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科学启蒙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质疑;实践热情
一、对知识的理解质疑,激发实践热情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个由学生构成的班级整体,其中每一个学生因各自经历的事情,所学的知识不同,体验到的知识内涵及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因此,当他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答案也各异呈纷。在科学教学过程,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过去或未来的一些带有推测性问题容易出现互相争议的现象。在课堂上结合课内知识的学习,抓住孩子们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产生疑问,产生矛盾的冲突,在富有竞争的激烈探讨的氛围中,孩子们会有一股被点燃的激情,为获得更多说服他人的证据而积极探索,走出课堂,在课外积极参与实践。这样使孩子们获得收集知识信息的技能,也提高了他们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竞争的意识,也激发了孩子们创新的欲望。
如在教学五年级《维护生态平衡》这一课,当老师谈到人类是离不开生物时,有几个学生就反问到:生物是不是也离不开人类呢?教师就反问:生物的生存一定要靠人类吗?学生也就恍然大悟了。接着老师进行质疑:如果地球没有了生物将会怎么样呢?这一下学生有一点被愣住的样子,没有人及时作出回答。经过思考、讨论后,有学生说没有了生物地球上的人类也会消失;有学生说没有了生物,人类不在地球上生活也可以到其他星球去生活。面对这个问题,我稍做如下归纳:地球没有了生物人类也将随即消失;另一观点是地球没有了生物人类依然能生存。对这两个观点进行表态,支持第一观点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支持第二个观点。眼看就要下课了,结论仍无法得出。我就及时引导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收集足够的证据,将在我们班里举行一次辩论赛,从中评选出最佳辩手。课后,就有些学生跑来问我:“老师你支持哪一个观点呢?”或告诉我已经找到了一些资料。学生们个个都满怀着激情,通过多种渠道如到图书馆、上网或与大人一起交流等获取充分的资料作为依据。在该次活动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获取自己观点的充分证据。同时在辩论结束后,学生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动植物的重要性,而且有学生还提出了一些保护环境的宝贵意见。
二、对知识的特性质疑,提供实践机会
物体本身都有一定的特性。物体的性质会因它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因素不同而发生改变。物体在随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而有些变化是没有规律的。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这些事物变化的问题。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特性质疑,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在课内探究中拓展到课外实践,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在丰富的学习经历中产生对科学概念特性的质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教学三年级的《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课时,谈到水在0℃以下会结冰而在0℃以上又能融化变为水时。有几个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不同的液体结冰的速度一样吗?融化的速度一样吗?面对这个突如奇来的问题,教师没有轻易放弃这样的好机会。而是把问题留给学生:老师也没有正确的答案,你们想怎么做呢?让学生自己讨论:你要怎么做?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实验要怎样做更好更合理?实验过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积极地讨论着、交流着、记录着,经过汇报交流意见,最后得出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方案。有了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就反问:现在你们能自己找到该问题的答案吗?学生很自信地说:“能。”好,课后大家自由组合回家去动手实验,答案可别忘了告诉老师哦。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经过自己交流讨论认同的实验方案,学生充满了探究其中奥秘的激情,也创造了一个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该项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三、对知识的应用质疑,实现实践创新
新课程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行探索活动,学生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然而学习知识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设计应用知识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充分地应用于实践。
如在教学《热空气》这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知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这一道理。老师及时质疑,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了热空气原理的事例?学生经过思考汇报有:孔明灯、热气球、走马灯、乡下逢年过节放飞的“天灯”等等。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学生学了知识已经能够应用于实践了,但我接着质疑:你想利用热空气的原理做一个什么东西吗?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开了。有学生说可以用来制造天然的风扇,也有学生说可做成可飞式汽车等等。虽然孩子们有一些的想法较为不成熟,但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掌握了分析问题方法和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学生提出不成熟的想法進行分析,对较好的方案建议学生回去把你的构想写出来或画出来或做出来。已有学生把可飞式汽车的设计方案及简图交给我,虽然可飞式汽车方案暂时无法投于实践应用,但它代表的是学生思维的结晶,是学生创造火花的展现。也有同学根据热空气的原理,制作了新型的走马灯,在元宵节的时候提着感到很自豪很幸福。这个过程不仅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训练发展,很多孩子们的动手实践与动手创造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了。
综上所述,以疑导学,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这种教学策略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空间,为发展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还可以使学生有可能更多地关注社会认识学习的价值,并创造了学以致用,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郑瑶.亚太教育.2016(31)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张秀花.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关键词:小学科学;质疑;实践热情
一、对知识的理解质疑,激发实践热情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个由学生构成的班级整体,其中每一个学生因各自经历的事情,所学的知识不同,体验到的知识内涵及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因此,当他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答案也各异呈纷。在科学教学过程,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过去或未来的一些带有推测性问题容易出现互相争议的现象。在课堂上结合课内知识的学习,抓住孩子们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产生疑问,产生矛盾的冲突,在富有竞争的激烈探讨的氛围中,孩子们会有一股被点燃的激情,为获得更多说服他人的证据而积极探索,走出课堂,在课外积极参与实践。这样使孩子们获得收集知识信息的技能,也提高了他们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竞争的意识,也激发了孩子们创新的欲望。
如在教学五年级《维护生态平衡》这一课,当老师谈到人类是离不开生物时,有几个学生就反问到:生物是不是也离不开人类呢?教师就反问:生物的生存一定要靠人类吗?学生也就恍然大悟了。接着老师进行质疑:如果地球没有了生物将会怎么样呢?这一下学生有一点被愣住的样子,没有人及时作出回答。经过思考、讨论后,有学生说没有了生物地球上的人类也会消失;有学生说没有了生物,人类不在地球上生活也可以到其他星球去生活。面对这个问题,我稍做如下归纳:地球没有了生物人类也将随即消失;另一观点是地球没有了生物人类依然能生存。对这两个观点进行表态,支持第一观点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支持第二个观点。眼看就要下课了,结论仍无法得出。我就及时引导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收集足够的证据,将在我们班里举行一次辩论赛,从中评选出最佳辩手。课后,就有些学生跑来问我:“老师你支持哪一个观点呢?”或告诉我已经找到了一些资料。学生们个个都满怀着激情,通过多种渠道如到图书馆、上网或与大人一起交流等获取充分的资料作为依据。在该次活动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获取自己观点的充分证据。同时在辩论结束后,学生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动植物的重要性,而且有学生还提出了一些保护环境的宝贵意见。
二、对知识的特性质疑,提供实践机会
物体本身都有一定的特性。物体的性质会因它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因素不同而发生改变。物体在随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而有些变化是没有规律的。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这些事物变化的问题。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特性质疑,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在课内探究中拓展到课外实践,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在丰富的学习经历中产生对科学概念特性的质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教学三年级的《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课时,谈到水在0℃以下会结冰而在0℃以上又能融化变为水时。有几个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不同的液体结冰的速度一样吗?融化的速度一样吗?面对这个突如奇来的问题,教师没有轻易放弃这样的好机会。而是把问题留给学生:老师也没有正确的答案,你们想怎么做呢?让学生自己讨论:你要怎么做?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实验要怎样做更好更合理?实验过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积极地讨论着、交流着、记录着,经过汇报交流意见,最后得出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方案。有了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就反问:现在你们能自己找到该问题的答案吗?学生很自信地说:“能。”好,课后大家自由组合回家去动手实验,答案可别忘了告诉老师哦。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经过自己交流讨论认同的实验方案,学生充满了探究其中奥秘的激情,也创造了一个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该项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三、对知识的应用质疑,实现实践创新
新课程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行探索活动,学生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然而学习知识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设计应用知识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充分地应用于实践。
如在教学《热空气》这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知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这一道理。老师及时质疑,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了热空气原理的事例?学生经过思考汇报有:孔明灯、热气球、走马灯、乡下逢年过节放飞的“天灯”等等。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学生学了知识已经能够应用于实践了,但我接着质疑:你想利用热空气的原理做一个什么东西吗?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开了。有学生说可以用来制造天然的风扇,也有学生说可做成可飞式汽车等等。虽然孩子们有一些的想法较为不成熟,但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掌握了分析问题方法和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学生提出不成熟的想法進行分析,对较好的方案建议学生回去把你的构想写出来或画出来或做出来。已有学生把可飞式汽车的设计方案及简图交给我,虽然可飞式汽车方案暂时无法投于实践应用,但它代表的是学生思维的结晶,是学生创造火花的展现。也有同学根据热空气的原理,制作了新型的走马灯,在元宵节的时候提着感到很自豪很幸福。这个过程不仅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训练发展,很多孩子们的动手实践与动手创造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了。
综上所述,以疑导学,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这种教学策略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空间,为发展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还可以使学生有可能更多地关注社会认识学习的价值,并创造了学以致用,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郑瑶.亚太教育.2016(31)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张秀花.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