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制的出路—潜在共有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现行法采取的是分别财产制,离婚时由丈夫对妻子根据其实际贡献大小(并非推定对家庭有二分之一的贡献)进行财产补偿。有不少学者希望改变现状,极力主张在日本推行婚后所得共有制,其中尤以我妻荣提出的“潜在共有理论”最为引人注目。我妻荣不仅在多部著作中详细阐述了其理论,并且其留存人间的“最后的肉声”就是题为“夫妻财产”的演讲。尽管该理论目前还没有改变日本的立法现状,但是已经成为日本亲属法学界的多数说。
  我妻荣将夫妻共同财产区分为对外和对内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对外根据财产名义人来判断财产的归属,对内则根据实质对价的负担来判断财产的归属。于是,夫妻的财产归属存在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财产“名与实”都归夫妻各自所有的情形;第二种是财产“名与实”都属于夫妻共有的情形;第三种是财产名义上归夫妻一方所有,而实质上归夫妻共有的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特有财产,第二种情形是共有财产(所有权的共有、其他财产权的准共有等),这两种财产形式并无特别之处。我妻荣理论的特色之处在于第三种财产形式一一“潜在共有”,即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尽管从取得该财产的贡献上考虑该财产实质上应该归属于夫妻“共有”,但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这种“共有”并不显在化,只有在离婚或者夫妻一方死亡时这种“共有”才显在化,用以确定夫妻财产的清算。我妻荣提出的这种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区分的理论被称为“潜在共有理论”或者“实质共有理论”。
  潜在共有理论的优势在于,在确定夫妻关系内部的财产分配时,可以实质性地考虑取得该财产的对价来源,如购买房屋等不动产的资金来源、银行存款的資金来源、购买股票的资金来源等等,如果没有特别的证据证明其来源自一方的个人财产,则推定是夫妻共同财产;而在考虑对外关系时,则完全以财产的名义人为准,避免因为亲属法的特别制度扰乱财产法秩序,从而保护交易安全。
  总结起来,潜在共有理论在对外关系上属于分别财产制,在对内关系上属于共同财产制,并且在确定是否构成潜在共有财产时,只考虑实质因素,不考虑形式因素。
  (二)我国采取潜在共有理论的可行性
  潜在共有理论与我国现行亲属法体系可以兼容,这体现在:
  首先,纵观整个婚姻法,里面从未出现过“财产权”“物权”“债权”等字样,相关表述一直是“财产”。尤其观察第17条列举的具体财产类型:“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关注的焦点从来都不是财产的具体形式,而是财产的取得原因。这不正好和潜在共有理论相契合吗?潜在共有的视角下,不用在乎共有的财产具体是什么,只要具有金钱价值即可,因为这只是当事人内部的清算规则,关注的焦点只在于当事人取得该财产的对价是什么。可以说,用潜在共有理论解释我国婚姻法毫无违和感。
  其次,考察我国的司法实践会发现,一个契合潜在共有理论的司法传统正在形成。“婚姻法解释三”就夫妻共同财产采取了实质化的解释倾向,既然已有明文规定,法官会据此实质化地认定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自不待言。不仅如此,对于“婚姻法解释三”并未明文规定的内容,我国的法官也已经开始自觉地摆脱财产权的形式束缚,进行实质化的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在指导性案例中明确:判断存款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时,既不是看存款的名义人,也不是看存款取得时间是否在婚前期间,而是看存款的来源:“宋某某婚前房屋拆迁款转化的存款,应归宋某某个人所有,宋某某婚后所得养老保险金,应属夫妻共同财产”。再如针对类似前述例3的案件,一审法院判决认为用出卖婚前房屋所得价款购买的新房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所以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应该平均分割;二审法院改变了一审法院形式化的认定标准,改判属于个人财产不用分割。
  再次,考察我国的亲属法规则体系会发现,这种区分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分别对待的做法并不鲜见,如共同债务就是典型。我国婚姻法第41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该规定被认为是判断夫妻内部法律关系的规则,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债务的“实际用途”。“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情形的除外。”该规定被认为是判断夫妻对外关系的规则,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债务的发生时间。可以说,对内优先确保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均衡,对外优先确保交易安全的思维模式,已经在我国亲属法中确立起来了。在这一背景下,就整个夫妻共同财产规则采取潜在共有理论,应该是没有障碍的。
  最后,作为潜在共有制度配套的基于婚姻关系的财产处分限制规则,在我国法中也可以解释出来。婚姻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了“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正如日本法可以从第760条的“婚姻费用分担义务”中解释出“生活保持义务”一样,我国也可以从该款中解释出夫妻都有维持家庭生活正常存续的义务,任何一方的财产处分权都要受此限制。
其他文献
【摘 要】 资产证券化是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促进资产证券化刻不容缓。资产证券化扩展了银行融资的方式,增强了流动性,保证了金融稳定发展。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金融系统已经渐渐熟悉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也受到了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好处。资产证券化已经步入正轨,今后的发展空间也很开阔。  【关键词】 流动性风险 资产证券化  1 商业银行流行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由于缺
期刊
【摘 要】 保险合同中格式条款被大量使用,与之相伴的,除外规定的使用概率也很大,但是,实践中除外规定的适用存在很多误区,包括:将其适用于非格式条款;将其与保险责任范围条款混同;将因果关系要求适用于状态免责条款。  【关键词】 保险合同 格式条款 除外规定 适用困境  一、保险人应当履行的告知义务  保险人在保险活动中具有告知义务,保险人未履行告知义务的,应当承担法律后果,保险人对格式条款或免责条款
期刊
【摘 要】 民国是我国监狱改良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的感化教育制度又具有明显区别于封建社会的显著特色,作为民国监狱改良标志性人物的王元增在少年犯感化教育思想制度上的有着重大贡献。对其感化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便于我们更好地解放思想,以更为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今的感化教育制度,为监狱的监管改造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少年犯 感化教育 启示  一、王元增少年犯感化教育制度的内容  (一)感化教
期刊
(一)关于刑法调控的合理范围  现代刑法理论中,犯罪一般被分为三类,即侵犯个体法益的犯罪、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与侵犯国家法益的犯罪。故而,谁是被害人对立法工作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其间会涉及两个相互对应的问题:一是作为法益主体的被害人究竟是个人还是集体;二是行为是实害性犯罪还是危险类犯罪。一般来说,法益主体是个人的犯罪对应于实害性犯罪,而危险类犯罪则只出现在侵害集体法益的犯罪之中。因而,如果某种反个
期刊
公益诉讼,顾名思义,公益指的是公共利益,这里不仅涵盖了各种非个人的利益,它是相对与私人利益相对的概念,专指的是不以保障自身权益,由专门的机关、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向法院提起的,维护国家、社会共同利益为任务,追究侵害该利益行为者责任的诉讼程序的总称。该定义中的公益诉讼是从超越部门法的具体限制概括的角度来进行的界定。具体在制订的法律中,往往在诉讼主体中会有所删减,比如,目前在新《民事诉讼法》上,就将公
期刊
西方读语有云:“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意味着任何享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的可能,为了防止权力被滥用,就必须以此权力来制约彼权力,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力也不例外的应该受到制衡和监督。宪法作为根本大法赋予我国检察机关国家法律监督者的地位,同时民事诉讼法中也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可见,从立法上已经确立了以检察权制约审判权的模式。然而,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实施其监督权的过程
期刊
【摘 要】 本文认为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则体系还是一种意义体系,在整个部门法的划分中,要看到不同法律规则背后孕育的价值体系和对人的关怀的不同进路,从而也决定了其方法。民法和商法,不管是立法上采分立还是合一,都不能消解二者在根本价值上的共同旨趣;至于经济法与商法,二者在价值取向完全不同,从而决定了具体制度设计的不同。  【关键词】 意义体系 调整方法 制度设计  一 总论:部门法的划分意义  部门法划分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加拿大积极参与关贸总协定和WTO组织的多边谈判,制订或修改与贸易救济有关的国内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反倾销法律体系。其中,加拿大《特别进口措施法》(Special Import Measures Act,以下简称“SIMA”)系根据东京回合谈判达成的反倾销守则制定,于1984年12月1日正式生效。SIMA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所涉及的全部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是加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外来物种的引进活动,当今世界的在这一领域更为活跃,外来物种入侵的机率亦大大增加。生物入侵,这将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物链的混乱和失控,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的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 外来物种 入侵行为 管制  一、外来入侵物种的基本特征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是指外来物种形成入侵物种的侵入、
期刊
自2003年电子竞技正式成为我国的一类合法体育运动项目,到2016年教育部批准在高校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期间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发展和努力,电子竞技从曾经受人歧视一项边缘运动到如今各方资本竞相追逐的热门,其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电子竞技的道德失范问题却变得越发严重,因此对电子竞技道德失范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探寻合理的解决思路。  1.1 电子竞技的概念  电子竞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