价值:大余湾古民居保存完整的有10户,约139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有33户,3228平方米。大余湾古建筑群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雕梁画栋,极具观赏价值。
  教育价值:农耕文化是古代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民间风俗文化,而耕读文化是大余湾古村落特有的属性,大余湾明清时期的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的概念。全村奉行“尊尊、贤贤、仁仁”的儒家耕读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民风崇尚节俭。明清时,村里诞生过100多位秀才进士,近现代则演绎出名流一百多位,父子四留洋的辉煌。显而可见,这种传统的耕读文化,对于当代反对奢靡之风,更好的教育后辈,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
  2基于SWOT模型对大余湾的分析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或矩阵分析法,最早用于管理学,由于该方法使用简单快捷有效,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分析中分析的关键在于清楚地确定研究对象的优势和缺陷,了解其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以便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S(优势):大余湾主要包括徽派建筑、特色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和耕读文化、饮食文化、节日风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余湾古村地处湖北东部,武汉市北部,却保留了典型的明清时期徽派民居建筑形式;非物质文化上完好的保存了汉民族耕读文化和传统的民风民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开发价值。自然生态上,大余湾古村依山傍水,空气清新,宁静幽远;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典范。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距武汉市较近,距武汉市中心城区仅六十公里,距黄陂区城区三十公里,可与周边景点互为依托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W(劣势):大余湾古村旅游设施滞后,卫生环境较差不,公共服务设施少,部分旅馆、酒店和小卖部设施简陋,承载能力低,使愿意留下过夜和长期呆在古村的游客较少,古村旅游功能比较单一,仅作为普通观光,民俗活动吸引力较小。许多文化遗产在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古村落部分珍贵的文物被人为的破坏,大部分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流失的风险。
  O(机遇):近年来,黄陂区文化旅游发展状况十分迅猛,2016年全区接待游客超过1800万人次,拥有5a级景区1家,3A级以上景区12家。武汉本地上市公司三特索道入股大余湾,给大余湾的文化遗产开发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黄陂区政府和公众保护理念和意识的提高;当地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村落环境改观,使古村观赏价值增强。进村公路的修通,使交通便利度增强。
  T(威胁):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使古民居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难度大。古村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砖石结构和石木结构的民居和石质的碑刻为主,室内为木筑结构,且相互连接紧密,极易发生火险。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导致文化遗产损坏,大量游客进入可能会加速物质文化遗产老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外界交流频繁的情况下,或许难以保存其较完整的面貌。
  3优化战略
  SO战略(加强宣传,明确定位):民俗特色的宣传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宣传和旅行社宣传等手段,进行民俗特色介绍,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了解大余湾了解南方汉民族的民风民俗。其次,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才能上升到一定的层次,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才能相得益彰。农民收入的增加除了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还应当逐步引导农民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帶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问题,民间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古村落更应该重视新媒体宣传,快速提升文化遗址的信息传播能力,加强网络中对文化遗产的多向传播与讨论。大力推广古村落保留的锣鼓、舞狮子、舞龙、武术、龙舟等特色文化,争取使得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成为热点话题、焦点话题。   大余湾的定位是一个传统村落,而不是打造成一个古镇,因为大余湾本身就是村落。作为一个古村落,不能过度追求游客的增长,还要注意村落的承载量,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要适度,防止盲目开发与破坏性建设。旅游开发是把双刃刀,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文化遗产彻底的破坏)。在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合理规划,适度开发,防止现代化对古村落的入侵,破坏古村当地居民的质朴生活,避免游客对当地特色文化的过度冲击。
  ST战略(利用非遗,合理规划):由于大余湾古村距离武汉市城区较近,周边旅游景点较多,应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如木兰山,木兰天池等景点进行联合开发,突出古村的民俗文化艺术特色,增加旅游的吸引力。有效融合文化资源形成合力。共享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发挥大余湾文化馆、大余湾博物馆和其他公共文化设施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在开发的过程中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技艺和蕴藏的精神,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碎片化”和过度功利化,让百姓在共享中收获精神滋养。把耕读文化符号做成标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用好物质载体,通过非遗衍生品的开发利用,完成活态传承的有效循环,满足当前人们对传统与时尚相融合和对生活方式的新期待。以“湖北省旅游名村”和“武汉市十大魅力乡村”保护为抓手,让大余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载体、武汉艺术生产和武汉市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WO战略(利用资金,开展活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利用上市上市公司入股的有利条件,商业资本的注入可以起到带动效应,完善村落基础设施,也可为村民提供就业。大余湾应当修建条件较好的公共卫生设施以及垃圾处理站等设施,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增加酒店的供给能力,满足越来越多的游客的需求。古村落内,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木制建筑和石质建筑做好防火防水防电活动,防止对游客和村民一切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遵循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生长规律,发挥各自优势,激发潜能活力;重点关照遗产依附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资源等,对现有古村落自然环境不破坏,做好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传承保护,这是共享的前提。大余湾的开发要更加重视耕读文化,老百姓可以请进来,文化名人和相关活动也可以请进来,以确保大余湾古村落的人气。没有文化支撑的旅游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余湾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举办民俗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提升大余湾的知名度,达到宣传大余湾民俗文化的目的,通过软实力的提升,扩大大余湾民俗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WT战略(重视保护,完善民俗):文化遗产资源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一定要重视保护。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是文化遗产开发不可动摇的主旨。保护一定是要为了更好地开发。加强对当地地方干部、群众的文物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古村落、古建筑的重要价值,自觉地起来保护祖先留下的宝贵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同时,要制订一个整体保护大余湾古村落的规划,逐步实施。遵照国家文物保护法中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将重点的、濒临倒毁古建筑抢救出来。例如在大余湾建立民俗生态园这种模式,将濒临倒毁的古建筑复建修缮,将游客的民俗体验、健康、休闲、特色餐饮等需求和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相结合,将古村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方式,村民的婚丧嫁娶等活动举行,与游客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延续本地的民俗文化传承体验。还有古村内原生态的手工作坊,结合游客体验,让游客在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到自给自足收获的快乐。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与创新,维持古村村民的日常生活轨迹,发展民俗特色旅游,提升大余湾的软实力,提升大余湾的旅游吸引力,同时在推广民俗文化艺术的同时增加村民的收入,村民在文化遺产保护中真正受益,创造社会财富把民间文化艺术劣势转变为优势,并把优势发挥到极致因此,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应该将以人为核心,以经济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的“活化保护”的理念贯穿始终。
其他文献
概 要:庆州作为新罗的千年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建于统一新罗时期的东宫,自公元679年建成至新罗的灭亡一直被使用。1975年,对位于东宫内的月池(旧称雁鸭池)进行发掘后,2007年开始至今又对东宫做了持续的考古发掘调查。遗迹以及出土文物对于确定东宫的范围以及宫殿建筑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东宫基本情况  东宫位于庆尚北道庆州市仁旺洞,南部与新罗宫城月城相连,东部有皇龙寺和芬皇寺。东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人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与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美术欣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职美术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美术心理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主要对美术心理学在中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美术心理学;中高职美术欣赏教学;应用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场舞成为了一项中老年人喜爱的社区健身运动。在这项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同时,却引发了舞者与周围居民的深层矛盾,特别是某些地区舞者和居民“口水战”,“地雷战”和“轰炸战”不断升级更是将广场舞推到风口浪尖。究其原因发现,噪音影响,运动场所不足,制度不健全和中老年人健身娱乐形式单一等因素造成群体冲突。为了解决这一冲突,提高公德意识,规划健身活动
期刊
摘 要:主要概述甘孜地区的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在整个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中,佛教的轮回思想、利他思想以及施舍精神是很重要的。甘孜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卜算、施破瓦法、送殡、水葬、吊祭等内容。通过仪式的净化,得到新的平衡,使生者的生活能够继续。  关键词:藏族;水葬;仪式过程  对于藏族的丧葬习俗,学界已多有研究,但内容一介绍和探讨起源这居多。由于藏族的丧葬习俗具有独特性,使其成为了很多学者的话题。由此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的文化艺术瑰宝,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载体。河州贤孝是流传在临夏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河州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古称,贤孝是因宣扬劝善惩恶、忠臣良将、妻贤子孝的演唱内容而得名,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论文针对信息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引言:  河州贤
期刊
【摘 要】 方闻所著的《心印》与王伯敏所著的《中国绘画通史》同为我国当代画论著作中不可多得的巨著。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和指导。先笔者就以初步的学习为基础,将这两部巨著进行对比,以期通过大概的分析,促进对这两部著作的了解与学习。  【关键字】 心印;中国绘画通史;唐寅  众所周知,王伯敏先生的《中国绘画通史》正属于“通史”类。而我国的通史类著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47年,唐代
期刊
摘 要:电影道具设计是电影中再现时代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能为电影表述的故事创造一个真实的空间环境,道具设计既要与历史时代相符,又要与导演的创作意图相符,要从形态、色彩、材质等知觉要素中寻找设计规律,最终完美地表达电影内容。  关键词:探寻;电影美术;道具设计;形态;色彩  1 引言  电影是一门包括了文学、美术、摄影、音乐等的综合性艺术,电影美术是美术与电影嫁接产生的。电影美术涉及的
期刊
距离国家艺术基金《中原弦索乐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工作结束已有近两年时间,我与导师陈艳教授及其他学生们的记忆,仿佛还停留在2016年格外炎热的夏天。  国家艺术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财务部设立的公益性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自2013年设立以来,国家艺术基金已经资助扶持了一批优秀剧目、剧种,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摘 要:1981年山东省第一届古筝比赛在济南文联礼堂隆重举行。这次大赛是第一届“泉城之秋”音乐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举行古筝这一单项专业比赛,在我省还属于首次,在全国也是第一次。文章通过对于大赛分析和思考,从中总结了诸多收获和建议,希望能引起对于这届比赛的重新关注及重视。  关键词:古筝;泉城之秋;比赛  1981年9月21日至23日,山东省第一届古筝比赛在济南文联礼堂隆重举行。这次大赛是第一届“泉城
期刊
摘要:音乐会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综合性音乐教学评价形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班级音乐会”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评价中的作用,并根据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制定了音乐会评价设计方案,对中小学音乐课程评价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音乐评价;班级音乐会;中小学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指出:“评价语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