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草堂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jie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草堂,几间茅房,座落在乡野,掩隐在绿荫,堂前有花木,宅畔有流水,春燕在屋檐下筑巢,秋雁在屋顶上落脚。寒风吹过,屋上茅草飞扬,冰雪袭来,梁架摇摇欲摧。一座最普通的乡间草堂,为什么,风雨无法摧毁,冰雪难以掩埋。一千多年,荒而不废,塌而又起,金黄的茅草屋顶,如同一艘不沉的航船,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在人心的海洋里远航。从古到今,亿万人络绎不绝来到这里,站在柴门边看草堂内外的景象,亲近宅院中的一草一木,倾听园林里的天籁回声。踏着曲折的小径,穿过幽静的竹林,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人们寻寻觅觅,追随着诗人的屐痕。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衍生出诗篇。这些诗篇,起于青萍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
  杜甫草堂,是成都的魂魄所在,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块举世无双的碧玉,无论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它总是莹光耀眼,安安静静地映照着人世,使无数驿动烦躁的心灵趋向优美,归于沉静。
  杜甫草堂,是一个伟大诗人的清贫之家,却是他留给世界的珍贵礼物。它虽然简朴,却比帝王宫殿更幽深辉煌,它虽然清寒,却是温暖人心的精神故乡。到成都,怎能不来拜访这名扬天下的诗歌圣殿,怎能不来看一看一代诗圣曾经生活创作的所在?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人间的风霜和苦难。在成都草堂度过的岁月,是他生命中安稳宁静的时光,在这里他远离了战乱,避开了人世的喧嚣和倾轧,头顶上的茅草覆盖着一个温暖安宁的家,身边是田园流水,耳畔是天籁灵动,还有纯朴的邻居,有趣的访客,更有源源不断、汹涌而至的诗之灵感。杜甫在草堂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留下了二百四十余首不朽的诗篇。草堂岁月,是他一生中的创作黄金时期。杜甫的草堂诗篇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直到今天,还在被中国人吟诵。
  现在的杜甫草堂,是一个林木蓊郁,竹荫蔽日,建筑成群的古代风格园林,规模之大,犹如国家公园。杜甫的茅屋,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在阔大的园林中,只占了小小的一角。现代人看到的茅屋,当然不可能是杜甫住过的草堂。世间没有一间草房能经受千百年风雨霜雪。杜甫草堂的原貌如何,杜甫生活过的田园什么样?杜甫在这里怎样生活?谁能准确描述?答案,其实是现成的,没有人能把这答案抹去。这答案,就藏在杜甫的诗篇中。杜甫到成都后写的诗篇,很具体地描绘了他的草堂生活,真实生动地剖露了他当时的心境。草堂,是他诗篇中的灵感之源泉,灵魂之依托。草堂虽小,却连接着天地万象,包孕着那个时代的悲欢哀乐。
  为卜林塘幽
  杜甫来成都之前,因战乱颠沛流离了很久。公元759年深秋,在同谷,杜甫度过了一生中最悲惨的时光。
  很多年前,我曾在甘肃成县寻访杜甫的屐痕。成县,也就是古时同谷,躲避战乱的杜甫一家曾在那里度过最凄苦的两个月。在那里,杜甫忍饥受冻,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几个孩子在饥寒中死去。日子再悲苦,诗人却依然写诗,杜甫的《同谷七歌》,是一些痛彻心肺的呻吟,曾经使很多人读之下泪。《同谷七歌》的第一首,杜甫是为自己画像:“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第二首,他写给当时赖以活命的农具:“长鑱长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在大雪覆盖的山野中挖黄独,却一无所得,空手而归,草屋中断炊熄火,只有痛苦的呻吟。那真是饥寒交迫的景象。杜甫的《同谷七歌》,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他当时的生态和心境,那种悲苦和凄凉,渗透着泪和血,字字震撼人心。
  同谷也有一个杜甫草堂,那是荒山脚下的简陋茅舍,背后是峻峭的仙人崖,前面是急流汹涌的青泥河。杜甫当年住过的草房,当然早已无迹可寻,我看到的草堂,是现代人所建,不过位置大概不会错。住在这险山恶水侧畔,忍受着饥寒孤独,杜甫却仍不间断写诗。曾有人批评杜甫的《同谷七歌》,说他写得太凄苦,只是悲叹穷老作客,对前途没有一点希望的前瞻。杜甫到同谷那年48岁,正值壮年,未入老境,不该写得如此悲观。这样的批评,实在可笑。批评者如果设身处地想一下,假如你陷入这样的困境,贫病交加,饥寒相迫,子女夭折,而且不知明天会有什么更可怕的景象出现,你会写出什么样的诗呢?其实,在那个时代,男人48岁,也算步入老境了。
  公元759年12月,杜甫从同谷辗转来到成都,一路历尽艰辛。当成都出现在地平线上时,诗人眼帘中的天地为之一新,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展开了全新的一页,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到成都后写的第一首诗《成都府》,表达的就是刚到成都时那种惊喜交加和对未来的憧憬: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成都那时被人称为南京,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富庶繁华安宁的都市,和那些穷乡僻壤和战乱之地相比,这天府之国犹如人间仙境。从同谷的穷山恶川来到这里,杜甫厌倦了漂泊的人生,心生安家久居的念头。尽管远离故乡,远离京华,游子的思乡之情依然如故,但如果能安定地在这里生活,也是令人向往的事情。
  初到成都,杜甫没有自己的家,一家人寓居郊外的草堂寺。杜甫的五律《酬高使君相赠》,记录了当时的景象: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这首诗是和时任彭州刺史高适的酬唱。高适寄诗给杜甫,杜甫写了这首诗回赠。诗中没有描绘古寺面貌,但写出了当时他的生活和心境。住在古寺中,吃住都倚靠别人,也可以听听僧人说法。最后两句,杜甫是自谦,也是自信。他自谦无法如杨雄那样研究高深的《易经》,但写诗作赋,自信还是可以和司马相如比一下的。
  没有人知晓这草堂古寺何等模样,据古人记载,这草堂寺在成都府西七里。既名草堂寺,应该是一座茅草盖顶的寺庙。杜甫在自己的草堂建成前,就住在这里。我想,也许是草堂寺的建筑,和住在草屋中的感觉,使杜甫感觉亲切舒适,才动了为自己建一座草堂的念头。
  杜甫的心愿,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公元759年初春,有朋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选定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并出资让杜甫为自己建造一个住所,从此结束流浪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七律《卜居》,就是写选址建居所时杜甫的心情: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所谓“卜居”,就是选择住地。朋友为杜甫选的是一个好地方,傍水依林,环境优雅,蜻蜓飞舞,鸟雀鸣唱。放一叶扁舟在门前的江河,就可以顺水东去,万里远航,直达久别的故乡。
  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杜甫怎么把自己的新家建造起来呢? (一)
其他文献
孙崇涛是温州南戏当代的研究专家,他的南戏研究方法值得当代学生学习借鉴,本文将从厚积薄发、独辟蹊径、依托剧本、穷源探变、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等方面来初步探讨其研
人教社高中语文 (必修本第二册 )《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出自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之手。观点新颖精辟 ,语言生动富于思辨。可能由于翻译的缘故 ,有些语句存在着
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一款新型高强度汽车用钢,此举将在降低汽车重量的竞争中向对手发起挑战。这家全球产量最高的钢铁制造商表示,这款新型用钢
人教版高二物理第十章第六节“驻波”的演示实验如图 1所示 ,在盛水容器中插入一根粗玻璃管 ,管口上方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 ,慢慢向上提起玻璃管 ,当管内空气柱达到一定长度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笽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
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升华人的理想……千百年来,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总是被人们吟唱诵读,诗苑中的许多奇花异葩,成为教学的模本。 Poetry can ed
一个干燥、晴朗的日子里 ,在一个小烧杯中放入大半杯饱和食盐水 ,放置半天后 ,观察到有晶体“爬”上烧杯壁 (但不是均匀地爬满整个烧杯 ,是一排一排的晶体束 ) .放置数日后 ,
在中国文坛上,似乎还没哪个作家敢这样评判自己的作品:“假如二十世纪有几本小说被未来的历史所看重、所流传的话,《骚土》将是其中一本。它对于‘文革’时期农村贫苦生活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隋唐]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江苏东海高级中学@戈万章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其中有关生长素的若干知识点是高考的重要考点,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同学们往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