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草间弥生是日本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无论是当代艺术、视觉设计还是时尚品牌等领域均对其充满青睐。提起她的名字,略有耳闻的人通常都会将她称为“波点女王”。综观她的艺术,实则可以看出这些密密麻麻、无限增殖的点状形象正是其纯净之至的内心表达。
【关键词】草间弥生;无限增殖;纯净内心;精神表达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是日本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无论是当代艺术、视觉设计还是时尚品牌等领域均对其充满青睐。提起她的名字,略有耳闻的人通常都会将她称为“波点女王”,曾引领着时尚界刮起了一阵波点风,至今仍不过时。综观她的艺术,细细品味,实则可以看出这些密密麻麻、无限增殖、令人恐慌的点状形象正是其纯净之至的内心表达。
一、隐现波点幻象
草间弥生1929年出生于日本的长野县,她的人生路已走过八九十载风雨,而今天人们依旧将她奉为时尚先锋,其艺术的天才性与创造性可见一斑。一头张扬的红发,一身鲜艳的波点成为她常见的装束。从艺术本体角度来看,波点是她创作的主要艺术元素,体现出了极大的后现代性,颇具童趣与嬉皮风,同时具有装饰性,并对自我进行了表达。有人称她的艺术为后现代艺术到来前的预告。而这些鲜明而前卫的视觉形象与她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10岁左右信手涂鸦的画面中便开始出现圆点的形状,在对她母亲肖像画的绘制中已弥漫着大大小小的点。草间所处的家庭环境总是充满争吵、猜疑、背叛与嫉妒。她从小就很不情愿地被母亲指派去跟踪父亲与他的情人,母亲因强烈的控制欲得不到满足,加上父亲难以改变的沾花惹草习性,她童年的记忆中母亲便换上了癔病。草间的精神状态也在长期极度不安与紧张的环境下不再健全,她被诊断出患上精神性视听失调症。庆幸的是,她天生的敏感,促就了其将这种幻听与幻视通过绘画或装置等媒介,物化为引人共鸣的视觉语言。从精神疾病专家的分析中得知发自内心的艺术表达可以缓解这种病情,她也恰巧通过这种方式使精神的恐慌与不安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她说她被大量幻觉所困扰,能看到许多圆点和网点,曾多次企图自杀,是艺术让她一直活到今天,她说过:“若不是因为艺术的缘故,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圆形在西方古典艺术史中通常被视为庄重而完美的形象,比如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的作品中,那种圆润感让人觉得宁静而神圣。草间则放弃了这种宁静的视觉元素,将圆形作为一个点状单位来表达,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视觉传达角度看,点是不稳定的元素,与不同的周围环境发生关系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草间通过她的圆点向人们解释她的人生哲学,“圆是平面的,且没有活力;而圆点则是立体的,无限的。而且,圆点还是一个生命——月亮、太阳、星星是由数亿颗圆点构成的一个整体。这是为最核心的哲学。我想通过圆点构成的和平在我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对永远的爱的憧憬。”
2013年底,《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首次亚洲巡展,上海作为第二站,使得中国观众对草间弥生的艺术有了更为切身的体验感。她被比作现实版的爱丽丝,将观众带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仙境,跟随着她的内心世界去巡游,也找寻着自己的梦。
展览中包含了她的装置与绘画作品,其中绘画作品主要包括《我的永恒灵魂》系列、《永恒的爱》系列以及《无限的网和圆点》系列。她运用鲜明的对比色,将抽象与具象的图案混合地铺陈在画布上。从这些作品中,能看到她在寻找内心深处能与自己的不安相抗衡的部位,她诠释着自己对爱、对灵魂、对生命的理解与体会。她甚至难以将艺术与生活区分开来,难以将自己的内心与外在划上界限,她偏执地重复着她想要表达的一些元素,比如眼睛、波点、侧脸、波浪、旗帜、蝴蝶、花朵、嘴唇、狗或者时尚的购物女郎等。她通过作品来让自己找到心里的平衡点,让自己不去胡思乱想。她的艺术创作就是她生活的表达。这些作品已经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它们代表着草间弥生艺术创作的成熟。
她对波尔卡点的运用从一而终,现今我们经常看到各种事物上布满了波点也许并无不适,但这股风潮兴起于草间弥生时,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她“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从草间弥生年幼时的绘画到现今大型的新媒体装置,一直未改变的便是波点元素,从幻觉中提炼出来的精神恐惧转化为不同形态的点状实物,是一种精神的物化过程,波点幻象作为其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神秘而活泼地表达着她的人生哲学。
二、诉诸无限循环
如果说波点是草间弥生艺术的基本元素,那么无限循环则其艺术生涯贯穿始终的表现形式。她总是运用波点营造出无边无界的氛围,使观众亲临艺术现场时能有不同的体会,这也正是当代艺术所具有的重要特点之一,观众的互动性要远远大于之前的传统艺术。
她曾说过:“现在的我,面对‘无限’,怀抱着无限的憧憬。散发着神秘之光的宇宙呈现出悠远的景象。对此,我心怀感激。从今往后,圆点将不断地继续增加,向世人述说我发出的信息。而且在我死后,如果它能够把我的足迹向更悠远、更深处延展,毫不停息地向后人传递信息的话,我会感到无上的幸福。从今天到明天,从明天到后天,我要通过不断努力打动人们的内心。”
她将个人情感诉诸无限循环,她在艺术中刻意营造一种漫无边界的感受,使人置身其中时,或感到自我渺小的恐惧,或感到宇宙博大的宏伟,或感到生命无限的寻觅。
她的装置作品《无限镜室——灵魂波光》,当你走进时,犹如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黑暗的室内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星光,以蓝色为主调的环境像极了宇宙中的星象,而站立之处只有短短的一截小桥,两边是看不见的水面,能隐约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观众又跟着草间弥生来了一次灵魂的旅行。其中漫天弥漫的星光依旧是她波点元素的变体,无限循环,无边无界。
《天堂之梯》算是草间弥生少有的无波点元素作品,它是一件简洁的装置艺术品,但依旧贯穿着无限循环的概念。走进黑暗的屋子里,一口井中的梯子缠绕着荧光蓝色的霓虹灯,艺术家利用常用的道具——镜子,让观众产生了一次奇妙的视幻体验。置身屋内的观众会不断发问:“有顶吗?”“有底吗?”,因为看不到头看不到尾。其实,通过物理学的知识可以判断,梯子只是短短的一截,但两端与实物拼接严实无缝的镜子,加上光线黯淡的环境,确实让进入者仿佛置身一个无顶无底的天梯面前,观者犹如井底之蛙,不知去向何方的攀岩者。更让人思考着,天堂与地狱的距离就是这个梯子在连接着,也就是这个生与死相遇的地方。她作品中不断重复的图像与实物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表达着生活和世界的继续和循环,表达着她诉诸艺术的哲学观。 三、映射纯净内心
波点就像是她画面的原子一样,与不同的事物结合,通过不同的媒介,共同构成了形式各样的物质,而无限循环则是其表达方式。她艺术中所蕴含的核心精神则是其对自我内心的表达,她最擅长将自己的幻像与幻听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留下了得以让人们欣赏、品味与揣摩的艺术瑰宝。通过她的表达,也能够感受到她纯净的内心。
比如,著名的《洁净之屋》是一件典型的需要观众参与互动的当代艺术作品,纯白色的房间里沙发、床铺、各种家具以及墙壁等均是一片纯白汪洋,当你进屋参观这个洁净之屋时,必须佩带鞋套防止玷污了它的纯净,工作人员会在进屋前给每位观众发一张彩色波点贴纸,在规定时间内如若没有贴完就回收这份贴纸。观众兴高采烈地进行着自己的波点创作,让观众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与艺术家进行对话。至展览后期,洁净之屋几乎已经看不到白色了,而是重叠的各色波点,观众反复的再创造产生的新的作品。这让人想起了《圣经·路加福音》里的一个故事,“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既寻不着,便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到了,就看见里面打扫干净,修饰好了,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当信心不够坚定时,越是清洁的干净,越是容易被占满。真正的洁净只有强大的信心才能支撑的起。这也是艺术家对人生的思考,她看似迷乱的艺术形象实则映射着她纯净无暇的内心,而正是这样纯洁,才一旦有别的颜色入侵时,才会不知所措的全盘接收,到最后密集凌乱到令人生惧。这也正是草间弥生艺术所反映出的精神实质。
《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是她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作品,房间陈设成普通家庭室内环境,像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房间,但布满的荧光波点在紫外线光的照射下愈加神秘莫测了,她的波点往往代表了她自己的幻想和世界,而这件房间装置却让人在感受到精彩的同时也充满着不安。纯净的内心对外在的入侵充满了矛盾,想接受又惧怕而开始排斥。整个作品给人强烈的不安与混乱感,从我们的视觉器官传递到感觉系统。她在表达自我时总是如此敏锐而又纯粹,因此,有评论家称“在草间弥生的装置作品中,中产阶级抑郁的形象总是挥之不去并且慢慢地变成一些非真实或者离奇的东西。”她反映了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看似充满了波点与灯光的房间,而内心却空空如也、纯净洁白。
能亲临草间弥生的展览,对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体验。她对波点与网线的疯狂与坚持,对艺术元素的无限循环,对纯净自己内心世界的追逐,加上她永不停歇的创造力,均引人深思。她的艺术不哗众取宠,却能标新立异。她艺术看似热闹非凡、无限循环,实则洁净无瑕、清澈透明。表达她自己思想的同时,更传达了时代的呼唤,她以一个先锋艺术大师的身份带领着我们做了一个与爱丽丝相近的梦,欢畅地游览着她为我们创造的人生仙境。
参考文献:
[1]刘一恒.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对她来说,精神病不是一种病[J].三月风,2014(4).
[2]戴兰.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J].上海工艺美术,2014 .
[3]潘力.“增殖的魔幻”——草间弥生[J].美术观察,2014(3).
【关键词】草间弥生;无限增殖;纯净内心;精神表达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是日本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无论是当代艺术、视觉设计还是时尚品牌等领域均对其充满青睐。提起她的名字,略有耳闻的人通常都会将她称为“波点女王”,曾引领着时尚界刮起了一阵波点风,至今仍不过时。综观她的艺术,细细品味,实则可以看出这些密密麻麻、无限增殖、令人恐慌的点状形象正是其纯净之至的内心表达。
一、隐现波点幻象
草间弥生1929年出生于日本的长野县,她的人生路已走过八九十载风雨,而今天人们依旧将她奉为时尚先锋,其艺术的天才性与创造性可见一斑。一头张扬的红发,一身鲜艳的波点成为她常见的装束。从艺术本体角度来看,波点是她创作的主要艺术元素,体现出了极大的后现代性,颇具童趣与嬉皮风,同时具有装饰性,并对自我进行了表达。有人称她的艺术为后现代艺术到来前的预告。而这些鲜明而前卫的视觉形象与她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10岁左右信手涂鸦的画面中便开始出现圆点的形状,在对她母亲肖像画的绘制中已弥漫着大大小小的点。草间所处的家庭环境总是充满争吵、猜疑、背叛与嫉妒。她从小就很不情愿地被母亲指派去跟踪父亲与他的情人,母亲因强烈的控制欲得不到满足,加上父亲难以改变的沾花惹草习性,她童年的记忆中母亲便换上了癔病。草间的精神状态也在长期极度不安与紧张的环境下不再健全,她被诊断出患上精神性视听失调症。庆幸的是,她天生的敏感,促就了其将这种幻听与幻视通过绘画或装置等媒介,物化为引人共鸣的视觉语言。从精神疾病专家的分析中得知发自内心的艺术表达可以缓解这种病情,她也恰巧通过这种方式使精神的恐慌与不安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她说她被大量幻觉所困扰,能看到许多圆点和网点,曾多次企图自杀,是艺术让她一直活到今天,她说过:“若不是因为艺术的缘故,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圆形在西方古典艺术史中通常被视为庄重而完美的形象,比如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的作品中,那种圆润感让人觉得宁静而神圣。草间则放弃了这种宁静的视觉元素,将圆形作为一个点状单位来表达,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视觉传达角度看,点是不稳定的元素,与不同的周围环境发生关系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草间通过她的圆点向人们解释她的人生哲学,“圆是平面的,且没有活力;而圆点则是立体的,无限的。而且,圆点还是一个生命——月亮、太阳、星星是由数亿颗圆点构成的一个整体。这是为最核心的哲学。我想通过圆点构成的和平在我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对永远的爱的憧憬。”
2013年底,《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首次亚洲巡展,上海作为第二站,使得中国观众对草间弥生的艺术有了更为切身的体验感。她被比作现实版的爱丽丝,将观众带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仙境,跟随着她的内心世界去巡游,也找寻着自己的梦。
展览中包含了她的装置与绘画作品,其中绘画作品主要包括《我的永恒灵魂》系列、《永恒的爱》系列以及《无限的网和圆点》系列。她运用鲜明的对比色,将抽象与具象的图案混合地铺陈在画布上。从这些作品中,能看到她在寻找内心深处能与自己的不安相抗衡的部位,她诠释着自己对爱、对灵魂、对生命的理解与体会。她甚至难以将艺术与生活区分开来,难以将自己的内心与外在划上界限,她偏执地重复着她想要表达的一些元素,比如眼睛、波点、侧脸、波浪、旗帜、蝴蝶、花朵、嘴唇、狗或者时尚的购物女郎等。她通过作品来让自己找到心里的平衡点,让自己不去胡思乱想。她的艺术创作就是她生活的表达。这些作品已经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它们代表着草间弥生艺术创作的成熟。
她对波尔卡点的运用从一而终,现今我们经常看到各种事物上布满了波点也许并无不适,但这股风潮兴起于草间弥生时,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她“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从草间弥生年幼时的绘画到现今大型的新媒体装置,一直未改变的便是波点元素,从幻觉中提炼出来的精神恐惧转化为不同形态的点状实物,是一种精神的物化过程,波点幻象作为其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神秘而活泼地表达着她的人生哲学。
二、诉诸无限循环
如果说波点是草间弥生艺术的基本元素,那么无限循环则其艺术生涯贯穿始终的表现形式。她总是运用波点营造出无边无界的氛围,使观众亲临艺术现场时能有不同的体会,这也正是当代艺术所具有的重要特点之一,观众的互动性要远远大于之前的传统艺术。
她曾说过:“现在的我,面对‘无限’,怀抱着无限的憧憬。散发着神秘之光的宇宙呈现出悠远的景象。对此,我心怀感激。从今往后,圆点将不断地继续增加,向世人述说我发出的信息。而且在我死后,如果它能够把我的足迹向更悠远、更深处延展,毫不停息地向后人传递信息的话,我会感到无上的幸福。从今天到明天,从明天到后天,我要通过不断努力打动人们的内心。”
她将个人情感诉诸无限循环,她在艺术中刻意营造一种漫无边界的感受,使人置身其中时,或感到自我渺小的恐惧,或感到宇宙博大的宏伟,或感到生命无限的寻觅。
她的装置作品《无限镜室——灵魂波光》,当你走进时,犹如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黑暗的室内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星光,以蓝色为主调的环境像极了宇宙中的星象,而站立之处只有短短的一截小桥,两边是看不见的水面,能隐约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观众又跟着草间弥生来了一次灵魂的旅行。其中漫天弥漫的星光依旧是她波点元素的变体,无限循环,无边无界。
《天堂之梯》算是草间弥生少有的无波点元素作品,它是一件简洁的装置艺术品,但依旧贯穿着无限循环的概念。走进黑暗的屋子里,一口井中的梯子缠绕着荧光蓝色的霓虹灯,艺术家利用常用的道具——镜子,让观众产生了一次奇妙的视幻体验。置身屋内的观众会不断发问:“有顶吗?”“有底吗?”,因为看不到头看不到尾。其实,通过物理学的知识可以判断,梯子只是短短的一截,但两端与实物拼接严实无缝的镜子,加上光线黯淡的环境,确实让进入者仿佛置身一个无顶无底的天梯面前,观者犹如井底之蛙,不知去向何方的攀岩者。更让人思考着,天堂与地狱的距离就是这个梯子在连接着,也就是这个生与死相遇的地方。她作品中不断重复的图像与实物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表达着生活和世界的继续和循环,表达着她诉诸艺术的哲学观。 三、映射纯净内心
波点就像是她画面的原子一样,与不同的事物结合,通过不同的媒介,共同构成了形式各样的物质,而无限循环则是其表达方式。她艺术中所蕴含的核心精神则是其对自我内心的表达,她最擅长将自己的幻像与幻听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留下了得以让人们欣赏、品味与揣摩的艺术瑰宝。通过她的表达,也能够感受到她纯净的内心。
比如,著名的《洁净之屋》是一件典型的需要观众参与互动的当代艺术作品,纯白色的房间里沙发、床铺、各种家具以及墙壁等均是一片纯白汪洋,当你进屋参观这个洁净之屋时,必须佩带鞋套防止玷污了它的纯净,工作人员会在进屋前给每位观众发一张彩色波点贴纸,在规定时间内如若没有贴完就回收这份贴纸。观众兴高采烈地进行着自己的波点创作,让观众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与艺术家进行对话。至展览后期,洁净之屋几乎已经看不到白色了,而是重叠的各色波点,观众反复的再创造产生的新的作品。这让人想起了《圣经·路加福音》里的一个故事,“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既寻不着,便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到了,就看见里面打扫干净,修饰好了,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当信心不够坚定时,越是清洁的干净,越是容易被占满。真正的洁净只有强大的信心才能支撑的起。这也是艺术家对人生的思考,她看似迷乱的艺术形象实则映射着她纯净无暇的内心,而正是这样纯洁,才一旦有别的颜色入侵时,才会不知所措的全盘接收,到最后密集凌乱到令人生惧。这也正是草间弥生艺术所反映出的精神实质。
《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是她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作品,房间陈设成普通家庭室内环境,像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房间,但布满的荧光波点在紫外线光的照射下愈加神秘莫测了,她的波点往往代表了她自己的幻想和世界,而这件房间装置却让人在感受到精彩的同时也充满着不安。纯净的内心对外在的入侵充满了矛盾,想接受又惧怕而开始排斥。整个作品给人强烈的不安与混乱感,从我们的视觉器官传递到感觉系统。她在表达自我时总是如此敏锐而又纯粹,因此,有评论家称“在草间弥生的装置作品中,中产阶级抑郁的形象总是挥之不去并且慢慢地变成一些非真实或者离奇的东西。”她反映了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看似充满了波点与灯光的房间,而内心却空空如也、纯净洁白。
能亲临草间弥生的展览,对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体验。她对波点与网线的疯狂与坚持,对艺术元素的无限循环,对纯净自己内心世界的追逐,加上她永不停歇的创造力,均引人深思。她的艺术不哗众取宠,却能标新立异。她艺术看似热闹非凡、无限循环,实则洁净无瑕、清澈透明。表达她自己思想的同时,更传达了时代的呼唤,她以一个先锋艺术大师的身份带领着我们做了一个与爱丽丝相近的梦,欢畅地游览着她为我们创造的人生仙境。
参考文献:
[1]刘一恒.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对她来说,精神病不是一种病[J].三月风,2014(4).
[2]戴兰.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J].上海工艺美术,2014 .
[3]潘力.“增殖的魔幻”——草间弥生[J].美术观察,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