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的结论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出许多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无数的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来的。收集与整理实验数据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当中,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和锻炼。然而,收集数据是为了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但是很多的科学教学中,老师对于实验本身比较注重,课前做足了材料上的准备,而对于实验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却常常关注度不够,总是一带而过,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是目前科学探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尊重学生的思维,留足分析的时间
科学课中许多知识都已经经过前人探究得出,现在安排学生重新探究,不是想把知识简单验证和再现,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一个周密而完善的实验设计,能合理地安排各种实验因素,严格地控制实验误差,从而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反之,如果实验设计存在着缺点,就可能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延长做实验的时间、收集到的数据误差大等。如《一杯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一看课题,很明显让学生得到一个精确的数据“多少克”,那么这个数据怎样研究得出呢?课的难点就在于实验的设计,孩子们马上想到的是用托盘天平称,关键是怎么称?称几次?有的孩子说:“一份一份的放,称出每一份食盐的重量。”有的孩子说:“这样做太麻烦了,每次都要称,我的办法好,先把装有食盐的杯子或袋子称好,再一份一份少量的加入水中还有孩子说:“先称量每小组盛有100毫升水的小烧杯的质量,实验时,只需向水中加食盐,加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再到老师这儿称量出溶液质量,把后来称到的重量减去一开始称到的重量就是加入食盐的重量了。”学生交流:哪种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最准确,这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这样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设计是实验过程的依据,是实验数据处理的前提,也是提高探究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听听孩子的声音,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思维,等待意外的收获。
二、创造实践的机会,确保数据的收集
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我们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多为学生创造收集、记录、分析数据的实践机会。如《温度与气温》一课中就创造了很多这样的机会,因为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所以,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坚持测量一周,也提前把气温计发给小组长,让小组长负责安排小组内学生轮流测量,做到组内每个人都有轮到。课上又让学生测量教室内外不同地点的气温。
培养孩子分析数据的能力,就是要让孩子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测,具体问题具体引导,教会孩子们发现问题,怎样去设想和分析,由无意识状态的引导实践到有意识的分析再到无意识的分析,最后让无意识分析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只有经常参与数据分析的实践,分析数据的能力才会提高。
三、使用不同的展示方法,把无形化为有形
学生在数据分析时,逻辑度、严谨性不强。图表是用来呈现和分析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简单、直观、清晰、明了”。一般来说,原始数据不能便显出数据的内在规律,学生很难认识到所收集的数据有什么意义,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不用的方法来展示数据,从而分析得出其内在的规律。测量和观察的结果本身不能作为证据来进行解释,在分析处理数据阶段,主要是让数据来“说话”,而图表是帮助数据“说话”的一个好工具。在用图表挖掘数据的价值过程中,我们可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四、关注特殊的数据,触发深层的思考
在实验中,很难保证每组学生的探究活动都是成功的,总会有个别小组获得的数据显得有点“特殊”。此时,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数据,好好利用这些数据来触发学生对数据更深层次的思考,以达到发展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的目的。如《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这课,要求学生探究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次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对于所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没有难度的。(记录表: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较)
汇报时各组的结论是一致的: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在实验数据出现偏差时,我们应冷静地与学生一起理性分析是假设出了问题,还是数据可能存在问题,这样才是以实验、数据为本,尊重事实的表现,才是科学教学的价值所在。科学课程主要强调“实验和实验数据是得出结论的唯一依据,”是否得出了科学结论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尊重数据和事实的学习过程。
小学生分析数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养成尊重数据、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太仓市王秀小学 江苏】
一、尊重学生的思维,留足分析的时间
科学课中许多知识都已经经过前人探究得出,现在安排学生重新探究,不是想把知识简单验证和再现,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一个周密而完善的实验设计,能合理地安排各种实验因素,严格地控制实验误差,从而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反之,如果实验设计存在着缺点,就可能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延长做实验的时间、收集到的数据误差大等。如《一杯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一看课题,很明显让学生得到一个精确的数据“多少克”,那么这个数据怎样研究得出呢?课的难点就在于实验的设计,孩子们马上想到的是用托盘天平称,关键是怎么称?称几次?有的孩子说:“一份一份的放,称出每一份食盐的重量。”有的孩子说:“这样做太麻烦了,每次都要称,我的办法好,先把装有食盐的杯子或袋子称好,再一份一份少量的加入水中还有孩子说:“先称量每小组盛有100毫升水的小烧杯的质量,实验时,只需向水中加食盐,加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再到老师这儿称量出溶液质量,把后来称到的重量减去一开始称到的重量就是加入食盐的重量了。”学生交流:哪种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最准确,这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这样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设计是实验过程的依据,是实验数据处理的前提,也是提高探究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听听孩子的声音,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思维,等待意外的收获。
二、创造实践的机会,确保数据的收集
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我们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多为学生创造收集、记录、分析数据的实践机会。如《温度与气温》一课中就创造了很多这样的机会,因为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所以,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坚持测量一周,也提前把气温计发给小组长,让小组长负责安排小组内学生轮流测量,做到组内每个人都有轮到。课上又让学生测量教室内外不同地点的气温。
培养孩子分析数据的能力,就是要让孩子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测,具体问题具体引导,教会孩子们发现问题,怎样去设想和分析,由无意识状态的引导实践到有意识的分析再到无意识的分析,最后让无意识分析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只有经常参与数据分析的实践,分析数据的能力才会提高。
三、使用不同的展示方法,把无形化为有形
学生在数据分析时,逻辑度、严谨性不强。图表是用来呈现和分析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简单、直观、清晰、明了”。一般来说,原始数据不能便显出数据的内在规律,学生很难认识到所收集的数据有什么意义,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不用的方法来展示数据,从而分析得出其内在的规律。测量和观察的结果本身不能作为证据来进行解释,在分析处理数据阶段,主要是让数据来“说话”,而图表是帮助数据“说话”的一个好工具。在用图表挖掘数据的价值过程中,我们可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四、关注特殊的数据,触发深层的思考
在实验中,很难保证每组学生的探究活动都是成功的,总会有个别小组获得的数据显得有点“特殊”。此时,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数据,好好利用这些数据来触发学生对数据更深层次的思考,以达到发展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的目的。如《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这课,要求学生探究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次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对于所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没有难度的。(记录表: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较)
汇报时各组的结论是一致的: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在实验数据出现偏差时,我们应冷静地与学生一起理性分析是假设出了问题,还是数据可能存在问题,这样才是以实验、数据为本,尊重事实的表现,才是科学教学的价值所在。科学课程主要强调“实验和实验数据是得出结论的唯一依据,”是否得出了科学结论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尊重数据和事实的学习过程。
小学生分析数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养成尊重数据、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太仓市王秀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