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大胆质疑的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学生尚未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成绩差的同学如果问题多了,说明这个同学在数学方面已经有了进步.那些常有问题的学生,往往是思维开阔、善于思考、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思考.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才能有进步.如果不会发现问题,就不可能主动探索和创新事物.课堂本是学生探索质疑的天地,但在“授教型”教学中,质疑让教师一味灌输知识给扼杀了,学生只能按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学生的好奇、好问的天性被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压制了.这样就错过了学生质疑和发现问题的大好时机,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广大教师要着眼于未来,数学课堂应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地方,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探索和创造意识,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
二、发现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是教师上好课的开端.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教师要精心设计,使问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便于学生联想,能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使学生不自觉地引发对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概率与统计”教学中,让学生用掷骰子的方法,得到面数朝上的可能性.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要给学生留有时间
发现问题的过程与思维过程往往是同步的,通过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往往需要时间,课堂上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学生来不及发现问题,教师的讲解已经开始,这样就错过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我認为课前预习并安排学生将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到了课堂上就会有许多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这是在学生自学中发现的.有了问题,学生便会主动探究,主动从教师的讲解中寻求答案,这样要比学生被动学习好得多.只有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并且留有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才能够发现问题,甚至还能发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由敢于质疑到乐于质疑的改变,从而形成学生积极质疑、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例如,在讲分式方程的解法时,先让学生对一个增根进行验证,不是原方程的根,让学生充分讨论产生增根的原因,再讨论检验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产生增根的原因,下面的学习水到渠成.
3.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教师要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克服困难”的意识.
(2)让探究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敢于怀疑,刨根问底”的良好意识,让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质疑成为一种态度.这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3)让学生会联想和比较.数学的连贯性很强,新旧知识的衔接性强,新知识的传授大都是从旧知识开始引入,然后逐步深入的,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运用联想和比较,大脑把新旧知识的信息重新组织,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知识的升华.联想和比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从而可以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
4.树立“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信心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有问题就要问.教学中出现无问题的原因除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就是学生害羞,不敢提出问题,怕他的问题被老师和同学嘲笑.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热情帮助,积极引导.
教师对学生要区别对待,按不同层次学生发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对后进生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不厌其烦的讲解,像“剥竹笋”那样层层分析,直到学生弄懂为止.对中等生,采用“化解”的办法,即将问题分解为一些小的问题,协助他们个个攻破.对优生则点到为止,让他们去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引起思考.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主动地关心、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和友爱,从而积极地去发现问题,让他们乐于与教师在一起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提高.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成绩差的同学如果问题多了,说明这个同学在数学方面已经有了进步.那些常有问题的学生,往往是思维开阔、善于思考、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思考.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才能有进步.如果不会发现问题,就不可能主动探索和创新事物.课堂本是学生探索质疑的天地,但在“授教型”教学中,质疑让教师一味灌输知识给扼杀了,学生只能按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学生的好奇、好问的天性被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压制了.这样就错过了学生质疑和发现问题的大好时机,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广大教师要着眼于未来,数学课堂应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地方,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探索和创造意识,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
二、发现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是教师上好课的开端.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教师要精心设计,使问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便于学生联想,能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使学生不自觉地引发对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概率与统计”教学中,让学生用掷骰子的方法,得到面数朝上的可能性.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要给学生留有时间
发现问题的过程与思维过程往往是同步的,通过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往往需要时间,课堂上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学生来不及发现问题,教师的讲解已经开始,这样就错过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我認为课前预习并安排学生将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到了课堂上就会有许多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这是在学生自学中发现的.有了问题,学生便会主动探究,主动从教师的讲解中寻求答案,这样要比学生被动学习好得多.只有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并且留有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才能够发现问题,甚至还能发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由敢于质疑到乐于质疑的改变,从而形成学生积极质疑、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例如,在讲分式方程的解法时,先让学生对一个增根进行验证,不是原方程的根,让学生充分讨论产生增根的原因,再讨论检验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产生增根的原因,下面的学习水到渠成.
3.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教师要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克服困难”的意识.
(2)让探究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敢于怀疑,刨根问底”的良好意识,让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质疑成为一种态度.这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3)让学生会联想和比较.数学的连贯性很强,新旧知识的衔接性强,新知识的传授大都是从旧知识开始引入,然后逐步深入的,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运用联想和比较,大脑把新旧知识的信息重新组织,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知识的升华.联想和比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从而可以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
4.树立“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信心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有问题就要问.教学中出现无问题的原因除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就是学生害羞,不敢提出问题,怕他的问题被老师和同学嘲笑.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热情帮助,积极引导.
教师对学生要区别对待,按不同层次学生发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对后进生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不厌其烦的讲解,像“剥竹笋”那样层层分析,直到学生弄懂为止.对中等生,采用“化解”的办法,即将问题分解为一些小的问题,协助他们个个攻破.对优生则点到为止,让他们去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引起思考.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主动地关心、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和友爱,从而积极地去发现问题,让他们乐于与教师在一起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