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的价值意蕴

来源 :新长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visiv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这一日常生活用语被赋予了深刻的理论内涵与重要的现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这进一步强化了“美好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也进一步强化了深入分析研究“美好生活”的必要性。
  一、“美好生活”的属性
  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能够与“美好生活”相比较的视角而言,可以将“物质文化生活”作为“美好生活”的参照,以深化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物质文化生活”相比,“美好生活”彰显了人性的光辉,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境界。
  从结构上看,“物质文化”是名词,它表明的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它是单一的客体性的一维向度,不具有主观性,没有体现主体性向度。就“物质文化生活”而言,它主要规定的是生活的对象和范围,是一种外在的、没有主体感受性的客观生活。“美好”则是形容词,它表明的是客观性存在向主体的价值生成,是主体-客体的结构,是一种对于人来说更加完整的结构,体现的是主体的立场与态度。就“美好生活”而言,它关照了人的主体感受性,是把外在的生活内化为主体所理解的具有价值与意义的生活。这一向度体现了生活的品质、生活的指向。
  从形态上看,“物质文化生活”更凸显生活的量的规定性,假定生产力持续的、不可逆的增长,那么“物质文化生活”就具体表现为通过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而不断增进的量的提升状态。因为“物质文化生活”以主体占有物质文化的多寡为标准来认定生活的品质,所以它体现的是生活形态的量的积累和变化。量的积累当然也意味着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但是,这种提升并没有突破既有生活的界限,没有根本改变生活的性质。而“美好生活”则更加凸显生活的质的规定性,是生活的质的飞跃,是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超越。因为是否美好生活,不再以主体占有物质文化的多寡为标准,而是以主体的生活感受性为标准来加以认定。主体生活的感受性也会因为占有物质文化的多寡产生差异,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当然,“美好生活”一定是以某种程度的物质文化的占有为前提的,但这绝不是“美好生活”的标准和原则。衡量“美好生活”标准的转换,意味着“美好生活”应是一种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包含多样性统一的高品质的生活。
  从层次上看,“物质文化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美好生活”是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的生存具有两个维度,一是生理性生存,二是社会性生存。与此相应,人的需要也可以划分为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毋庸置疑,人的需要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基本的文化生活资料,因此,“物质文化生活”便构成人的基本需要。当然,这一基本需要的内涵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由于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限度,而文化需要则没有限度,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满足一定物质需要的前提下,文化需要则日益重要而迫切。“美好生活需要”是在满足一定程度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更高层次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物质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更高、质量更优;二是除了物质文化需要外,还应包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需的全方位需要。很显然,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才是人之为人的更为根本、面向未来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从广度上看,“物质文化生活”结构单一,内容较为简单,物质文化产品供给面较窄,不能涵盖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全方位期待与诉求,由此限制了人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而“美好生活”体现的是更开放的生活,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还包括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环境生活、自由生活等,能够涵盖人的全部生活,它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思想,为人的自由全面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張力和更广阔的空间。
  从性质上看,“物质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贬损与戕害,而“美好生活”则是对人性的肯定与弘扬。人类社会历史进展至商品经济阶段,资本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本逻辑左右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必然导致人的片面化、异化、物化,这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现实。“美好生活”倡导人的自主性,强调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劳动中体验生活之乐、生活之美,这就阻隔了人被外物所牵引甚至是奴役的可能性,能够克服生活的物化、异化倾向,“美好生活”因而是一种高品质的健康生活。倡导致力于打造“美好生活”或许会成为解决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可能性方向。
  二、美好生活的价值
  如上所述,与“物质文化生活”比较,“美好生活”的内涵更加丰富,“美好生活”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具有主观感受性,人民群众在“美好生活”中能够产生获得感、幸福感;“美好生活”既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生活,又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美好生活”具有广泛性。“美好生活”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物质文化生活,而是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整体性,具有完整统一的总体性诉求。现阶段,人民群众既有较为丰裕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又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政治生活需求;既有充实、丰满的精神生活需求,又有安全、和谐的社会生活需求以及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需求。而“美好生活”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提供了人的不同生活领域的全面性、完整性需要满足的可能性,在空间维度上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诉求与期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全面性的生活需要。
  “美好生活”具有持续性。“美好”是一个相对的、比较的概念,比以往更好就是“美好”。“美好生活”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较强的指向性,适用于人的任何阶段、任何时期。当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人民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环境生活需求会日益迫切。“美好生活”关注上述不断发展变化的生活需求,彰显了人的历时性生活需要满足的各种可能性,在时间维度上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诉求与期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发展性的生活需要。
  “美好生活”具有个体性。“美好生活”是一个具有主客观统一结构的概念,既具有客观性规定,以体现人民群众一般性、普遍性、共性的生活需要;又具有主观性规定,以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特殊性、个性的生活需要。现实生活中,人对“美好”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这表明了人的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略有差异的生活追求。“美好生活”超越了对人的需要的普遍性、抽象性的理解,跃升到对人的需要的特殊性、具体性的理解,是对人的需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完整统一的新的谋划。“美好生活”关注人的这种个体性差异,表明我们党对人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
  “美好生活”具有终极性。人具有超越性,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是“形而上”的存在,即是一种价值性、意义性的存在,这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与根本标志。撇开价值与意义,奢谈人之为人的本性,无异于背本求末,缘木求鱼。“美好”指向人的价值、意义、尊严和理想,“美好生活”内涵着人的价值生活、意义生活、理想生活,揭示了人的“形而上”的终极关怀,是对生活价值与生活意义的肯定,是对人性关怀的理性自觉。它具有摆脱物欲缠绕的可能性,指向“诗和远方”,凸显人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体现了人的理想追求,“美好生活”既具有现实性,更具有理想性。
  上述特征表明,“美好生活”是全方位、高品质、可持续、有理想、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全新生活,是生活境界的全面提升,是人民群众向往、期待的理想生活形态。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雷   博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重大问题,对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總书记的话语饱含深情、意蕴深远,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展现了新时代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和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的庄重承诺。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首百年征程,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效果。在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受到限制。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小学语文课堂为平台培养
榆樹市结合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载体、突出重点任务,使党课内容更贴近基层实际,更入脑入心,推动各级党组织把党课活动融入日常、做到经常。  用好红色资源,用“党课”传承红色基因血脉。依托本地特色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教育教学活动。在榆树市土桥镇小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探寻小乡印记、追忆典型风采,深刻领悟并充分挖掘“小乡精神”的历史内涵和时
公主嶺市严把党员入口关,出台《公主岭市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办法(试行)》,让培养过程与制度紧密融合、相互促进,净化了党员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  明确标准+细化职责,提高规范性。着眼解决以往党支部和培养联系人发展党员粗线条、大框框,日常教育培养职责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党支部、培养联系人具体职责及工作步骤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培养成效更有广度、更加深入。结合《发展党员细则》及工作需要,为改善发展党员年龄结构,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国未来5年乃至15年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描绘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会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一、充分认识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松原市宁江区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固本之策,以“三步走”为抓手,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打出了党建统领乡村振兴的“组合拳”,实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筑牢思想根基,夯实坚定不移理想信念。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发展的指路明灯。深入研究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需求,积极探讨思想教育培训方式,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固本强基,坚定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边疆地区的延边州在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的同时,全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在义务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能力
2021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之年,同时也是村“两委”换届选举之年。为全面推动农村振兴转型升级,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双辽市着力做好村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三篇文章”,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选出好的带头人。  做好培养选拔文章。注重把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在党员、群众中有较高威信,能够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领导村级治理,建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