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风景别样的人生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远低于我们的北方邻居,在我有限的阅读量中,很少能够看到以森林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脍炙人口的小说《林海雪原》中,森林也只是作为背景性的存在。直到新时期文学肇始,情况才有所改观。前有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系列短篇,后有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生息在大兴安岭中的鄂温克人立传,书写这一狩猎民族生活方式蜕变中的温暖与疼痛。反观俄罗斯苏联文学,以描写森林著名的大手笔就有多位,那个屠格涅夫,一部《猎人笔记》,将森林和草原写得如诗如画;那个普里什文,生态思想超前,被誉为“伟大的牧神”“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据说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的特异功能,一部《大自然的日历》,某些章节犹如一份“物候学笔记”;那个巴乌斯托夫斯基,“人与大自然”是他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他的《梅晓拉》系列,通篇洋溢着抒情气氛和诗的意境,暴雨和闪电中的白樟树和火红狐狸的细节,成为生态文学中的经典片段;还有那个儿童文学作家比安基,人称是“森林哑语翻译者”,一份《森林报》系列,滋养了几代小读者……
  正是这部《林中散记》 (王嘉龙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11月),唤起了我久远的阅读记忆,让我试图将其放置到较为广大的文学格局中,来衡估它的价值及其实现程度。
  世界缤纷万象,人生千姿百态,21世纪的地球村,现代化的进程却在顽固地同化着世界和人生,唯有文学家艺术家在做着艰难的抵抗,试图维系人类生活的多样性,这里面就有本书的作者王嘉龙先生。且看开卷自序,题为《森林、森警与我》,作者自言生长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幼时的双眼里除却家的世界便是山林的世界”,至于成人,参加森警,从新兵到将军,更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倘再往上溯,“父辈早年就在大森林里闯荡”,则按时下称谓,该名之为“林二代”了。试想,还有谁能比作者更有资格去书写森林,书写森警呢?他无需乎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因为正如自序的批头首句,“森林和我的生命是不可分的”,这不啻是为全书定下的基调。从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鲁迅先生论文之言,用于本书,极切。
  题材的新鲜是显而易见的,建立在作者个体生活阅历之上的独特的写作资源是无法复制的,因为我们对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知之不多,“从官方到民间对‘森警’知之者甚少”,不知道这“世界上唯一的一支以防火灭火、保护森林为己任的专业武装部队”的存在。于是打开书页,陌生的风景,陌生的生活,就如森林河谷富含负氧离子的惠风,扑面而来。你看:
  冬季饮用水全靠到河里“拉冰”。“铁钎子凿深了,一块冰凿下来竟露出了清澈的河水……一条接一条的细鳞鱼闪着银光从冰窟窿里弧线形地飞跃到冰面上……又噼哩噗噜地跳上来十多只林蛙”;
  “山坡上林子里、河岸边、冰道上到处都能见到野兽们的踪影”,皑皑雪野上野兽的足迹,“像一幅幅素描或者抽象画”,以至于作者不仅能分辨出野兽的物种,甚至能猜测它们“是奔跑着还是徜徉着,是饱食而归还是饥饿而去”;
  “过来八月十五以后山里头野兽的肉就好吃了,我们骑马挎枪到山里转悠半天就能打个狼啊、狍子啊、野鸡啊什么的回来,饭桌上就有肉香味了”;
  “你别看外表上还是冰还是雪的,实际过了立春,地底下就开始慢慢有暖气在往上拱了。你没觉得这风比冬天里发干,阳坡的蒿草和榛柴棵子也发燥了吗?”
  阅读这些文字,不能不使我心生感动,森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体现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上,体现在,对日月轮回、季节流转的敏锐的感受上,那些终年在水泥森林中蜗居,在钢铁洪流中沉浮的都市芸芸众生,即便是邀约驴友游走四方,也只不过是作片刻大自然的看客,能够与山水林泉、草木虫鱼相依为命吗?
  当然,王嘉龙和他的战友们,不是采菊东篱的陶渊明,也不是瓦尔登湖沉思的梭罗;他们不是离群索居的隐士,他们是肩头承载着责任和使命的现役军人。这就是为什么,在王嘉龙笔下,森林并不是桃花源,它不仅有美丽的一面,也有狰狞的一面;森警生活不仅有温馨的一面,也有艰苦的一面,甚至是凶险的一面。普天之下,只要是侧身戎伍,生命的价值就体现在奉献牺牲中。“住地窨子、撮罗子、石拉子洞,吃窝窝头、啃咸菜、嚼冰吃雪喝草塘沟的水”;密林深处,不仅有“瞎蠓蚊子和小咬,一天里头三班倒”和“夜袭队”一样的老鼠的袭扰,野狼、野猪和熊瞎子的威胁(作者有一次外出挑水,差一点被狼吃了);五花八门的职业病,困扰着森警,而“滚山”有险,山火无情,更是他们职业活动中必定遭遇的常态。但是战士毕竟是战士,森警毕竟是森警,“有些人就是专门为那个行当生的”,此一语看似寻常不过,却实在是饱含哲学意味的警策之言,涵盖了作者毕生的阅历,浸透了作者对生命和职业的体悟,乃至于隐含了某种不可知的宿命。演员为舞台而生,运动员为竞技而生,军事家为疆场而生。明乎此,“再苦再累再险,对他们来讲似乎都是乐趣”,“老森警们都是打火的行家,一见到烟,一看到火,眼睛就放光,精神头就亢奋了”,当然就毫不奇怪了。
  为了展示森警生活的多侧面,作者并不避讳在外站闲散的日子,“无聊包裹着寂寞,寂寞消磨着意志。因为与外界的隔绝,因为家书的不畅,因为外站里就是那几张不变的脸,因为无书可读,落寞感时常抓挠着我的心,觉得精神无所寄托,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我的心灵整天价像一只无处栖身的小鸟,落魄了似的漫无目的地飘荡。”这种寂寞有多可怕,作者在虚写基础上,特别抓取了一个点,实写了几个新兵在外站过年的场景:大雪封山,与世隔绝,在堆雪人、做冰灯、饮酒、打扑克、以开枪代放鞭炮等一番别样的“除夕守岁”活动之后,几个大男人依然无法排遣乡愁情思,居然伏床而哭。王嘉龙没有往“高大全”方向提升自己和战友,书中也难觅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而唯其如此,才更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森警。散文之为散文,说一千道一万,真情实感乃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不矫饰,不虚夸,不无病呻吟,不仅是文章优劣的绳墨,也是人品高下的度量。正是在表达这个层面上,《林中散记》不仅凭借题材的新鲜新人耳目,而且以语言的简洁朴素、清新本色,兼带几句方言行话,与特定内容相契相合,读来赏心悦目。   散文除写景状物之外,还常常会写到人物,虽往往一鳞半爪,不求小说的完整立体,但凡是优秀散文,却总能给读者留下印象,这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细节的到位。如果说情节可以编造,可以离奇,可以穿越,可以玄幻的话,那么细节就必须一五一十了,它检验的是作者的生活积累,是作者观察生活、捕捉瞬间的深入与敏锐。除了贯穿首尾的叙述者也即作者“我”之外,《林中散记》星星点点,还写到了不少人物;除了“东北人说话直,林区的人说话更不爱拐弯”的群像之外,那个“第一代中俄混血儿”徐家凤的豪爽义气,性格柔和却“在外人面前也喜欢摆个小架子”的队长“金春涅夫”等等,都可圈可点。不过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个“文化不高的领导”孙队长。作者写他,其实并没有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铺排,只是写了对上报材料盖章的例行公事:他每一次都会“握着中队的公章,蘸一下印泥,而后对着嘴边儿哈一口气,转着圈儿把公章上的五角星对正了重重地印上去。遇到他认为重要的上报材料,盖完公章,他还会在公章的下面端端正正地盖上自己的名章。有一次,公章盖得有些往下了,他盖名章的时候,我说,队长,你的名章盖在公章边儿上就行了,他翻了我一眼说,个人咋能和公家并列呢。”虽说“脾气急性格躁,但对自己的兵那还真是疼爱有加,甚至有些护犊子之嫌”,自己的兵和地方的小青年三天两头有些小摩擦,“谁要是在外边打赢了占上风了,孙队长听说了会抿着笑盈盈的嘴角拍拍他的脑袋说,嘿,这个浑小子净跟我惹事,你可千万别把人家打坏了!谁要是在外面被人家欺负了,孙队长听说了会狠瞪着眼睛说,没那个卤水就别点那个豆腐,以后少给我丢脸。”
  如果说“盖章”显见其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公私分明的精神品质,使人可敬的话,则“护犊子”便携带了烟火气、家常味,使人可爱了。两个细节的捕捉,远胜过许多长篇大论。
  当然,当一位作家在以题材之新取胜时,还必须认识到题材价值的相对性和有限性。任何题材的作品,都不应当被行业的狭隘圈子拘囿。借助题材的特殊性,传达出更广泛、更深刻、更富有普遍性与典型性的美学意蕴,才是文学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我看来,《林中散记》在环境和人物两个向度上,在努力超越森林和森警的局限,向更高的美学意蕴提升。古人有“望峰息心,窥谷忘返”的生命体验,如今王嘉龙又一次试图唤醒我们对大自然不变的初心,唤醒我们对大地的敬畏之情,对鸟兽虫鱼的护惜之念。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我们身处滚滚红尘身不由己,常为人际间的竞争、防范,乃至于挤兑、欺诈所苦时,再看看那些“豪爽、大气、敞亮,没有隔肚皮的事”的如赤子般的山林里人,比比筑路队那“几个看点的人”,在自己吃喝不多的窘境中,听说森警留守人员补给困难,“喯儿都没打”,当即推食助人,怎能不为他们的古道热肠感慨良多呢?此无他,巍巍高山、莽莽大地、茫茫林海、滔滔江河,的确有净化人的灵魂,医治人类现代病的疗效啊。
其他文献
总觉得那牧马的池子该是天池。那些唤作竹泉、马泉的,四处流淌,叮咚作响。山清水秀属于方圆百里的马牧池,属于沂蒙这个广阔地域的特定景象。初夏,山上的雾气蒸腾着,把山势压得低沉。说起来,这里的山不叫山,当地人称呼“崮”,奇特的外观把山当成一顶帽子高举。在山路间行进,人仿佛跌进绿色的汁液里,尽情地打起了滚儿,连手指甲都透出绿意。  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依山傍水,四面都是山,依常山而得名,又有汶河环绕
期刊
距离无时不存,无处不在,左右着人类的处事方式,影响着社会的运行规则。每个人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也曾有过刻骨铭心的印记。情感世界里的距离更有着耐人寻味的奇妙,它可以毁灭一段爱情甚至是婚姻,也可以成就一段佳话和一生幸福。  婚姻是固定爱情的唯一合法途径,相爱的人通过婚姻这种形式结合起来,但决不是捆绑在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就注定了一生一世的守候,时刻维护伴侣的隐私和独立,尊重伴侣的见解和人格。因此,情
期刊
结了婚的女人,常常发着满箩筐都装不下的牢骚,家里的那个他,再也没有了烛光晚餐的浪漫,再也不像婚前那样永远使不完劲的勤快,还总是漫不经心忘了这忘了那。女人往往一边发着牢骚一边愤愤地说:“要是没有他,一个人自由自在的就好了。”殊不知,说这话时,有多少围城外的人,正在独守着一间空旷的房子感叹,找个人一起吃个饭、聊聊天、散散步,哪怕是一起吵吵架,都是幸福的。  幸福其实很简单,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就有不
期刊
大雪飞  大雪几乎不停歇地下了整整一天一夜。草原上的雪积了厚厚一层。天高云低,厚重的乱云压着远处的地平线,百米外竟然无法看清天地。兰副司令员的车队被困在了草原上,原定第二天进行的阅兵式也被推迟了。兰副司令员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每天都让秘书去电询问军区有什么新的消息,这使大家感到反常,而反常的东西总给人以希望。成天暗自在心里想着另外一种结局,他想起李司令员曾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兰副司令员曾以个人名义,向
期刊
出生于皇城根下,漫步在首都街头,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常常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和优越感,但近几年,这种感觉随着北京的蓝天日趋珍贵而逐渐消失,“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已成为在互联网搜索中排名飞速飙升的一个新名词。  庆幸的是,主管部门也意识到了雾霾的危害,正在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还北京一片蓝天。比如本期杂志上市之际,主管部门也将开始实施污染天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杀招儿”。其实人生的旅途亦有许多“
期刊
@懒散的水獭:  《钱经》10月刊《大龄剩女如何返乡创业?》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现在,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之中,要事业还是要家庭,成为职场女性的一个重要选择。就像文中提到的“王晓玲”,我和她的情况相似,为了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现在大龄的我,虽然也已是企业高管,但生活中,不能照看老家父母,时刻担心职位变动。如果20多岁遇到职场变故,我可能还有换家企业从头再来的拼劲儿,现在,我更多
期刊
一支部队的光荣传统,足以让继任者一生为荣,其性格、作风,都会潜移默化地传承到新一代官兵的血脉之中。  3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入伍不久的我随连队来到师史馆参观学习。一段段激情昂扬的文字,一幅幅弥漫战火硝烟的图片,一面面记载着辉煌历史的战旗,再现了当年这支部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苦历程。尤其是她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征程未洗就投入到一场以现代作战方式收复岛屿的战役,至今为兵家津津乐道。  这场战役就是
期刊
央视最近报道一些奶粉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用尽手段,比如购买孕妇名单、通过医院代售奶粉或者是派送奶粉样品、印发含有奶粉品牌的宣传疫苗手册、通过赞助学术会议模式笼络医生,甚至是贿赂医生、护士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抢夺新生婴儿的“第一口奶”。  媒体的不断跟进引起了不少人特别是年轻父母们的震惊甚至恐慌。随后有消息说,南京一名新生婴儿父母因为看了“第一口奶”的相关报道,为等母乳,坚持不肯让孩子吃配
期刊
人民军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  人民军队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离不开无数军人的默默转身。  连日来,从齐鲁大地到白山黑水,一个叫王正的副师职干部主动申请转业,加入到“三十万分之一”行列,成为官兵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王正曾是原济南军区树立的“胸怀大局”先进典型,在这次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担任新组建的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保卫处处长。  刚定岗就让岗,刚上任就卸任,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不禁
期刊
摘要:《骑马下海的人》又名《葬身海底》,是著名爱尔兰剧作家约翰·沁孤的代表作,也是意象主义戏剧中的典型代表。这是一部独幕剧,全剧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在构思和结构上可见希腊悲剧的影响。除了悲剧之外,我们从作品中可以窥见爱尔兰渔民与残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剧中男人的生存困境及女性对悲痛的承受力让人震惊。  关键字:《骑马下海的人》;悲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顽强抗争精神  《骑马下海的人》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