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学科,但由于数学课堂往往较为枯燥乏味,这使得好动、好奇心重的小学生难以投入. 新课导入成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习氛围的关键. 如何在新课导入中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目光,调动学生思维成为了教师们头疼的问题. 本文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数学课程,对四种课程导入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课堂导入正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言,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投入课堂学习. 为此,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我们应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知识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新课导入,通过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在快乐中追求知识,为整个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且多好动,虽然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但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这种兴趣也就逐渐消退,这给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非常喜爱听故事,在新课导入时,通过感人和励志的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还能够将课堂氛围带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规律”时,我为学生们讲述了一则德国数学家高斯年幼时的故事:1787年,这一年学校首次开办了数学班,10岁的高斯也正好进入了这个班级学习,正是由于第一次听说算术,大家都非常的茫然. 这时非常不巧的是数学老师因为临时有事需要暂时离开,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算术,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算术题:“1 2 3 … 100 = ?”老师心想这下可得让你们这些小捣蛋算上一段时间了,当老师回到教室后,看到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苦算,将每个数字都依次相加,这时高斯大声说:老师,我已经算出来了. 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吃惊中,高斯解释到:1 100 = 101,2 99 = 101,以此类推,总共有50个101,因此只需将50 × 101 = 5050. 这个“10岁成名的高斯”最后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这个故事学生均听得非常入迷,这时我及时结束故事,告知大家“规律”的重要性,通过规律能够快速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的重点就是一起来找“规律”. 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进而有效带动他们的思维,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悬念引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非常重,通过悬念的设定,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追根問底,并在探讨的过程中,体会真正的数学. 正如《名侦探柯南》一样,通过悬念设定来吸引学生,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这时梯形的特征相对而言就较为简单了,但为了避免学生们将两种图形的定义和特征混淆,我通过悬念设定的方法,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分别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们首先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辨识,随后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高、有底,那么梯形又该如何计算高和底呢?平行四边形对边是相等且平行的,那么梯形是否也相同呢?”通过悬念的设定,有效带动起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不仅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进行再次复习,同时还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联系起来分析,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中各个环节均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而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也能够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圆”时,我首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列举出来,学生提到了太阳、盘子、瓶盖等,学生们争相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成功地将圆形的特征带入到了课堂中. 这时我提出“假如学校要造一个圆形的操场,要怎么样我们才能够保证这个操场一定是圆形的呢?”这时再引入上述提到的悬念法,将其与生活导入法联系起来,再逐渐为学生解析圆形的特性. 首先通过生活实物导入使学生有了一定感触,再通过操场搭建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知识,加深了对圆形的认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曾经有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由此可知,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的感触更深,可以说是用身体记忆了知识,并且亲自操作也能够改变单纯老师教学生听的枯燥局面,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例如:在学习“平行和相交”时,由于这两方面知识均与直线有关,此外,这也与学生下一步学习图形和空间有着重要关系. 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首先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了两根小棒,这时让学生自行摆弄两个小棒,再让学生自行将摆出的图样画下来,然后选择一名学生所绘出的图样,分析他所画的属于平行还是相交,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对自己所画图样进行分析,最后各个小组对平行和相交进行分析. 在课堂中分别运用了动手操作、悬念、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不仅带活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为课堂的深入探讨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静.从六个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J].课程导学,2011(3):52.
[2]承萍. 小情境,大思维——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导入设计[J]. 考试周刊,2012(47):19.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课堂导入正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言,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投入课堂学习. 为此,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我们应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知识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新课导入,通过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在快乐中追求知识,为整个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且多好动,虽然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但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这种兴趣也就逐渐消退,这给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非常喜爱听故事,在新课导入时,通过感人和励志的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还能够将课堂氛围带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规律”时,我为学生们讲述了一则德国数学家高斯年幼时的故事:1787年,这一年学校首次开办了数学班,10岁的高斯也正好进入了这个班级学习,正是由于第一次听说算术,大家都非常的茫然. 这时非常不巧的是数学老师因为临时有事需要暂时离开,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算术,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算术题:“1 2 3 … 100 = ?”老师心想这下可得让你们这些小捣蛋算上一段时间了,当老师回到教室后,看到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苦算,将每个数字都依次相加,这时高斯大声说:老师,我已经算出来了. 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吃惊中,高斯解释到:1 100 = 101,2 99 = 101,以此类推,总共有50个101,因此只需将50 × 101 = 5050. 这个“10岁成名的高斯”最后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这个故事学生均听得非常入迷,这时我及时结束故事,告知大家“规律”的重要性,通过规律能够快速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的重点就是一起来找“规律”. 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进而有效带动他们的思维,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悬念引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非常重,通过悬念的设定,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追根問底,并在探讨的过程中,体会真正的数学. 正如《名侦探柯南》一样,通过悬念设定来吸引学生,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这时梯形的特征相对而言就较为简单了,但为了避免学生们将两种图形的定义和特征混淆,我通过悬念设定的方法,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分别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们首先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辨识,随后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高、有底,那么梯形又该如何计算高和底呢?平行四边形对边是相等且平行的,那么梯形是否也相同呢?”通过悬念的设定,有效带动起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不仅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进行再次复习,同时还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联系起来分析,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中各个环节均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而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也能够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圆”时,我首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列举出来,学生提到了太阳、盘子、瓶盖等,学生们争相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成功地将圆形的特征带入到了课堂中. 这时我提出“假如学校要造一个圆形的操场,要怎么样我们才能够保证这个操场一定是圆形的呢?”这时再引入上述提到的悬念法,将其与生活导入法联系起来,再逐渐为学生解析圆形的特性. 首先通过生活实物导入使学生有了一定感触,再通过操场搭建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知识,加深了对圆形的认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曾经有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由此可知,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的感触更深,可以说是用身体记忆了知识,并且亲自操作也能够改变单纯老师教学生听的枯燥局面,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例如:在学习“平行和相交”时,由于这两方面知识均与直线有关,此外,这也与学生下一步学习图形和空间有着重要关系. 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首先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了两根小棒,这时让学生自行摆弄两个小棒,再让学生自行将摆出的图样画下来,然后选择一名学生所绘出的图样,分析他所画的属于平行还是相交,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对自己所画图样进行分析,最后各个小组对平行和相交进行分析. 在课堂中分别运用了动手操作、悬念、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不仅带活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为课堂的深入探讨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静.从六个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J].课程导学,2011(3):52.
[2]承萍. 小情境,大思维——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导入设计[J]. 考试周刊,2012(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