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积分奖励表扔进垃圾桶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在家和孩子们从小建立起一种交易关系,那你还指望他们长大后跟你多亲密?
  我家蛮蛮从小属于闹腾型,同样一件事得花数倍于别家孩子的时间讲道理。
  但有一段时间,闺蜜突然发现蛮蛮异常“听话”,好奇地问我使了什么招。其实,我只给蛮蛮做了一张积分奖励表,记录每天各种好的表现和加分情况;累计积分可以换取乐高玩具。
  
  就这么简单!
  那段时间甚至包括“灯黑没叫爸爸”“一个人上楼”都记录加分,蛮蛮热情高涨,累计换得乐高玩具,更是家长孩子皆大欢喜的感觉。因为我们也省下不少讲道理的时间,很多事情,一听有加分,他常常不问理由就去做了。
  可是,看起来这么有效的积分奖励表,不到一个月,我就实行不下去了:刺激需要越来越强烈,表中的积分价码越来越高,发展到蛮蛮参加童子军卖爆米花,这个本来是他应参加的活动,回来后也要求额外加50分!不仅如此,每次让他做个啥,他都会先甩那句:“那加多少分?”
  我越来越感到不妙和威胁,上网查询很多资料后,才发现许多妈妈描述的情况跟我家类似,另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小学教师,也在班上取消了表现奖励板。
  最重要的是,一些专家也开始质疑这种方法并为孩子的将来感到担忧。
  心理学家:会改变孩子本身的行为动机
  艾瑞卡·瑞切尔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著有《优秀的父母做什么》一书。作为一个为上千个家庭做咨询的心理学家,她发现处于困境中的父母面临的最常见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按他们的要求去做,以及有什么好的工具。理所让然,最常见的工具, 就是贴纸表了。
  这套机制能用激励的方法,有效地让孩子迅速进入家长们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使日常家庭生活更轻松。而且因为满意,会持续增加更多的项目到这套机制中,越滚越大。
  表面上看起来,效果非常显著。因为贴纸表是个强大的心理工具,能通过改变孩子的动机来影响孩子的心态。可你知道吗?贴纸表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太有效了,以至于会对孩子和家庭产生无意识的长期负面后果。
  果然,瑞切尔开始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这个方法出岔子了。
  一个妈妈一直很满意贴纸表的效果,直到有一天,她要求8 岁的哥哥停下手头的事去帮弟弟的时候,哥哥问道:“那你会给我什么?”
  另外一对父母困惑系统怎么不起作用了。“我们告诉女儿如果她饭后帮忙清理厨房,便会得到额外的奖励点数,这样就可以早点买新手机了。但是她回答‘不了,谢谢!’”
  这是怎么了?瑞切尔把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回报经济”。在“回报经济”下,孩子学会把良好行为作为交易换取回报。“回报经济”促进了良好行为的交易模式化:孩子们为了回报而表现良好,没有回报则犹豫是否表现好。
  这个系统的致命点是:削弱孩子本身的动机——不仅仅包括类似刷牙这种日常小事,还可能危及帮助、协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经济学家:交易心态容易毁灭亲子关系
  著名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中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某托儿所,为了减少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制定了迟到罚款的制度,结果发现,迟到的现象更多了。
  为了理解这个原因,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艾瑞里在书中介绍的两种规范:
  社交规范(social nor ms),是约束人类行为的无形力量;
  市场规范(market norms), 是有支付、债务、合同和顾客的系统。
  实验发现,当同等情况下,两种规范同时存在时,市场规范会占上风,占主导。
  托儿所的故事,就是市场规范战胜社交规范的例子。
  在没有罚款制度的时候,家长们迟到觉得不好意思(社交规范),而当情况转由罚款制度控制(市场规范),很多家长则更愿意交这个罚款,因为付了罚款则心安理得了。
  同样的,家长为了追求孩子的好表现,把市场规范引入了具有一系列社交规范的家庭生活,这样市场规范势必会变成主导。所以,艾瑞里建议家长们考虑长远影响,“贴纸表提供了一个短期满意的解决方案,但是代价是什么?”他说,“如果孩子们把自己在家里的存在当成一种工作怎么办?”
  艾瑞里又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来表明交易心态是如何毁灭善意的。
  他曾经工作的大学,使用一个积分系统来确保学院的同事们符合教学要求。当他了解到这个积分系统的计算公式时, 他想出了让积分最大化的对策,用最少的工作获取到最高的积分。“我设法一年只教一门课而能达到112分,因为这门课我有非常多的学生和助教。”
  相反,他现在工作的大学则仅仅预计大家都会自觉做出贡献。“结果是我反而教得更多了。”他说,“每年我还主动义务教本科生一门课,这并不在被要求的计划里。”
  所以,他认为积分系统实际上削弱了人的本来善意。
  “如果你在家和孩子们从小建立起一种交易关系,那你还指望他们长大后跟你多亲密?”艾瑞里说,“我并不是说给张贴纸就会导致孩子以后对你不问不管,但是如果你这么做, 会帮助他们朝这个方向踏进一步。”
  我赞同艾瑞里的书和他的理论,而且我家的发展结果和瑞切尔判断的一样。所以,我果断把积分奖励表扔进了垃圾桶。
其他文献
小妞过了4岁,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已经不甘心当小跟班小甜心了,整天刷存在感,一旦胡搅蛮缠起来真让人头疼。  比如今天她一放学就开始找麻烦,站在大道上不肯走:“妈妈我好饿,我要吃芝士条!”  “宝贝,妈妈知道你饿了,可是我们现在没有芝士条啊,要回家才有,我们先吃苹果,行吗?”  然而,她还是依旧执拗想要芝士条。旁边的哥哥怕我不够麻烦,还在添乱:“妈妈快走啊,我好累,我要回家!”  好不容易,爸爸把小妞
客厅里的三声“哇——”  “哇——”我正在书房看书,刚才还充满嬉笑的客厅,突然传来了小树撕心裂肺的哭声。  “跟你说了小孩不能玩插座,你非要动!电着怎么办!”这是姥爷的声音。显然,“战事”是姥爷带着小树一起玩时爆发的。  “哇——”小树哭得更厉害了。  “没事没事,小树不哭了哈!小树最乖了,乖孩子都不哭的。”这是树爸的声音。正在做饭的树爸凑过去,试图通过“戴高帽”让小树以此“自律”。不过正沉浸在情
宝宝一发烧,家长都很紧张,害怕发烧会烧坏脑子,把孩子烧傻了。其实发烧是不可能把大脑烧坏的,父母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是弄混了“发烧”和“脑损伤”的因果关系。  41℃:危险的临界线  脑细胞有一个耐受高温极限,一般为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但这种温度在临床上极少发生。  孩子,特别是婴幼儿,他们的体温控制中枢稳定性不如成人,轻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烧至40℃,此时家长无
编者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名言警句之所以千古流传,在于它的深刻哲理。  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目的不仅是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独立自强的精神。  让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吧,这会让他终身受益。    两位妈妈的对话    晚饭后,超市售货员李阿姨到幼儿园刘老师家里串门。看
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鼓励孩子多使用手势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该研究试验涉及78名9~11岁的儿童,比较了自发使用手势的儿童和不爱或不会用手势儿童的创造力差异。研究人员让参试儿童观看报纸、罐子和水壶等家居图片,并要求他们凭想象说出各种物件的新用途。对比结果显示,自发用手势的儿童创意想法更多。正常使用手势的孩子平均出现13种表达物件新使用方法的手势,而被特别提示使用手势的儿童平均产生大约53个表达
分离焦虑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它通常会在宝宝七八个月开始出现,持续到一岁多。典型的表现是宝宝时刻粘着妈妈,如果妈妈离开就会哭闹不止,哪怕爸爸来抱也会哭。洗澡,玻璃门外面两只小手一边不停地拍门,你们脑补一下苏妈的心情……连蹲马桶都要把她的游戏床放在厕所门口——她得能看到我,才不会哭闹。分离焦虑严重的宝宝,是缺乏安全感吗  那段时间,我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总觉得自己没有把宝宝带好。朝夕相处,亲力亲为,从出生
小米喜欢看中央台每晚19:30的天气预报,不过她关注的其实并不是天气,而是那些城市的名字。每当听到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时,她就会很开心地嚷嚷着她去过。其实,小米还去过很多其他城市,因为不是省会城市,所以常常无缘出现在新闻联播中。  “它们都在什么位置,离北京有多远呢?”小米常常会很好奇。  我想,如果有一张地图摆在我们的面前,小米就可以直观地找到曾经去过的地方,将我们的足迹一一在地图上呈现出来,
儿子小浩自小是个动物迷,每次我们去散步,看见别人牵着小狗,他就挪不开步子,缠着要养狗,我说:“别人遛狗,我们遛小孩。”他说:“那么小孩喜欢养狗呢?”我无语。后来,他又要求养鱼,也是磨了好久。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对他说:“我给你买条小鱼,给它起名叫乐观,每一次你看到它就要乐观。”他说:“如果乐观死了呢?”我说:“还要乐观,要不然你就再也没有小鱼了。”他乐不可支地一口答应。  我们去隔壁的宠物店,一个
“挫折教育”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培养其摆脱困境、超越困难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从小体验过越多失败,长大以后抗击失败的能力就越强,也就越发容易成功。”遗憾的是,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看来,这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毫无根据,十分荒谬。  挫折教育过度,只会伤害孩子  生活的挫折无处不在。跑步没有小兰快,算数没有小红好,小白只和小黑玩不理我……这些不开心的事
“出了什么事,妈妈?”3个小家伙一个接着一个走进卧室,穿过黑暗来到我的床侧。电话铃声和我的哭泣声在黎明时分把他们从沉睡中惊醒了。  “妈妈现在非常伤心,”他们的爸爸替我回答,“妈妈伤心是因为你们的贝斯汀外祖父今天凌晨去世了。”  3个孩子爬到我的床上,开始用手抚摸我,试图安慰我痛苦的心灵。而在我看来,他们那么小,还根本不可能理解我的痛苦。  孩子们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样了解他们的外祖父。700英里的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