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学生说话都是前卫时髦网络化的,但写作却是瘪三,这是事实;学生的阅读量也不够这也是事实;而且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比这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教师介入学生阅读积累的指导上的偏颇。教师在对学生阅读的干预过程很容易“想当然”地在“量”上纠缠不清,而且理由充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量”的饱和度上求得充盈是肯定要的,但如果没有在“质”的含金量上求得突破,这种阅读积累很容易异化为外在的负累。
没有消化吸收,是一种“浅阅读”,阅读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在于自身之外。这样做也可能实现某种价值,但价值不大。阅读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阅读是万万不能的。阅读是写作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仅有阅读是不够充分的,教师不能由此而省略了份内的事。从读到写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阅读——理解——内化——积累——应用,因此,对于阅读积累的干预和指导才是重中之重。
如何指導学生的“深度阅读”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尝试,得到了以下的体会:
一、培养阅读兴趣是基础。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从主要依赖文字,逐步发展为更多通过图片和影像来获悉信息。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压力增大,人们阅读的时间、空间被压缩,在我们周围,“刷屏”的人越来越多,读书,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何重返与书为伴的日子,在我看来,重视阅读作用、培养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交流阅读心得具有重要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毕竟这是一个读图听音的时代,声、光、电的结合呈现出一个曼妙多姿的世界,文字对学生的眼球吸引力不大。没有人是从知识开始阅读的。最初的阅读总要从快感开始。如,小学生在看连环画、漫画、动画片,一本一本一集一集地看,丝毫也不觉得累。因为在他们眼中,所有的声音动画都较能直接刺激他们的感官,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快感。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实现阅读质的飞跃,教师引导的技巧在于能让学生从语、图、影、音到文字进行反刍,如引导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要拓展阅读相关联的童话故事、儿童文学;看完连环画、漫画、动画片看原著;引导学生看一些最新的学生读物。在养成学生阅读习惯之前,先来些“任务阅读”,布置阅读作业,每天检查。定期舉办书沙龙、讲故事比赛、办读书手抄报等方式,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这样的引导和培养,把一部分兴趣从影音中析离出来转到对文字的摄取,从中也能获得相当的快感。
二、养成阅读习惯是关键。
阅读的动感来源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与文字的交流中,思维的跳跃性与灵动性往往跟随着文字的出现而涌动,如果没有及时地在纸质上作出当时恰如其分的记录,哪抑或灵光一闪就可能是过眼云烟,而且无从还原。因此阅读的动感表现为"眼看,口念,心想,手动。让学生养成以下几种“动笔墨"读书习惯:
一是作记号。读书的时候,对书中重要的,精彩的,关键性的货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圈圈点点画画,这是读书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的好方法。如,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我都要求学生在关键词句上作上重点记号,或或划记号,或划横线……这才是一种动态阅读。
二是编提纲。这是一种把我文章思路,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如,学生读了一篇文章之后,要求要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意及详略的安排,写作特点等,编成一个提纲。这样,读完之后,一目了然,既能了解文本内容,又能窥探文本含意。
三是加批注。加批注就是在读书时,对文中精彩的地方认真分析它的妙处,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把自己读书的体会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是做摘抄。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摘抄下来。平时,我都要求班里的学生每个都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天都要及时摘抄,小组长每天进行检查,保证摘抄中推动阅读。
读书贵在坚持,要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耐心和信心。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不能松一天紧一天读一天歇一天。如果每天都给学生一段读书的时间,哪怕只有10分钟,日积月累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三、形成阅读质感是财富。
学生对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求知欲望,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认知欲望,特别对于初中生来说,一切未知的东西,都是他们想要知道的。因为学生的内心有这样一种想吸收知识的欲望,老师就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的需要,站在学生的不同层面捕捉学生的不同状态去发掘文本信息,把文本中潜藏的信息进行最大化的吸收和运用,成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水到渠成,阅读质量得到最优化。
质感就是读书要读出厚度,不能太随意。而阅读的质感需要一张平静的书桌,让“屁股决定脑袋”。没有静下心来“潜入式”的阅读,就没有阅读的质感而言。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的质感就是要寻找一种“潜入式”的阅读状态。它拒绝搜索浏览,拒绝浮光掠影,拒绝囫囵吞枣,拒绝一目十行;它需要冥思,需要推敲,需要质疑,需要联想,甚至是自言自语。总之,它需要穿越时空,走进文本。
如,在班级阅读课上,我们提倡20分钟静阅读,从20分钟开始,到40分钟,在家里还可以阅读至一小时,两小时……通过这种阅读耐力的训练,养成“潜入式”阅读的习惯,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
四、拥有阅读语感是升华。
语感是对于言语的一种直觉性的了解和体验。当我们读书时遇到一个表达特殊、含义丰富的片段,我们并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语法或修辞分析,就会直接说出:“写得真好!”遇到一些表达蹩脚、意义含混的片段,也往往不经过分析就直接感到它有问题。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语感直觉是一种“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同一般思维活动的区别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可经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
阅读的语感体征是一种有话要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的诉求,它兼并了阅读的快感、动感、质感,写读后感自然而然地成为最好的回应方式,它是阅读积累对于写作的恩泽的第一见证。
如,班级经常开展读书交流会、名著人物分析会、读书疑问会等,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倾诉一段话语,这样,出口成章,信来拈手,学生良好的语感就会慢慢形成,写作时肚子便有“墨水”了。
由此可见,要达到有效的阅读积累,教师应该在阅读的教学实效性上下功夫,它既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指导阅读积累训练的方向,实现真正的“深度阅读”。
没有消化吸收,是一种“浅阅读”,阅读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在于自身之外。这样做也可能实现某种价值,但价值不大。阅读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阅读是万万不能的。阅读是写作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仅有阅读是不够充分的,教师不能由此而省略了份内的事。从读到写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阅读——理解——内化——积累——应用,因此,对于阅读积累的干预和指导才是重中之重。
如何指導学生的“深度阅读”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尝试,得到了以下的体会:
一、培养阅读兴趣是基础。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从主要依赖文字,逐步发展为更多通过图片和影像来获悉信息。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压力增大,人们阅读的时间、空间被压缩,在我们周围,“刷屏”的人越来越多,读书,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何重返与书为伴的日子,在我看来,重视阅读作用、培养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交流阅读心得具有重要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毕竟这是一个读图听音的时代,声、光、电的结合呈现出一个曼妙多姿的世界,文字对学生的眼球吸引力不大。没有人是从知识开始阅读的。最初的阅读总要从快感开始。如,小学生在看连环画、漫画、动画片,一本一本一集一集地看,丝毫也不觉得累。因为在他们眼中,所有的声音动画都较能直接刺激他们的感官,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快感。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实现阅读质的飞跃,教师引导的技巧在于能让学生从语、图、影、音到文字进行反刍,如引导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要拓展阅读相关联的童话故事、儿童文学;看完连环画、漫画、动画片看原著;引导学生看一些最新的学生读物。在养成学生阅读习惯之前,先来些“任务阅读”,布置阅读作业,每天检查。定期舉办书沙龙、讲故事比赛、办读书手抄报等方式,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这样的引导和培养,把一部分兴趣从影音中析离出来转到对文字的摄取,从中也能获得相当的快感。
二、养成阅读习惯是关键。
阅读的动感来源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与文字的交流中,思维的跳跃性与灵动性往往跟随着文字的出现而涌动,如果没有及时地在纸质上作出当时恰如其分的记录,哪抑或灵光一闪就可能是过眼云烟,而且无从还原。因此阅读的动感表现为"眼看,口念,心想,手动。让学生养成以下几种“动笔墨"读书习惯:
一是作记号。读书的时候,对书中重要的,精彩的,关键性的货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圈圈点点画画,这是读书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的好方法。如,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我都要求学生在关键词句上作上重点记号,或或划记号,或划横线……这才是一种动态阅读。
二是编提纲。这是一种把我文章思路,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如,学生读了一篇文章之后,要求要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意及详略的安排,写作特点等,编成一个提纲。这样,读完之后,一目了然,既能了解文本内容,又能窥探文本含意。
三是加批注。加批注就是在读书时,对文中精彩的地方认真分析它的妙处,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把自己读书的体会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是做摘抄。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摘抄下来。平时,我都要求班里的学生每个都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天都要及时摘抄,小组长每天进行检查,保证摘抄中推动阅读。
读书贵在坚持,要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耐心和信心。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不能松一天紧一天读一天歇一天。如果每天都给学生一段读书的时间,哪怕只有10分钟,日积月累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三、形成阅读质感是财富。
学生对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求知欲望,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认知欲望,特别对于初中生来说,一切未知的东西,都是他们想要知道的。因为学生的内心有这样一种想吸收知识的欲望,老师就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的需要,站在学生的不同层面捕捉学生的不同状态去发掘文本信息,把文本中潜藏的信息进行最大化的吸收和运用,成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水到渠成,阅读质量得到最优化。
质感就是读书要读出厚度,不能太随意。而阅读的质感需要一张平静的书桌,让“屁股决定脑袋”。没有静下心来“潜入式”的阅读,就没有阅读的质感而言。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的质感就是要寻找一种“潜入式”的阅读状态。它拒绝搜索浏览,拒绝浮光掠影,拒绝囫囵吞枣,拒绝一目十行;它需要冥思,需要推敲,需要质疑,需要联想,甚至是自言自语。总之,它需要穿越时空,走进文本。
如,在班级阅读课上,我们提倡20分钟静阅读,从20分钟开始,到40分钟,在家里还可以阅读至一小时,两小时……通过这种阅读耐力的训练,养成“潜入式”阅读的习惯,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
四、拥有阅读语感是升华。
语感是对于言语的一种直觉性的了解和体验。当我们读书时遇到一个表达特殊、含义丰富的片段,我们并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语法或修辞分析,就会直接说出:“写得真好!”遇到一些表达蹩脚、意义含混的片段,也往往不经过分析就直接感到它有问题。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语感直觉是一种“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同一般思维活动的区别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可经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
阅读的语感体征是一种有话要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的诉求,它兼并了阅读的快感、动感、质感,写读后感自然而然地成为最好的回应方式,它是阅读积累对于写作的恩泽的第一见证。
如,班级经常开展读书交流会、名著人物分析会、读书疑问会等,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倾诉一段话语,这样,出口成章,信来拈手,学生良好的语感就会慢慢形成,写作时肚子便有“墨水”了。
由此可见,要达到有效的阅读积累,教师应该在阅读的教学实效性上下功夫,它既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指导阅读积累训练的方向,实现真正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