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路过之人一起拾起诗心(创作谈)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8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推荐的《路过一个人是如此之快》这首小长诗的灵感,缘起于一次装修房子时的经历。
  那一年夏天,装修房子独自跑前跑后,接触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类人物。在和他们打过一段时间关乎切身利益的交道后,我觉得有必要把他们传递给我的生存感受和执着情感表达出来。就像诗名一样,虽然和他们只是短暂的接触,甚至有些人只有一面之交或者几句话的交流,但我想,路过一个人的速度再快,他身上所带的温度总会隐藏在擦肩瞬间的气流中,这个温度是骨子里、故土上秉承的,也是家庭、社会等后天因素赋予的。静心感受这些温度,就不难发现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气流”,甚至“气候”形成的时间、原因以及影响和后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自带的“温度”就是一个风暴眼,遭遇怎样的路过和擦肩,形成什么样的风暴我们都无法预料。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写作完全是“取悦自己”,那么可以说我从2005年第一次发表作品到2017年基本实现了取悦自己的目的,但这个目的不是我预设的,那些愉悦里面还是有许多假我、疑似我、幻想我、如同我的影子,能够真正取悦身心,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少之甚少。导致这样貌似混乱甚至不真实的表达的原因,除了诗歌体裁的特殊性和书写中把控潜意识复杂情感的能力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有让灵感获得了自己,而不是自己获得灵感。也就是说那些看似凭空而来的灵感,现实中和方方面面是暗地相通的,从捕捉到灵感到开始下笔,如果能够体悟到灵感的真实来源,并将其凝聚为一块能量块或者一粒种子贯穿诗文,那么就是自己获得了灵感,抒写出来自然是能够取悦自己的真实自我。反之,只知灵感就位其他毫无察觉时,灵感只会利用你的才情和感情,就算内心告诉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但已经忽略了置身于发现的最佳时机,此时,灵感其实是虚假的,不可信的。
  语言是文本的核心。余华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像地主压迫自己的长工一样,使语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从喜欢抒情开始,我陷入语言的误区越来越深,也是诗歌初学者容易落入的陷阱之一,把辞藻修饰和语言艺术性的概念时常混淆,无形中回避了语言张力的问题,弱化或者更加抽象整体意象,为意境刻意做铺垫,作品如同一幅没有留白、图案复杂、色彩艳丽的画。从16岁人生中看的第一部小说(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根》,看那部小说我只是被故事吸引,好奇黑人奴隶们接下来的命运如何,对纯文学的概念毫无感觉)开始,现在回过头想想,在一段时期内,我到处搜集阅读各民族谚语集、道歌集、民歌集和民间诗歌等等,还有后面读到许多国内外诸如耶胡达·阿米亥、阿多尼斯、帕斯、波德莱尔、昌耀、北岛等优秀诗人的作品,对自己激发和驾驭语言张力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从阅读中获得一定的力量之后,原本表达不出来的东西,通过文学世界开始唯美地展现出来,但迥别于平常表达的是,意识中零碎性的逻辑具有极大破坏力,时常干扰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对于生活的见解和写作语言的见解。这也许也是大家常说真正精品的口语诗要见硬功夫的原因吧。
  如果说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生活经验积累的价值体现,那么民族属性中汲取的文化营养就是镶嵌在王冠上的寶石。身为在城市成长起来的一个80后藏族,个人对民族文化有着无限的敬仰。尤其藏族文化作为凝聚藏族的精神纽带,它不但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个体创造智慧的源泉。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同龄人不敢奢谈自己继承了多少民族传统文化,尤其和我一样只懂语言不懂文字的,在80后中也不在少数,但无论怎样浸透在骨子里的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言行。尤其是母语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族人之间用母语交流,仿佛就是在做一种民族文化的阅读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在写作中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的。除了同一种语言产生的共同认知和想象之外,使用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思考,也使得在现实当中,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就多了一个参照、镜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这种理解成了文化反差与冲突的根源。何以让这些反差、冲突相融相交地延伸在文学作品,如何让传统意识与时代精神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契合点,一直是我在不断探索的一个主题。
  再回到推荐作品的创作谈上,《青海湖》编辑在约稿时我就非常忐忑,不知从何谈起,灵感缘起和行文构思大概就是如上所述(平常写作也基本基于以上观点),毕竟水平有限,加之先入为主地谈论作品,束缚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是每位作者的初衷。
  毋庸置疑,诗歌是崇高的、美好的、永恒的。但愿人人都在生命的舞台上能多回响几次诗意的旋律,辛酸的生活中能多有几次灵魂愉悦的吟唱,但愿我们大家郑重地写下开头,最后都有一个从容的结局在等待。
其他文献
海北古代是西戎、羌、吐谷浑等民族杂居交错之地。时至今日,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6.8%。厚重的历史文化、多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交相辉映,特别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蕴育出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是我国民族自主创新的典范。  2013年,国家民委在《关于命名海北藏族自治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的决定》中指出:“
期刊
秋日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在午后和着徐徐秋风的暖阳里,于波涛滚滚的隆务河畔,于金色谷地这一方天地间静谧、祥和。沿平坦宽阔的平阿高速一路南下进入同仁县城,迎宾大道宽阔整洁,道旁丁香、金钱榆各式树木林立,阵阵秋风吹过,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来,隆务镇这方宜居宜业、山清水秀的神韵之地盛开着一朵又一朵民族团结之花,隆务镇青年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就是这些有口皆碑的繁花中的一朵。  成立于2011年3月的青年路
期刊
在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的湟源县,各族儿女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精诚团结,和睦相处,幸福地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中,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赞歌。  湟源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拥有汉、藏、蒙、回等13个民族,共有13.7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3.5%。长期以来,湟源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在一届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县民族融合,民心稳,民风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
期刊
又见巴音河  这是9月的高原,天空湛蓝高远,云朵悠扬。夏日已去,深秋未到,空气中透着一股夏秋交接时才有的空灵和舒展。近处的田野隐约还有一丝绿意,远方的草木却已换上了秋的衣装,在我们的视野中尽情呈现出北方之秋独有的大气与豪迈。  我们乘坐的汽车驶出了德令哈市区,沿着巴音河一路向东。  与我们相向的巴音河水是那样清澈洁净,淡蓝色的水面上跳跃着一朵朵白色的浪花。  越往东,河床越是阔大,河水反而细小起来
期刊
在青藏高原腹地,有一处山峦起伏、江河涌荡、壮阔又博美的高大陆,这就是以闻名于世的青海湖而得名的中国西部名省——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湖南部,故名海南州。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更有勤劳善良的人民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其医疗卫生事业迈入了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一  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始建于1955年,六十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历届医院领导及全体员工的辛
期刊
2019年7月31日,黄南州保安镇城内村一片欢声笑语,一位风度翩翩、满头银发的老者拄着双拐手拿相机不停地变换姿势对着一帮老人按动快门。一会儿,他停下来给老人们从相机翻看刚才拍下的照片,老人们从相机上看到令他们满意的照片后对老者高超的摄影技术赞叹不已,又被老者一句句幽默风趣的话语惹得哈哈大笑,这个既温馨又感人的场景又被站在旁边照顾老者的老伴儿摄入她的镜头。  这一天,这样的场景也同样出现在保安镇的城
期刊
又是一夜不眠。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眼中布满血丝,带着丝丝的倦意,他又匆匆投入新的一天工作的忙碌中。不知道这是他第几次通宵达旦整理文案的一夜,但对于他来说,都已经是习以为常的“片段”。忙碌!似乎才是他生活与工作的全部。这就是荣获海西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个人,海西州消费者协会秘书长王保君工作与生活的真实写照。  寒冬的“温暖”  海西州是以蒙古族、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它不仅物产丰富,
期刊
陪陪我      阳光伸向高心所的每一间病房,用足够的温暖唤醒了病房里的心脏病患者。早晨未过,每个门里都是进进出出、挤挤挨挨的人。医院里的热闹赛过早市闹街,床位是抢手货,一走人立马就有人替补空床。   嗯。来病友了!九号病房三号床位上看来又来新病人了。一男一女正推着一位老太太走进了九号病房,四处打量寻找着被安排的床位。“呶,在那!”年轻的姑娘伸手指着靠近窗户的三号床位对男青年
期刊
郭勒木德镇: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它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地位突出,尤其是在多民族乡镇,其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突出。  郭勒木德镇是格尔木市管辖的一个小镇,位于格尔木市区西郊,距市府驻地仅7千米。辖区面积约2.66万平方公里,人
期刊
2019年6月30日,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玉树市结古张灯结彩、国旗鲜艳。人们喜气洋洋,感受着迎面吹拂而来的新时代的徐徐暖风,玉树藏族自治州正在隆重举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总结表彰大会,玉树州、玉树市、治多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州、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前夕,即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玉树州委统战部、玉树市委荣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宗金才、更松拉吉、堪布多杰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