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部蒙古栎林降雨截留再分配特征

来源 :温带林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a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相关模型模拟吉林省中部地区典型森林水量平衡过程提供基础数据,本次研究初步总结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天然蒙古栎林的降雨截留分配特征.[方法]基于吉林松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对其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的定位观测数据,探讨该地区天然蒙古栎林的降雨截留再分配规律.[结果]2020年6—10月的蒙古栎林的林外降雨总量为804.40 mm,穿透雨量、树干径流、林冠截留分别占林外降雨总量的44.85%、5.77%、49.38%;蒙古栎林的穿透雨、树干径流与林外降雨均呈线性函数关系(R2=0.981、R2=0.862,p<0.01);林冠截留与林外降雨呈幂函数关系(R2=0.840).[结论]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林型的冠层截留情况相比,吉林省中部天然蒙古栎林的冠层截留处于较高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系统解析松褐天牛在黑松和赤松内的蛀道结构,了解其蛀食特征,为完善松褐天牛隐蔽生活过程中的生物生态学习性和科学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和注射药物防治松褐天牛提供依据.[方法]于松褐天牛越冬期,人工解剖了松褐天牛危害的黑松和赤松木段,获得其完整蛀道.分别测量了蛀道长度、蛀屑堵塞长度、侵入孔内径、蛹室内径、?蛀屑含水率、侵入孔与羽化孔的相对方位等蛀食特征,并分析了松褐天牛幼虫大小与寄主树种和蛀食特征的关系.[结果]松褐天牛在黑松和赤松中的蛀道均为“U”形,类型单一,蛀道间互不串通,在侵入孔端部存在蛀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迭山北坡云冷杉林火烧迹地灌木树种种间关联性.[方法]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Jaccard相似系数(PC)4种方法,研究火烧迹地灌木群落17种灌木的种间关联性.[结果]总体联结性VR值等于0.93;χ2检验显示有9个种对达到极显著正联结,2个种对达到显著联结,125个种对呈不显著联结;联结系数AC值在[0.6,1]的种对共有27对、在[0.2,0.6)的种对共有9对、在[?0.2,0.2)的种对共有40对,在[
[目的]克隆油茶的SOC1同源基因(CoSOC1-like),分析其序列特征和表达模式及其蛋白进化.[方法]以3年生油茶嫩叶为材料提取RNA,利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油茶的CoSOC1-like基因,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其序列特征,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其表达模式,用基因瞬时表达法分析其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油茶CoSOC1-like基因的CDS全长为654?bp,推测蛋白质由127个氨基酸组成,蛋白分子量为24.958?kD,等电点(pI)为6.8,基因库的登录号为MT036382.CoSO
[目的]探讨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及根际效应随杉木生长发育的变化特征,为杉木人工林的施肥管理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7、15、24、34?a)为研究对象,测定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转化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BG)、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蛋白水解酶(PRO)、脲酶(URE)、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硝酸还原酶(NR)),探讨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氮转化酶活性、根际效应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林龄和根际对6种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
[目的]研究鹤顶粉蝶(Hebomoia glaucippe)成虫觅食、求偶时的视觉、嗅觉信号利用机制.[方法]通过行为观察分别测定不同花色和蜂蜜水及塑封模型对鹤顶粉蝶的引诱效应.[结果]在无气味的7种不同颜色假花诱集试验中,雌雄蝶对长波长红色(620~750?nm)表现出明显的颜色倾向,雌雄蝶访花总次数为259次,雌雄蝶分别为151次和108次.而在假花上喷洒蜂蜜水后,雌雄蝶访花总次数为583次,雌雄蝶分别为305次和278次.单一蜂蜜水诱集时,雌雄蝶访花总次数仅10次,雌雄蝶访花次数分别为8次和2次.颜
[目的]石灰岩山地土壤高度异质、养分分布不均,探寻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养分分配特征及低P适应机制,为喀斯特植被管理和植物资源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对赣西北石灰岩山地连续土、半连续土和零星土3种土被生境淡竹林设置样地进行调查,测定并分析淡竹各构件N、P含量.[结果]表明:(1)随着裸岩率增加,土壤全N含量增加,而3种生境的全P含量均较低;(2)淡竹植株N含量随裸岩率上升而增加,在零星土生境下最高;P含量随裸岩率增加而减少,零星土生境植株的N
[目的]杆状病毒在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鉴定1株具有高毒力的杨小舟蛾新病毒,为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病毒资源.[方法]通过研究该病毒的超微结构和生物活性确定其生防潜力.[结果]超微结构表明,该病毒包涵体多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0.43?×?0.21?μm;包涵体中包埋一个杆状病毒粒子,具有颗粒体病毒结构特征,命名为杨小舟蛾颗粒体病毒(MisiGV).生物活性显示,MisiGV对杨小舟蛾幼虫有致死作用,对3龄幼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2.37?×?105?OBs·mL?1;当浓度为1.2?×
[目的]通过实时PCR(qRT-PCR)筛选海州常山叶片不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稳定的内参基因.[方法]利用已有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出1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盐害、干旱和热害)下进行qRT-PCR,通过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及ReFinder软件分析筛选不同胁迫中最适的内参基因,选择CtNHX1基因,验证所筛选的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RPL、AP-2盐害胁迫下最稳定,MDH、AP-2干旱胁迫下最稳定,UBCE2、ACT热害胁迫下最稳定;综合来看,非生物处理
[目的]筛选对竹卵圆蝽若虫具有高毒力的致病球孢白僵菌菌株,为竹卵圆蝽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竹卵圆蝽僵虫体内分离昆虫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DNA条形码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采用生物测定法评价分离真菌菌株的毒力.[结果]从竹卵圆蝽僵虫体内获得7株病原真菌,这些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ITS?rDNA序列均与球孢白僵菌一致,因此,鉴定为球孢白僵菌.室内和林间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当分生孢子浓度为108孢子·mL?1时,LYC10、LYC11、LYC15和LYC4菌株对竹卵圆蝽若
[目的]在暖干化气候变化导致干旱胁迫带来大量树木死亡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林分,研究其枯落物层蓄积量和水文功能.[方法]选取山杨(Populus davidiana?Dode)纯林与白桦(Betula platyphylla?Suk.)纯林2种林分,各设立9块典型样地,测定枯落物现存量,并采用室内浸泡法测定其枯落物层持水能力,探究2种林分的枯落物层水文效应.[结果]研究表明:(1)在相同郁闭度条件下,山杨纯林的枯落物总储量为12.41?t·hm?2,稍高于白桦纯林的10.97?t·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