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那是孩子,初看世界的模样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文轩在《青铜葵花》里这样描述小女孩葵花的孤独。他说那种孤独是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里飞翔着,只听得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
  读这本书时,我已是个成人,曹文轩对孤独的描述却仍让我感动,没有玩伴的孩子是孤独的,而当你长大,身边很热闹,却没有几个人懂得彼此的心事,也很孤独。那种孤独,与葵花类似。这个世界从来不乏作家,书也很多,但能給人感动和美的享受,才是好的,曹文轩和他的书,若是错过,便很可惜。
  1954年1月,曹文轩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家住一条大河边上,苏北水乡造就了曹文轩水一样的性格,虽是男子,却温文尔雅,如水一股从容。1974年,曹文轩作为被推荐保送的工农兵学员,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录取,这个土生土长的乡下小伙穿着一套从退伍军人那讨来的军服,来到了偌大的北京城。
  三个月后,曹文轩转入中文系学习,“文革”尚未结束,图书馆几乎闭馆,体力劳动就是学习,幸好曹文轩对哲学很有兴趣,读书的欲望才一直得以延续。毕业后,因成绩优秀,曹文轩被北大留下当老师,他不同意,回到盐城老家,但北大一直给他按时发工资,一年半后,不好意思的曹文轩回到了北大校园。恰逢中国文学处于新时期,曹文轩也开始了别样的创作之路。
  1979年,曹文轩陆续发表文学作品,短篇小说《弓》和《哑牛》分别获得了1982年《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的优秀作品奖。从80年代开始,曹文轩开始了对水乡的追忆。故乡是一个人的起点,也是人生旅途中常常徘徊的驿站,在整个80年代期间,曹文轩发表了一系列以水乡为题材的小说,如《没有角的牛》《古老的围墙》《埋在雪下的小屋》等,还出版了《云雾中的城堡》《暮色笼罩的祠堂》《忧郁的田园》等中、短篇小说集。人们读了,把它归为儿童视角的“成长小说”,那些故事,是孩子们初看世界的模样。
  1991年,曹文轩凭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获得了第三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这篇小说的背后有个小故事。当时,曹文轩作为一些文学奖项的有力竞争者,所写作品,既怀着创造艺术品的愿景,也常是为了满足出版社对得奖作品的需求而写。江苏少儿出版社向他约稿,希望他能写出一个可以拿到奖的长篇小说,对名字非常考究的曹文轩答应了,但过了半个月仍没拟定书名。
  没多久,出版社向他询问进度,曹文轩随口报了“山羊吃光了天堂草”这个书名,原想若实在没时间就不写了。不料,当他们再次向他询问进度时把名字说成了“山羊不吃天堂草”,这个名字让曹文轩眼前一亮,觉得书名有种傲骨,深受触动,开始了写作。就这样,写出了一个乡村少年明子因生活所追随木匠师傅和师兄外出务工,在城市里艰难成长的故事。在结尾,曹文轩点明了书名的深意:明子家养山羊,那些没有草吃却倔强的山羊在面对诱人的天堂草时毫不动摇,最后活活饿死。在描写苦难生活时,曹文轩总会把做人的傲骨和志气融于其中,这也许是他的作品让孩子,甚或成人都入迷的原因吧!
  几年后,《草房子》问世,这部长篇小说让曹文轩陆陆续续地斩获了许多大奖。此后不久,《草房子》被改编成电影,曹文轩也因此拿到了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编剧奖。油麻地是曹文轩故事里经常出现的背景,漫无边际的芦苇荡和淙淙流水,是他常向读者描绘的风景。故事里的桑桑是很多人的童年代言人,人们读完,觉得自己就是桑桑,曹文轩写的就是自己。
  孩子们的世界很丰富,你去读曹文轩的书,就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一片海洋,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被吟唱。孩子的世界不只是童真无邪,悲喜的分量与成人无异。
  事实上,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很早就提出,儿童文学不应该只是给孩子带来快乐,悲剧的快感胜于喜剧,安徒生的作品大多是悲伤的,但也是美的。所以你读曹文轩的作品,没有孩子理所当然的无忧无虑,是笑和泪的交织,《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青铜葵花》都是典型。
  除了写实的纯美小说外,曹文轩也尝试了奇幻式写作,《根鸟》便是代表。故事里,那个叫根鸟的孩子因为一个梦踏上了西行之旅,一路遇到帮扶、嘲笑、暗算、欺骗、诱惑,当他孤身一人在世间跋涉时,也曾迷茫、困顿、堕落,而最终,他到达了梦里盛开百合花的大峡谷,看见白色的鹰在空中翱翔,他把脸埋在百合花丛中,号啕大哭……曹文轩通过根鸟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有梦,追梦的旅途从不顺坦,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苦难,就像阳光和雨露始终盘旋于头顶的天空。每个人的一生,也都会遭遇各种苦难,最好的态度,是去正视并尊敬它。生活很苦涩,但当我们咂嘴吞咽苦楚时,甜的滋味稍晚一点却终会降临。
  除了作家的身份外,曹文轩还是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执教数十载,教出了刘震云这样、的学生。曹文轩在学术上也颇有成就,早在1987年,他完成《中国八+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是当时第一部宏观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重大文学现象的理论著作。他选择了“原始主义倾向”“大自然崇拜”“寻‘根’热”等一系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甚至当下文学走向的重大文学现象,把当时的文学面貌完整地呈现出来,并完成了一次对文学写作方法的全新尝试。1988年5月,凭借这本学术论著,曹文轩获得北京大学首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当然,他更为人们熟知的身份是作家,曹文轩常说的一句话是故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作为写作者,肩负着把故事讲给他人听的使命。儿童是世界上最好的读者。而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若能在一个人弥留之际呈现在他即将覆灭的记忆里,这部作品一定是辉煌的著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当年的小读者在晚年时仍能感激地回忆起他的作品。
  曹文轩说,这个境界对他而言非常遥远,但却是他所向往的。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得了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人零的突破。国际安徒生奖,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儿童文学奖。评委会这样总结曹文轩的获奖理由:他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的真实和哀伤。
  即便早已功成名就,曹文轩仍在创造的路上奋力前行,那些美好的故事从他的笔下诞生,飞向人们,带去美和感动。如他所言,悲剧的美更甚于喜剧,被泪水滋润过的眼睛,能看见更澄澈的风景。他的孩子快高考时,常叫苦,曹文轩很不客气地告诉他,这哪里算得上什么苦,当他这么大时还在田里割稻子呢!曹文轩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苦难,在这个充斥着“享乐主义”的时代,少了苦难教育,对孩子们而言,是种遗憾。
  因为深明苦难对人生的意义,这个从江南水乡走出的汉子,在用诗意的语言讲故事时,毫不避讳生活的黑暗。那些写给孩子们的故事里,既有幸福,也有悲伤。就像阳光下盛开的葵花,既经历着黑夜和寒冷,也在阳光下,快乐地追随着光明。这样的故事,能给读到的人,带去生的喜悦和美的震撼,还能让读者穿过白纸黑字,去体会更丰富的人生。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深绿色的草木氤氳出的夏季,樟叶纷飞如繁花,光线明澈似琉璃。彼时初相识,没有浪漫,亦无惊喜。像其他同学一样,走廊迎面,方点头示意,礼貌却疏离。  最初的模样沿着时光的纹路钝去,只残存模糊的印象高高瘦瘦。轮廓分明,鼻梁挺俊——这其实是个套路,广义上适用于理科最优班过半的男生。  最初的概念里,你和他们都一样,是“男生”集合里的一个元素。像是让我头疼不已的多面几何体,请允许我用那被数学老师扣上“缺乏空间
期刊
1  夜幕已蚕食大部分光亮,干燥寒冷的空气中冒着点灰白热气,远处传来几声鸣笛。理发店暖暖的灯光像是晕开的金黄色水彩颜料,我就泡在这一团颜料当中,洗发液和各种染发剂的芬芳将我包裹。这些味道也浸满了灯光的暖意,闻着很熟悉,像是自己曾经用过的。  一缕缕头发在尖嘴泛着银光的剪刀下轻易断裂,几丝呻吟,便顺着光滑的罩子滑落。凉凉的剪刀不时蹭过我的脖颈,酥痒像细小的蚂蚁钻进四肢百骸。我掐着大腿咬着唇忍住笑,我
期刊
春寒料峭的日子,阳光就是稀客。抬头看,天空突然就覆上了一层灰蒙蒙的纱,薄纱笼罩的太阳显得有些许疲惫,使得整个校园都染上了灰暗的色泽。  我托着下巴把目光投向窗外,风景依旧,却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奇怪,那个总是放在窗边的亮黄书包去哪了?扫视了一遍全班,黄书包的主人杨甜怎么还没来——平日里,他总是最早一个到校的,今天都这个点了。  “李清照有词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同学们啊,这个时候最易感冒,
期刊
1  林洋每次经过去往学校的第二条街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地往一家店里张望。他的眼睛一动不动。步伐也变得非常慢,完全没有了因为快要迟到而拼命奔往学校的紧张模样。  那家店,并不是卖能让所有初二男生都热血沸腾的变形金刚或者汽车模型的店,它只是一家普通的杂货铺,陈列着一般杂货铺里都有的东西:日用品,学习用品,玩具,以及一个摆着雪糕和各种饮料的冰箱。  透过打开的门,林洋看到一个大叔在小心翼翼地整理东西。但
期刊
Part1.书籍  《偷影子的人》  “生命中某些珍贵的片段,其实都来自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以柔软细腻的笔触娓娓向我们讲述:一个身材瘦小却正直善良的男孩在某天突然发现自己可以“偷来”别人的影子,听影子诉说主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与思想,他便通过这幻象般的能力帮助人们寻回完整的自己,抚平人们内心的伤痛。  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是一份呼唤,作者渴望唤醒人们心灵中真实的想法。现代社会里,大家想保护自己
期刊
收到宋小西的明信片的时候,我惊讶了良久,明信片上是她在某处景点拍的照片,照片里的她笑得花枝乱颤。  我跟宋小西并不是很熟,我们之间的交集仅仅是两年前她免费帮我拍过一组相片。  那是2013年夏天,中考结束后我去成都旅游。成都多阴雨天气,即使是伏天,也不如其他地方热。春熙路熙熙攘攘,大幅的广告牌和缤纷的店铺林立,我撑着一把伞信步走着,突然被前方的嘈杂声吸引过去。我努力挤进人群,看到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
期刊
与热闹喜庆的除夕夜相比,我更喜欢年前那段时光,人们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勤勤恳恳地准备年货,默契在空气中缓缓流动。就像照料一株含苞待放的迎春花,过程凝聚着生活的智慧和对春天所有的期许。  每年二月,院子里的蜡梅全攀上墙头吐露点点玫红,墙角的腌菜坛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酝酿着收获,屋内传来叮叮当当的炒菜声,故乡的年味就浓起来了……  除夕夜前夕,母亲在灶膛前忙活着炸丸子、炖鸡汤、擀饺子
期刊
(一)  镇上的村小旧房改造,红砖绿瓦匆忙卸下,看过去,再难见当初的模样。拔地而起的高层楼房外围,新栽了一排孱弱的树苗,只在风起时有自柏油路飘舞而起的微尘,肉眼几乎看不到,心却可以嗅觉一缕从前的芬芳。  女孩有细碎的短发,藕绿的连衣裙和深蓝的粗布书包。如果你看得仔细,你会发现她衣裙的胸前绣着一只肥肥壮壮的红鸟,她斜挎的书包上镶了一颗金黃的五角星。母亲告诉我,娃儿们上学,要“展翅高飞”,得“天天向上
期刊
1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见过很多次了。  茫茫的荒原,稀薄的晨雾,潺潺的溪涧……我好像一直没能看清你。  你只是远远的,在我手臂丈量不到的地方,在我的身前或身后。  时而你站在高地看我,时而我又俯瞰着你。我知道你一直都在,也只知道这个。  所以这一次,你从路的那边走过来,我忽然就慌了。  雾气太重,影太单薄,我傻傻站着,一动不动,怕一个轻微的动作就会把你震碎。而我好不容易才能这样,面对面地看到你。
期刊
一、桃生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清明的雨打湿土地,我在微冷的风中苏醒。一点点抽出新嫩的芽,生出淡淡粉色的花苞,听三月的牧笛萦绕在我枝头。  那女子俏生生地立在枝下,清秀雅致的面庞上,一双眼眸如水涟漪潋滟。素白的手取一朵半放的花,置于柔软的素帕之上。她眉梢眼角都是温柔,像是珍藏起一段回忆。  盛开一树花朵那曰,我看到她眼中浓浓欣喜。一抹红晕飞上脸颊,黯淡了身后万千繁华。  桃花一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