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等速运动概念
等速(isokinetic)作为一种特殊运动方式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Hislop和Perrine于1967年最先提出的,等速运动是指运动中运动速度恒定而阻力可变,在运动过程中,不管受试者用多大的力量收缩,肢体运动的速度都限制在预先设定的速度,受试者肌肉张力增高或降低,则等速仪器的力矩输出相应地增加或降低,使肢体不能产生运动的加速度(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
2 等速技术应用范围
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简称等速技术)应用于运动医学领域亦有一定时期。采用等速肌力测试可对运动员的肌肉功能进行定量测试,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创伤后的功能情况提供可观的评价指标。目前等速技术主要应用于四肢大关节、腰背部等伤病进行肌肉功能评定,进而针对性进行肌肉功能训练,并对不同康复治疗疗效再评价的方面。尤其以在膝关节损伤或关节疾病如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康复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3 膝关节肌力等速测试研究进展
膝关节是大的持重关节,在体育运动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它的参与;又由于在等动系统中膝关节容易固定,因此研究其各个方面的文章较多。
成鹏等于1999年对正常男性青年膝关节等速屈伸力量测试研究中结果显示:随速度增加,PT明显减少;同一速度下,惯用肢和非惯用肢PT相差不明显;慢速收缩时,双膝H/Q以惯用肢明显偏大,而快速时,这种差异减少;快速较慢速双膝H/Q均明显增加。范建中2000年在正常女青年膝关节等速屈伸肌力测试的研究中测试结果除平均功率不同,其余与成鹏测试结果一致。在得出平均功率的结果中,以180°/S或120°/S运动速度时的屈伸肌的运动效率最高。60°/S时的效率最低,与以往的膝屈伸肌AP值随测试速度而增加的结论有所不同。作者认为运动阻力(限速)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充分发挥肌肉的运动效率,推测不同的关节肌肉运动有一个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率的特定运动阻力(限速)和方向。谢光柏1997年对34名正常青壮年膝屈伸肌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评定,结论在相同测试速度下,不同性别之间相同侧膝同名肌峰力矩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正常青壮年左右膝屈伸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之间的正常相差15%左右。
佟永典等在对速度滑冰健将级运动员与一级运动员伸膝肌群动力特性与训练关系的研究中指出,男女健将级运动员和男女一级运动员之间,在伸膝肌群肌力做功量的特性方面确实存在和肌群收缩速度有关的显著性水平差异;女子运动员300~/s以上肌群收缩速度区的肌肉力量训练应该给予强化,这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男子一级运动员和健将级运动员的主要肌群力量差距在高速收缩速度区;肌群力量的动力特征与收缩速度有关,只有安排好相应的肌肉收缩速度训练,才能得到相应速度的肌群力量。
金宗强2001年等在等动测力系统对膝关节肌研究的进展一文中,对不同项目运动员同一组肌群力量的差异进行了评价比较。此类研究对于进一步系统了解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同一肌群的肌肉工作特点(肌肉发力及做功情况、能量代谢等),从而为运动员的选拔及辅助训练手段的使用提供科学论证。杨静宜等研究发现:短跑、跨栏、跳跃、全能运动员的各项指标普遍水平较高,投掷运动员最大力矩高,但是相对值较低,武术、重竞技运动员在力与相对力量指标中表现突出;H/Q比率,男女无性别差异,左右腿均未超过90%,优势腿高于非优势腿;两侧同名肌弱侧/强侧力矩比率差异在10%以内,且性别、肌群、运动速度、有无训练水平对其无影响。潘启强对不同项目运动员膝关节的H/Q比值研究中表明,随着运动速度的提高,H/Q比值也相应提高,但各项目上升的幅度不同,以膝关节伸屈动作为主、腿部动作负荷愈大、动作速度愈快的项目,该比值上升幅度愈大。李国平在对54名不同项目优秀男运动员测试,结果证实:举重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力量最强,而足球运动员股四头肌力量最弱,在各种不同运动速度时,短跑运动员胭绳肌力最大,而足球运动员最差,P值<0.005—0.001。摔跤运动员膝关节慢速肌力较强,快速肌力则较弱。自行车运动员伸曲膝力量与足球运动员类似,相对较差。而对照组同龄男青年膝关节肌力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各种不同项目的运动员。
膝屈肌和伸肌峰力矩比值(H/Q)代表胭绳肌与股四头肌力量的比值,是评价膝关节屈伸肌力平衡的重要指标,对判断膝关节稳定性有重要意义。H/Q一定时对于保持膝关节稳定性有重要意义。对不同人群的膝关节进行慢速等速肌力测试时,H/Q比值一般在50%—60%范围内变动。王煜等2000年对膝关节损伤108名业余男运动员双膝进行测试,通过测试他们观察到:正常膝关节伸肌群力矩值、峰力矩均明显高于受伤的膝关节;正常膝关节屈肌群力矩值、峰力矩与受伤膝关节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明膝关节损伤后其伸肌群力矩值和峰力矩下降较明显,而屈肌群受影响较小,这种现象与受伤膝关节的侧别(左侧或右侧)关系不大。因此可以认为,膝关节损伤后,股四头肌群力量的下降,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在患膝和健膝伸肌平均峰力矩修正值的比较中,健膝指标均达于患膝,有显著性和高度显著性差异。关于正常健康膝关节在中速(180度/秒)等速测试的H/Q值,测试得出为80%左右;受伤膝关节的H/Q值,伤侧明显高于健侧,平均在90%—94%左右,高的甚至倒置。他们认为可能与受伤后,伸肌群力量下降弧度大于屈肌群有关。即使是本实验受试者的正常膝关节,也因伤膝的影响而减少运动量或停止运动,导致伸肌群力量下降而使H/Q值升高。谢光柏等1996年对48例膝关节外伤患者的双侧膝伸肌和屈肌进行了肌力测试。结果表明两侧膝伸肌和屈肌的峰力矩值在不同运动速度(60°/S、120°/S和180°/S)时均有下降,两侧比较差异非常显著。不同性别间,健侧膝伸肌和屈肌峰力矩值间无显著性差异,文中建议:对膝关节损伤者应尽早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并对测试结果综合分析,可以明确关节损伤程度。通过康复训练,提高损伤关节的H/Q比值,对保持关节稳定性有重要意义。并且认为关节损伤后,维持关节稳定性的诸因素(如韧带、肌肉、关节囊)都会受影响,尤其是膝屈、伸肌力同步下降,使H/Q比值保持在正常范围,而膝关节的不稳定性仍存在。
4 应用等速肌力测试前景
目前,各方面认为膝关节损伤是由于屈伸肌力发展不平衡所致。等速肌力测试在膝关节伤病中的应用意义在于:判断伤病的情况,通过肌力测试可获得较为准确的肌肉功能评价定量指标,评定治疗效果:测试结果可用于前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帮助制定康复计划。
等速(isokinetic)作为一种特殊运动方式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Hislop和Perrine于1967年最先提出的,等速运动是指运动中运动速度恒定而阻力可变,在运动过程中,不管受试者用多大的力量收缩,肢体运动的速度都限制在预先设定的速度,受试者肌肉张力增高或降低,则等速仪器的力矩输出相应地增加或降低,使肢体不能产生运动的加速度(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
2 等速技术应用范围
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简称等速技术)应用于运动医学领域亦有一定时期。采用等速肌力测试可对运动员的肌肉功能进行定量测试,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创伤后的功能情况提供可观的评价指标。目前等速技术主要应用于四肢大关节、腰背部等伤病进行肌肉功能评定,进而针对性进行肌肉功能训练,并对不同康复治疗疗效再评价的方面。尤其以在膝关节损伤或关节疾病如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康复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3 膝关节肌力等速测试研究进展
膝关节是大的持重关节,在体育运动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它的参与;又由于在等动系统中膝关节容易固定,因此研究其各个方面的文章较多。
成鹏等于1999年对正常男性青年膝关节等速屈伸力量测试研究中结果显示:随速度增加,PT明显减少;同一速度下,惯用肢和非惯用肢PT相差不明显;慢速收缩时,双膝H/Q以惯用肢明显偏大,而快速时,这种差异减少;快速较慢速双膝H/Q均明显增加。范建中2000年在正常女青年膝关节等速屈伸肌力测试的研究中测试结果除平均功率不同,其余与成鹏测试结果一致。在得出平均功率的结果中,以180°/S或120°/S运动速度时的屈伸肌的运动效率最高。60°/S时的效率最低,与以往的膝屈伸肌AP值随测试速度而增加的结论有所不同。作者认为运动阻力(限速)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充分发挥肌肉的运动效率,推测不同的关节肌肉运动有一个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率的特定运动阻力(限速)和方向。谢光柏1997年对34名正常青壮年膝屈伸肌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评定,结论在相同测试速度下,不同性别之间相同侧膝同名肌峰力矩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正常青壮年左右膝屈伸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之间的正常相差15%左右。
佟永典等在对速度滑冰健将级运动员与一级运动员伸膝肌群动力特性与训练关系的研究中指出,男女健将级运动员和男女一级运动员之间,在伸膝肌群肌力做功量的特性方面确实存在和肌群收缩速度有关的显著性水平差异;女子运动员300~/s以上肌群收缩速度区的肌肉力量训练应该给予强化,这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男子一级运动员和健将级运动员的主要肌群力量差距在高速收缩速度区;肌群力量的动力特征与收缩速度有关,只有安排好相应的肌肉收缩速度训练,才能得到相应速度的肌群力量。
金宗强2001年等在等动测力系统对膝关节肌研究的进展一文中,对不同项目运动员同一组肌群力量的差异进行了评价比较。此类研究对于进一步系统了解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同一肌群的肌肉工作特点(肌肉发力及做功情况、能量代谢等),从而为运动员的选拔及辅助训练手段的使用提供科学论证。杨静宜等研究发现:短跑、跨栏、跳跃、全能运动员的各项指标普遍水平较高,投掷运动员最大力矩高,但是相对值较低,武术、重竞技运动员在力与相对力量指标中表现突出;H/Q比率,男女无性别差异,左右腿均未超过90%,优势腿高于非优势腿;两侧同名肌弱侧/强侧力矩比率差异在10%以内,且性别、肌群、运动速度、有无训练水平对其无影响。潘启强对不同项目运动员膝关节的H/Q比值研究中表明,随着运动速度的提高,H/Q比值也相应提高,但各项目上升的幅度不同,以膝关节伸屈动作为主、腿部动作负荷愈大、动作速度愈快的项目,该比值上升幅度愈大。李国平在对54名不同项目优秀男运动员测试,结果证实:举重运动员的股四头肌力量最强,而足球运动员股四头肌力量最弱,在各种不同运动速度时,短跑运动员胭绳肌力最大,而足球运动员最差,P值<0.005—0.001。摔跤运动员膝关节慢速肌力较强,快速肌力则较弱。自行车运动员伸曲膝力量与足球运动员类似,相对较差。而对照组同龄男青年膝关节肌力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各种不同项目的运动员。
膝屈肌和伸肌峰力矩比值(H/Q)代表胭绳肌与股四头肌力量的比值,是评价膝关节屈伸肌力平衡的重要指标,对判断膝关节稳定性有重要意义。H/Q一定时对于保持膝关节稳定性有重要意义。对不同人群的膝关节进行慢速等速肌力测试时,H/Q比值一般在50%—60%范围内变动。王煜等2000年对膝关节损伤108名业余男运动员双膝进行测试,通过测试他们观察到:正常膝关节伸肌群力矩值、峰力矩均明显高于受伤的膝关节;正常膝关节屈肌群力矩值、峰力矩与受伤膝关节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明膝关节损伤后其伸肌群力矩值和峰力矩下降较明显,而屈肌群受影响较小,这种现象与受伤膝关节的侧别(左侧或右侧)关系不大。因此可以认为,膝关节损伤后,股四头肌群力量的下降,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在患膝和健膝伸肌平均峰力矩修正值的比较中,健膝指标均达于患膝,有显著性和高度显著性差异。关于正常健康膝关节在中速(180度/秒)等速测试的H/Q值,测试得出为80%左右;受伤膝关节的H/Q值,伤侧明显高于健侧,平均在90%—94%左右,高的甚至倒置。他们认为可能与受伤后,伸肌群力量下降弧度大于屈肌群有关。即使是本实验受试者的正常膝关节,也因伤膝的影响而减少运动量或停止运动,导致伸肌群力量下降而使H/Q值升高。谢光柏等1996年对48例膝关节外伤患者的双侧膝伸肌和屈肌进行了肌力测试。结果表明两侧膝伸肌和屈肌的峰力矩值在不同运动速度(60°/S、120°/S和180°/S)时均有下降,两侧比较差异非常显著。不同性别间,健侧膝伸肌和屈肌峰力矩值间无显著性差异,文中建议:对膝关节损伤者应尽早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并对测试结果综合分析,可以明确关节损伤程度。通过康复训练,提高损伤关节的H/Q比值,对保持关节稳定性有重要意义。并且认为关节损伤后,维持关节稳定性的诸因素(如韧带、肌肉、关节囊)都会受影响,尤其是膝屈、伸肌力同步下降,使H/Q比值保持在正常范围,而膝关节的不稳定性仍存在。
4 应用等速肌力测试前景
目前,各方面认为膝关节损伤是由于屈伸肌力发展不平衡所致。等速肌力测试在膝关节伤病中的应用意义在于:判断伤病的情况,通过肌力测试可获得较为准确的肌肉功能评价定量指标,评定治疗效果:测试结果可用于前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帮助制定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