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特征探析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ra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努力增强中华民族软实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深入贯彻党的指导方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因此,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传统文化 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003-02
  文化是保持一个民族欣欣向荣、成长壮大的精神栖息地,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保持先进性的重要血脉支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文化支持,凝聚着中华民族亿万人民的力量,为增强国家团结以及不断创造新的篇章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概述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用其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析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从内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凝聚在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之上并不断升华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刚健不息、和谐统一、民为邦本等一系列优秀的传统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和丰富了“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情之上的理论思想。在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新时代,就要求我们要破除传统的思想观念,坚持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思想,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保障。放眼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例如,在社会理想方面,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兼爱非攻”“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下,早日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无比崇高的目标变成现实。
  其次,从形式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独特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思想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例如: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阐述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来明确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党内问题时应该坚持的方针;用“看病吃饭、量体裁衣”来说明在应对不同时期具体存在的问题时,应该立足实践,对症下药。邓小平同志博览群书、熟读经典,他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创造性地提出小康社会这一命题,并将这一命题与马克思主义相联系。这对后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与创新方面具有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采用中国化的形式进行表述,并将其内涵加入新的文化和时代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蕴含着浓厚的和谐特征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十分深远。“和谐”一词在古代时期最先使用的时候并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思,它原指音韵旋律的协调统一。孔子讲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中也阐述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由此可见,后来“和谐”成为了古人眼中最理想、最优越的社会状态的代名词。无论是后来墨子笔下所勾勒的“兼爱非攻”的和睦状态,还是孟子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人向往的状态,亦或是陶渊明所描绘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或者洪秀全中所设想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天下大同的社会中,都深深体现出在古代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和谐、崇尚和谐思想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的思想与《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不谋而合,二者都指出不能把和谐简单理解为同等,我们要求和谐共存,也要尊重事物的多元化发展。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凝聚着“和”的精神特质,人与人之间要“和气”,做生意要“和气生财”,邻里之间要“和睦友善”,国与国之间要“和睦共处”。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让生活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同时也使党看到了人民群众内心对和平的渴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吸收了其中的“和谐”思想,以人民追求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状态为奋斗目标,被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所传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蕴含着自强不息、刚健奋进的特征
  中国古典著作《周易》中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蕴含的自强、刚健的精神特质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兴旺与民族奋进的支撑。天道运行,刚劲强健,品德修养高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立不息,奋发有为;大地承载万物宽厚和顺,品德修养高的人应该增厚美德,拥有海乃百川的胸怀和气度。
  随着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运动也随之拉开序幕,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救国;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要走“振兴中华”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推翻了座座压在人民肩上的大山,抗日战争的胜利将外国侵略者驱逐出中国的领土,解放战争的胜利成功地解决了内患问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效地将外扰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些丰功伟绩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之后始终如一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同样离不开在无比艰辛的岁月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奋进的民族精神带给我们的精神鼓舞。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也经历着一段艰难的岁月,生产力落后,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中国传统文化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成了中国人民在艰难处境下依然努力奋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支柱,也正是这个重要因素才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有了现在的崭新成果,才能在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下拥有属于自己的发言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奋进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在艰难处境中依然努力奋进、敢于创新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果,在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下拥有自主的发言权。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脚步已经越来越稳健,同时我们也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但共产主义社会并未实现,各种社会矛盾并没有消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就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奋进的精神。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蕴含着民为邦本的特征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则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展示给我们的是,无论是治国安邦还是处理政务都应该坚持民本思想。汉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中繁荣兴盛必须提及到的时代,这与统治者实行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体恤民心、德政爱民、君民齐心才有了辉煌灿烂的繁荣之景。近代时期,无论是兴中会还是同盟会的建立都是立足于“三民主义”的纲领之上,孙中山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影响又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的启发,将二者有机结合,他认为,要取得革命的真正胜利就应该重视民主、民权、民生,肯定人民的重要作用,要富民、惠民、教民,才能得民心,排万难,顺天下。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一条群众路线,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重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以及执政为民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正是真正将富国爱民的口号落到实处,让人民获得真正的利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相结合的产物,突破了传统思想中所存在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让传统思想更具有现代性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展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让自身更加强大,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更加地沉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问题一直备受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理论,同时也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道家所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市场经济要得到充分发展也要恰如其分地发挥好政府干预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具有推动力
  邓小平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思想充分吸收了儒家思想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和“方圆”规则的思想理念,同时也与马克思所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中所提到的秩序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对其内容进行了十分精练而又贴近人民生活的通俗化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通过仔细推敲可以看出,融合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国现阶段发展现状以及中国未来要达到的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文化支持
  “中国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梦想,更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坚持自强不息,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坚持独立,不畏强权、不受引诱;要敢于担当、敢于向一切邪恶势力开战,以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去战胜发展道路上的一切“牛鬼蛇神”的精神依然是我们要传承的,需要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自信,发扬其中文化的先导力量。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改造世界,不是在自己能够选择的范围内去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世界上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都有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为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源泉,同时也为它的创新提供了动力。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软实力,将其运用于正确的时机下,就会爆发出无比惊人的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荐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9(24):1.
  [2]张岱年全集:第7卷[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
  [3]李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D].武汉:武汉大学,2010.
  [4]李文峰.关于“中国梦”在干部培训中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
  [5]王保庆.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D].武汉:湖南师范大学,2001.
  责任编辑:张丽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产学研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系教育及其发展现状、信息时代对创新型IT人才的培养要求、计算机科研成果转化及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设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学研 范型    实行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创新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做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我与冰心的缘,来自一次通信,在其逝世后,曾怀着悲痛之情,送过她最后一程.rn冰心,20世纪的同龄人,20世纪的文学大师.在读者心中,冰心是永远的.每当我路过北大燕南园和临湖轩时
期刊
摘要:完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能够为我国的权威公正司法环境建立提供基本的条件。现阶段我国的法官职业的职能任务不够明确,虽然具备法院独立审判的原则,但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权利落实还远远不够,司法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建设法官职业保证机构的角度出发,法院内部的法官为中心的职能形成,从而更好的落实法官的职业保障。  关键词:法官职业;保证机制;存在问题;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
最近,试着拜读了《论语》.尤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让我沉思……rn渐渐地我学会了记忆,珍藏于心底,刻骨铭心,夹着一丝酸楚,也带着满满的甜蜜……rn那时,
期刊
书中有歌,声声入耳;rn心中有耳,曲曲能详.rn每一本书,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每一段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正如培根所言:“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
期刊
[摘要]温家宝总理有感而发,对中国教育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其中就提出“教育要改革创新,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在温总理的谈话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强烈的感受到:教育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阐明了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创新 管理制度    在今年刚过去的教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小时候没少挨揍.rn挨揍的原因多半是因为想法太多,比如半夜睡醒想让家长带着去马路边看汽车.rn那时家乡的夜晚是静谧而漆黑的,有月儿会照得满街亮堂堂.村南有条东西走向的国
期刊
教育的创新,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创造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和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