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十日谈——读余华新作《第七天》有感

来源 :东方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an1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社的宣传语中,历经七年磨练,余华新作《第七天》是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作品。从篇幅来看,这是一个中长篇,然而书中并未给读者描绘一个结构精巧严丝合缝的完整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凌乱芜杂包罗万象的短篇故事集。余华借一个死人的口讲述了一系列深黑色的故事,这些故事绝非鬼狐夜谈或者道听途说,故事中的事件都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故事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死无葬身之地”。余华虽然将这些故事以魔幻和荒诞的笔触串连在一起,却仍是不加掩饰地给作品一个写实主义的基调,或许他真正想展现给读者的就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浓缩,一个类似薄伽丘《十日谈》般有批判讽刺又有美好温情的现实世界。
  比较意外的是,进入正文叙事之前,余华在扉页上引用《旧约·创世记》的句子:“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但从整部书的描摹和意象来看,作者所力图表现的“非正常死亡”与上帝造人的“生与创造”没有一点联系。上帝在七天里创造了世界,作者却试图在《第七天》里解构这种创造,并加之以上帝俯视的冷漠。显然,余华将书名定为“第七天”不单单是因为要与《创世纪》中上帝刻意对立,或许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死后“头七”的说法。
  既然在中国传统语序里人死后灵魂七天不灭,以这样的界定读余华的《第七日》或许会有所助益。书中所描绘的“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这个充满悬疑的开头也就变得真实刻骨。毕竟死后还能还能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不啻为我们思考自己死亡的一次机会。当然这是唯心主义,但在曾以“先锋”闻名的余华笔下,七天,是能提供一次不长不短的生死体验。的确,死亡的是躯体,不死的是灵魂,怀着对人世的眷恋在七天里游荡,在亡灵与亡灵的对话中,才能重构或者还原起尘世的善良与罪恶。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第七日》中余华不再以局外人的视角推进故事,而是置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与故事开始奔赴殡仪馆火化的亡灵杨飞融为一体,记录亡魂七日的癫狂际遇。一件件无由的横祸,一桩桩无辜的死亡,他用近乎冷酷的客观铺展开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没有多余的评述,没有引导性的探问或答案,一切让读者评悟。于是,各种感悟和反思,在这般事实的逼问下,从读者内心至深处被挖掘出来。在“我”在寻找栖息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又一个与“我”有相似处境的游魂:打工仔、大学毕业生、小食店店主、警察、市长,小朋友、年轻人、老人。在这些人中,有因为男友送了自己一个山寨苹果手机而跳楼身亡的鼠族少女;有为给死去的女友买块墓地而跑去黑窝点卖肾的鼠族青年;有身穿高级寿衣即将前往高级墓地的权贵富商,有陷入高官贪腐丑闻而自杀身亡的美丽前妻;有遭遇强拆被压死在自己家中的钉子户夫妇······暴力拆迁、特权、卖肾、上访,几乎每天都能在媒体上看到这些故事,在余华的荒诞叙述中同样构成了一个完整、浓缩的亡灵社会。
  《第七天》延续了余华一贯的直白残酷风格,本书甚至将这种风格贯彻得更加彻底。无需繁琐的结构,摒弃复杂的技巧,没有矫饰的语言,除了“父亲”,作者甚至没有刻意塑造书中其他任何一个人物的面貌。余华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构建一个死亡与绝望和人性交织的地方——“死无葬身之地”。无论是生死还是现实,都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并不是以魔幻的方式给读者一个荒诞的死亡体验,而是要与阅读者一起共同思考如何处理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书中将千疮百孔的现世人间与灵魂穿梭的魍魉世界串联起来,在历史景深与现实断面的交汇处展开了新一种关照世界、介入现实的尝试。
  总之,从《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计》到《第七天》,余华无论用什么样的表述形式,都体现了一位作家的现世忧患和人文情怀:生即是为了活着的忍耐,是为了对死的抗争,生命的原始价值亦是对抗苦难的磨合。
  《第七天》值得一读。
其他文献
那本周作人译的日本人文泉子著的《如梦记》放在书橱上好几年了,近来才想起来翻它。  既然是如梦,且又是在三十六岁时书写遥远的幼年,确切地说来是写十岁之前以至七岁和五岁之前的事,从客观上来讲是无法确切地来写的了,也就只能勾勒出个大概朦胧轮廓了,就像从很远处只能望得见一座山的高度、颜色和走向,而无法看清山上的植被种类、庙宇和游人,更别提看到游人脸上的五官和表情了。然而作者又主张将当时新派俳句的新手法“写
期刊
奇缘爱恋,为谋补偿款老公决定和丈母娘结婚  28岁的赵鑫是深圳一家服装公司的业务部经理。2009年10月24日,赵鑫去广州洽谈一笔业务,在宾馆窗户突然瞥见对面居民楼一个女人正爬上窗户台,想轻生!赵鑫急忙冲到女人家隔壁,敲开门说明情况,从阳台翻了过去,迅速跑到客厅,一把将窗户口的女人抱了下来:小小年纪,别想不开自杀啊!  女人尖叫着给了赵鑫一记耳光:快来人啊!有色狼!继而错愕地望着赵鑫:神经病,谁要
期刊
◆ 情郎失踪 ◆  潘妮想不明白,周舜为什么要玩失踪。  周舜曾说过无数次:我爱你,潘妮,谁也别想把我们分开。誓言犹在耳畔,周舜却消失了。  一个月前,潘妮像往常一样系着花围裙做饭,炉火上慢火细炖着香浓鸡汤,鸡汤熬得正在火候时,周舜垂头丧气地扑进门,身上酒味浓烈,衣襟上有呕吐过的痕迹,潘妮二话不说帮他清洗污物,可是周舜却像只暴怒的狮子一样歇斯底里:小妮,我完了,全完了!  周舜说,他苦心经营的公司
期刊
最直观的醉,是醉酒。有人说,饮酒的最高境界不是一醉酩酊,也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微醉。细思之,“酒饮微醉,花看半开”,确是有着一种况味,是一种大境界,远超酒外。  微醺之际,尚有回味,则愈觉酒美。若是醉得头晕目眩,过了一夜,一想起酒来仍会作呕,则再无趣味。这里实在是包含了许多的哲理,首先人要有自制,非是饮酒如此,万事皆同此理,喜爱而不沉溺,就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其次要学会珍惜美好的事物和感觉,不能将之毁
期刊
来到这条波光粼粼的河边,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走进天堂了。  沿着这条河的河畔的台阶缓缓而下,一河的柔波尽收眼底。这是夜晚,对岸的灯光红艳而灿烂,投进河水那涟漪荡漾、粼粼轻扬的波心。  我仿佛在握着一双温暖的手,静静凝视着美丽的河水,已经感到无比的心旷神怡了。  河在城市的中间穿流而过,城市在天地之间吸收着日月之精华,这里水源丰沛,满目青翠,在这生机蓬勃的时节,河边的垂柳碧绿无限。  这里真的是一个美丽
期刊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这是我自幼接受到的教育,在我为人母后,我常常在孩子们面前讲这句话。夫妻相爱,手足相亲,互相谦让,温情脉脉,这才是幸福的家庭。  我从未想到,当我把孩子们带到美国这片土地上时,我的这套老祖宗的家教理念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那天,我给孩子们分披萨,小儿子突然大声嚷起来:“妈妈,姐姐那块比我的大,你不公平!”  “姐姐比你大几岁,吃得比你多!”  “凭什么大几岁就一定比我
期刊
唐朝名妓薛涛隐居成都浣花溪,向当地人学得造纸工艺后,青出于蓝,另辟蹊径,用木芙蓉的皮捣烂煮糜,制成薄纸,并于每年四季采撷半开的桃花、芙蓉、荷花、凤仙、菊花等舂成花泥,兑以浣花溪的水,以毛笔一次次涂在纸上,使颜色鲜妍均匀,而后压在书中阴干。偶尔还会将些小花瓣洒在纸上一起印干,制成百花笺。根据材料的不同,薛涛笺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残云十种颜色,被诗家称为“十样变笺”
期刊
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我相信这世上一定有一个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恋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就像电影中的忘年之交:荷妮与芭洛玛。在偌大的世界中,我们会因为这份珍贵的懂得而不再孤独。  ——妙莉叶·芭贝里《刺猬的优雅》  只有找到彼此都认可的家庭角色,才能构建一种和谐和稳固。因为只有彼此需要,才能不轻易被一点小事而冲散。  ——十二《不畏将来 不
期刊
承蒙元阳小偷光顾  元阳没有叫我失望,却让我差点绝望。刚出车站,还没站稳呼吸清新的空气,就被一群小孩拥哄地推得左右打晃,等回过神,钱包早已跟着小贼们一溜烟儿远去。瞪大嘴巴,脑中一片空白,没想到《天下无贼》里的情节在电影拍摄地重新拙劣地上演了一遍。拨通柏彤电话,告诉她我的不幸遭遇,还没说完,她就在手机那边骂开了花,然后叫我原地等待,她随后就到。在广场上找了椅子坐下,晒着炙烈的太阳,这才感慨于差点瞬间
期刊
俗话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婚姻不仅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更是女人一辈子的终身大事,从出生到长大,这种观念就一直在影响着女人,于是出现了“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论调,婚姻一下子成了女人这辈子最需要考虑最需要投资的事项,而种这种投资投身下去就是一辈子。  但是今天,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独立等原因的崛起,婚姻似乎越来越不被女人看重,越来越多的职场女强人和时尚女达人的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