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主要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
达到导演的要求,这就够了”
中国新闻周刊:之前你曾经表达过,在演绎过很多小人物之后,很想演一个黑帮大佬,这次在《罗曼蒂克消亡史》算是圆了梦,那么电影的陆爷是否符合自己之前的想象?有没有借鉴过一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类人物?
葛优:好像接近,但我更喜欢形容这类人是有钱有势,没那么霸气外露,现在生活中也遇到过一些所谓道儿上的人,他们并没有流露出大伙儿想象中的那些典型特征。历史上的人物绝对借鉴了,那些书啊史料啊都仔细看过,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些历史人物的眼神,能让你联想很多。有时候看书里一张模模糊糊的老照片,你最先注意到的绝对是他的眼神,看起来直不楞登的,仿佛今天出了这个门有可能马上就被暗杀,见不到明天了。他们眼神中的那种复杂的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人特别难忘。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和程耳导演第一次合作,之前有看过他的片子吗?你和许多大导演合作过,和新导演的合作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葛优:我之前看过《边境风云》,觉得挺特别的。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纯粹的演员,还是比较多地服从导演,任何导演。当然每个导演的性格不一样,像凯爷(陈凯歌)就喜欢聊,聊戏聊得特兴奋,把我聊透了,演得就相对舒服;姜文喜欢偶尔点拨一下,比如拍《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的时候,他会和我说,葛老,台词可以说得再香一点。冯小刚是多年的默契,彼此一开口都知道想要什么。但不管怎么样,我就是一个演员,演员不要参与太多创作。有时候参与一点,是因为那个戏不通,不顺最好要聊一聊,聊顺了再演下去,我主要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达到导演的要求,这就够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那种一拿到剧本,就把角色分析清楚,并且已经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形象,还是在演绎的过程中随时灵感迸发的演员?
葛优:灵感随机的迸发肯定会有,但是我的方式更符合前者,提前的预设和想象对我来说更加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在以往的贺岁档期中,观众们很习惯在电影院中看到你演绎的那些小人物,他们经历了很多琐琐屑屑的磨难,但结局永远是让人心生安慰。《罗曼蒂克消亡史》中你虽然演一个权势显赫的人,但其实充满了无奈与沉重,这两种人生你更相信哪一种?
葛优:其实这两种都不是我的生活,但如果选一个,我更相信冯小刚电影里的那些小人物,我愿意让大家看到温暖,觉得快乐。
中国新闻周刊:但是你很多喜剧的角色也是让人笑中带泪的,虽然情节很搞笑,但人物挺隐忍的。
葛优:对,很多情节是喜剧,但人物不是。其实我一向觉得,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都落在一个字儿上,那个字儿就是“忍”。比如有时候,表现人物伤心,特意来个大特写,演员噗噜噗噜掉眼泪,那样就太直白了,没想象余地。我看过一个纪录片,当时特打动我,描写一个乡村女孩,她要离开家去上学了,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很久不能回家。她和她妈告别,说再见的时候,她妈就蹲在屋里的角落里,不是洗衣服就是在做饭。女孩说,妈我走了,镜头此时就落在她妈的背影上,始终没回头。真正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比方我们在机场、在火车站,看到送别的场面,有些人会做出夸张的告别姿势,而有些人就选择背过身去,不让人看到他流泪。背过身去,才是最感人啊。
“我对自己心理年龄的估计,
一直都不年轻”
中国新闻周刊:这种含蓄也是你的性格,我记得你之前在一段自述中形容自己,就是“蔫”和“缩”?
葛优:天生的,我从小就这样。其实我一直觉得我不适合做演员,遇见人多,我就紧张,我最怕电视摄像机,那东西对着你录,我就浑身不自在。拍电影我不紧张,因为打心眼里知道那是假的,那是演别人的人生。我不像冯小刚,遇到事了,咔咔咔一股脑儿都说出来,刚才我还夸他呢,您,热血青年!
中国新闻周刊:冯导之前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形容自己身体里还住着一个少年,你觉得自己心理年龄多少?
葛优:我有点儿老。电影里我不有一台词,“我一生下来看起来就比别人老。”(笑)我对自己心理年龄的估计,一直都不年轻,但有时候一想,老也没啥,前几天开玩笑,说特朗普七十岁还能当总统呢,我们也可以一拍大腿,咱也行!但电影有时候也无奈,你说一群老头演戏,估计也没人愿意看,但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戏,就是太少。
中国新闻周刊:你怕老吗?
葛优:老这事吧,前几年我还没意识,就是一到六十了,我突然觉得自己老了,小孩都开始问我叫爷爷了,然后在影像里,照片里,我也能看到自己的变化,一点点老了。会不会怕?当然会怕,越老越着急,好多事还没来得及做呢,可是没办法,你得接受。我年轻时候看那些老演员们,当时也会想,可能我以后就是那样吧,这样一想,也没啥,能接受。
中国新闻周刊:那些前辈的生活其实挺影响你的。
葛优:对啊,他们都特有意思,那时候大家都住一个院儿里,北影厂的那些老演员,像项堃啊、演《自有后来人》的赵联,凌元,还有后来的刘晓庆、李秀明,那时候那些人,哪像现在这样,坐着大汽车,到哪都一群人跟着,前呼后拥的,他们都自己买菜去,回来就在筒子楼里的公用水房里洗洗涮涮。我有时候挺怀念那个时代的,也许是因为那时候我正年轻吧。
中国新闻周刊:你并不享受那种前呼后拥的生活?
葛优:其实这个吧,我觉得已经快到头了,前呼后拥,围前围后,快结束了。之前我拍《锋味江湖》,人家就追谢霆锋,追郑容和,我就知道,哦……
中国新闻周刊:也会觉得失落?
葛优:失落这个东西,人人都有。你要说一点没有,那纯属是在装孙子呢,但人生就是这样。
“人啊,哪能没有虚荣心”
中国新闻周刊:在前些年有一段时间,中国电影人特热衷讨论好莱坞,但你一直留在本土,从来没考虑过演好莱坞的电影?
葛优:其实倒不是说不演好莱坞的电影,而是他那儿的戏都没有中国人做主要角色的,都像符号一样。我以前就遇到一个戏,让我去演一个旧时代的劳工,我心说,切,不去。这和性格也有关,我胆子还是小,英文也不懂,你说去干吗,我没那个勇气。这次这个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开始让我都说上海话,我就胆小,怕大部分观众听不懂,还得看字幕,影响观影效果,最后做了一个妥协,说了几句,没全说。
中国新闻周刊:听起来你永远是那么谨慎和谦虚,在你的人生中,真的没有过自我膨胀的时刻吗?
葛优:有啊,但经常是自己偷着乐,人啊,哪能没有虚荣心,是人就有,不可能没有,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我最“膨胀”的时候,可能还是拿奖的时候,哪一个奖都不容易,印象最深刻的是演滕文骥导演的《黄河谣》,那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奖,表演学会给的。《活着》拿戛纳的奖反而没啥感觉,因为真的提前一点期待都没有,真心没想到。
中国新闻周刊:你之前曾经说每年要看几十个剧本,挺疲劳的,现在属于自己独处的时间多吗?挑剧本基于什么样的原则?
葛优:挺少的,因为签约了,你就必须得完成,有时候挺累的。但换个方式想,这也是一种责任感,你不能随随便便给人弄个戏,让人家赔钱就不好了。受点累,让心里头觉得踏实、安宁就行。剧本其实我都行,费脑子的戏和让大家看了图一乐的,我都愿意演,但摆在我面前假如十个剧本,水平都差不多,那我还是选那个让大家看得懂的。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夏天大家恶搞的“葛优瘫”你注意到了吗?
葛优:知道知道,我觉得这事儿特好玩,我不介意大家的调侃,让大家都知道那个很多年前的角色,我还跟着沾光了呢。
达到导演的要求,这就够了”
中国新闻周刊:之前你曾经表达过,在演绎过很多小人物之后,很想演一个黑帮大佬,这次在《罗曼蒂克消亡史》算是圆了梦,那么电影的陆爷是否符合自己之前的想象?有没有借鉴过一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类人物?
葛优:好像接近,但我更喜欢形容这类人是有钱有势,没那么霸气外露,现在生活中也遇到过一些所谓道儿上的人,他们并没有流露出大伙儿想象中的那些典型特征。历史上的人物绝对借鉴了,那些书啊史料啊都仔细看过,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些历史人物的眼神,能让你联想很多。有时候看书里一张模模糊糊的老照片,你最先注意到的绝对是他的眼神,看起来直不楞登的,仿佛今天出了这个门有可能马上就被暗杀,见不到明天了。他们眼神中的那种复杂的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人特别难忘。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和程耳导演第一次合作,之前有看过他的片子吗?你和许多大导演合作过,和新导演的合作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葛优:我之前看过《边境风云》,觉得挺特别的。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纯粹的演员,还是比较多地服从导演,任何导演。当然每个导演的性格不一样,像凯爷(陈凯歌)就喜欢聊,聊戏聊得特兴奋,把我聊透了,演得就相对舒服;姜文喜欢偶尔点拨一下,比如拍《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的时候,他会和我说,葛老,台词可以说得再香一点。冯小刚是多年的默契,彼此一开口都知道想要什么。但不管怎么样,我就是一个演员,演员不要参与太多创作。有时候参与一点,是因为那个戏不通,不顺最好要聊一聊,聊顺了再演下去,我主要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达到导演的要求,这就够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那种一拿到剧本,就把角色分析清楚,并且已经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形象,还是在演绎的过程中随时灵感迸发的演员?
葛优:灵感随机的迸发肯定会有,但是我的方式更符合前者,提前的预设和想象对我来说更加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在以往的贺岁档期中,观众们很习惯在电影院中看到你演绎的那些小人物,他们经历了很多琐琐屑屑的磨难,但结局永远是让人心生安慰。《罗曼蒂克消亡史》中你虽然演一个权势显赫的人,但其实充满了无奈与沉重,这两种人生你更相信哪一种?
葛优:其实这两种都不是我的生活,但如果选一个,我更相信冯小刚电影里的那些小人物,我愿意让大家看到温暖,觉得快乐。
中国新闻周刊:但是你很多喜剧的角色也是让人笑中带泪的,虽然情节很搞笑,但人物挺隐忍的。
葛优:对,很多情节是喜剧,但人物不是。其实我一向觉得,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都落在一个字儿上,那个字儿就是“忍”。比如有时候,表现人物伤心,特意来个大特写,演员噗噜噗噜掉眼泪,那样就太直白了,没想象余地。我看过一个纪录片,当时特打动我,描写一个乡村女孩,她要离开家去上学了,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很久不能回家。她和她妈告别,说再见的时候,她妈就蹲在屋里的角落里,不是洗衣服就是在做饭。女孩说,妈我走了,镜头此时就落在她妈的背影上,始终没回头。真正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比方我们在机场、在火车站,看到送别的场面,有些人会做出夸张的告别姿势,而有些人就选择背过身去,不让人看到他流泪。背过身去,才是最感人啊。
“我对自己心理年龄的估计,
一直都不年轻”
中国新闻周刊:这种含蓄也是你的性格,我记得你之前在一段自述中形容自己,就是“蔫”和“缩”?
葛优:天生的,我从小就这样。其实我一直觉得我不适合做演员,遇见人多,我就紧张,我最怕电视摄像机,那东西对着你录,我就浑身不自在。拍电影我不紧张,因为打心眼里知道那是假的,那是演别人的人生。我不像冯小刚,遇到事了,咔咔咔一股脑儿都说出来,刚才我还夸他呢,您,热血青年!
中国新闻周刊:冯导之前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形容自己身体里还住着一个少年,你觉得自己心理年龄多少?
葛优:我有点儿老。电影里我不有一台词,“我一生下来看起来就比别人老。”(笑)我对自己心理年龄的估计,一直都不年轻,但有时候一想,老也没啥,前几天开玩笑,说特朗普七十岁还能当总统呢,我们也可以一拍大腿,咱也行!但电影有时候也无奈,你说一群老头演戏,估计也没人愿意看,但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戏,就是太少。
中国新闻周刊:你怕老吗?
葛优:老这事吧,前几年我还没意识,就是一到六十了,我突然觉得自己老了,小孩都开始问我叫爷爷了,然后在影像里,照片里,我也能看到自己的变化,一点点老了。会不会怕?当然会怕,越老越着急,好多事还没来得及做呢,可是没办法,你得接受。我年轻时候看那些老演员们,当时也会想,可能我以后就是那样吧,这样一想,也没啥,能接受。
中国新闻周刊:那些前辈的生活其实挺影响你的。
葛优:对啊,他们都特有意思,那时候大家都住一个院儿里,北影厂的那些老演员,像项堃啊、演《自有后来人》的赵联,凌元,还有后来的刘晓庆、李秀明,那时候那些人,哪像现在这样,坐着大汽车,到哪都一群人跟着,前呼后拥的,他们都自己买菜去,回来就在筒子楼里的公用水房里洗洗涮涮。我有时候挺怀念那个时代的,也许是因为那时候我正年轻吧。
中国新闻周刊:你并不享受那种前呼后拥的生活?
葛优:其实这个吧,我觉得已经快到头了,前呼后拥,围前围后,快结束了。之前我拍《锋味江湖》,人家就追谢霆锋,追郑容和,我就知道,哦……
中国新闻周刊:也会觉得失落?
葛优:失落这个东西,人人都有。你要说一点没有,那纯属是在装孙子呢,但人生就是这样。
“人啊,哪能没有虚荣心”
中国新闻周刊:在前些年有一段时间,中国电影人特热衷讨论好莱坞,但你一直留在本土,从来没考虑过演好莱坞的电影?
葛优:其实倒不是说不演好莱坞的电影,而是他那儿的戏都没有中国人做主要角色的,都像符号一样。我以前就遇到一个戏,让我去演一个旧时代的劳工,我心说,切,不去。这和性格也有关,我胆子还是小,英文也不懂,你说去干吗,我没那个勇气。这次这个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开始让我都说上海话,我就胆小,怕大部分观众听不懂,还得看字幕,影响观影效果,最后做了一个妥协,说了几句,没全说。
中国新闻周刊:听起来你永远是那么谨慎和谦虚,在你的人生中,真的没有过自我膨胀的时刻吗?
葛优:有啊,但经常是自己偷着乐,人啊,哪能没有虚荣心,是人就有,不可能没有,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我最“膨胀”的时候,可能还是拿奖的时候,哪一个奖都不容易,印象最深刻的是演滕文骥导演的《黄河谣》,那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奖,表演学会给的。《活着》拿戛纳的奖反而没啥感觉,因为真的提前一点期待都没有,真心没想到。
中国新闻周刊:你之前曾经说每年要看几十个剧本,挺疲劳的,现在属于自己独处的时间多吗?挑剧本基于什么样的原则?
葛优:挺少的,因为签约了,你就必须得完成,有时候挺累的。但换个方式想,这也是一种责任感,你不能随随便便给人弄个戏,让人家赔钱就不好了。受点累,让心里头觉得踏实、安宁就行。剧本其实我都行,费脑子的戏和让大家看了图一乐的,我都愿意演,但摆在我面前假如十个剧本,水平都差不多,那我还是选那个让大家看得懂的。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夏天大家恶搞的“葛优瘫”你注意到了吗?
葛优:知道知道,我觉得这事儿特好玩,我不介意大家的调侃,让大家都知道那个很多年前的角色,我还跟着沾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