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墓碑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fhkjthre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匹驽马打了个响鼻,摇了摇头,看着十几步外的如雕塑一样的人,继续低下头贪婪地用舌头卷起秋草。
  那是秋色正浓的时候,西伯利亚落叶松和白桦树相约着一夜就黄了,而她的头发一夜就白了。
  北海的水蓝得让人欲哭无泪,但是他还是时不时仰起头,擒住饱含着的依恋。而那渐起的北风,将他的衣襟带起,指向了南方,那里是他应该抑或是必须归去的地方。
  她已经两天没有说话也没有进食了,可依旧打着草并整齐地卷起,送入木栅栏里,那是所有公羊和那匹驽马过冬的草料。她一连两日在湖边坐到日落,然后捧起湖水让泪水融入。火坑上面吊着一只羊腿,熏了多时,皮脆肉酥。他并有太多胃口,但仍旧吃了很多。接下来的路,他知道有多么的艱辛,他需要在身体里储存这些。
  苏通国,他唯一的儿子,那时候还没有名字。但是儿子已经明白了自己的父亲即将远行。他不敢出声,除了偶尔对着那条眼睛幽蓝的灰狗发出指令。不过,他最后做了一件事,让他的父亲在以后泱泱几千年的史书中有了异常凄凉但却总被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找出并归还了那根代表他父亲身份的使节。使节一直就藏在离他们帐子五百米远的那片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子里,那是他每次躲在林子里逃避父亲视野时才会拿出来仔细端详和揣摩的物件。使节上的饰物早已掉光,这根生铁的使节杖却已被他抚摸得光滑和顺手。
  第三天的正午,灰狗在放牧的山丘上吠了几声,就径直跑回帐子门口蹲守。护送的人到了,他被监禁十九年的日子也要结束了。
  她最后只是抱着苏通国,并没有站起送出的意思,因为自从单于的信使来过以后,他们俩所谓的生活就要结束了。他命里只能有一个驿站,而她却曾经相信了人生最幸福的十年只是个开始。
  驽马在登上最后一个山丘后,自觉地回转过头去。这个动作是每次他放牧时的习惯,在草场尽头的最后一个山丘掉转马头,回望自己生活着的这片牧场。今天他要最后一次回望了。
  远处的北海,仍旧把自己最深的蓝肆意挥霍着。在那涟漪反射的光芒里,他看见了灰狗背对着他长啸的一刻。那幅画面里,没有她,也没有他们的孩子。很多年以后,他仍旧将这幅画印记在脑海里,未再娶。
  公元前八十一年,那个被后世史书称颂了几千年的他,回到汉地,拜关内侯。多年以后,汉皇念他孤独悲苦,将她为他所生的儿子,用两匹绢帛赎回大汉,汉皇赐名苏通国,拜郎官,其实他连汉话都不曾听懂过。
  他因忠臣之名而流芳后世;贝加尔湖,曾经的北海,一直蓝了两千多年;而西伯利亚森林的明黄,因为气候变暖,在现世的深秋美得更加璀璨;只有她,不知所来、不知所终,在史书上甚至没有名字。
  于是,后世有人写了首歌唱道:南山南,北秋悲,不知北海是否曾经有过她的墓碑。
  选自《百花园》
其他文献
盐罐子一直搁在饭桌靠墙的搁板上,这块小小的木板是专门放盐罐子的。  爷爷觉得,盐是世上最好的东西,每顿饭都离不开盐。  奶奶还在世时,每隔半月就会炒一次盐,那种廉价的粗盐,一粒一粒跟沙子一般。奶奶把火烧得极旺,锅底开始泛红眼见就要着了,剪开一袋盐,提着袋底,哗啦一下倒进锅里。盐粒在热锅里像跳蚤一样蹦跳着,噼里啪啦,下雪粒子一般。  奶奶静静地注视着锅里,不用铲子翻炒,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的眉角和目光
期刊
知了越吵越热,热沸了河里的水,热沸了岸上的一群老头。  我儿子要回来了!  一向沉默寡言的王大耳朵还没坐稳,就开了话匣子,这让老哥们很意外,一个个把目光投到他身上。  儿子昨晚打电话,说最近没生意,要带孙子回家陪我过几天。  不会和去年一样随口说说吧?  不会不会。王大耳朵又摆手又摇头。  我怕他说话不算数,特意追问了好几遍!儿子还说要多带些城里的稀罕货,到时请老哥们一起开开眼,长长见识。  王大
期刊
那是一场意外,十岁那年,我上学的路上横穿马路,被一辆大货车撞成腰部以下失去知觉,司机逃逸。  在县里医院治疗一段时间,不见好转,他带我在全国各大医院奔走,最后的结论是,只有坚持功能锻炼,才有可能奇迹再现,但是几率太小。  他对我说,听话好吗?上天需要你再次重生。我只是哭,别说重生,第一次的生命我都想放弃。  他开始给我做思想工作,为我聘请了好多护工,来照顾我,都因为我的身体残疾了,心理也就不健康,
期刊
我的朋友参加了贾医生的追悼会。贾医生生前是江城的一家私人诊所的坐堂名医。许多居民自发前往殡仪馆,他们都曾是贾医生的病人。  我的朋友跟贾医生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他父亲最后的一段日子,就是贾医生上门治疗的。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贾医生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  病急乱投医,朋友的父亲去了多家医院,都查不出确切的病因。吃了好多药,打了好多针,都不见好转,索性卧病在家静养。有一夜,病发得厉害,就近唤
期刊
她很美,很洁净,如一朵莲淡淡地盛开。笑时,笑纹从脸颊漾开,一圈一圈,荡漾到腮边,到耳旁。那一刻,风静了,鸟儿也停止了叫声。一切,都那么安静美好。  她坐在树下,绣着鞋垫,一树桃花红了,两只长尾鸟叫着,叫活了一片春天。然后,她水汪汪的眼睛就望着远处,一直望向山的那边水的那边,望得很远很远。  村人说,她人大了,有了心思了。  村人说,找个婆家吧,女大不中留的。  于是,媒婆一个个进门,说张家的孩子好
期刊
郎第一次见到玲是在好友小老王家里。  那天是周六晚,小老王打电话来要郎过去,说是打牌三缺一。郎过去后,第二盘的牌刚抓好,玲来了。郎只觉得眼前忽然一亮:皎好的容貌、白皙的皮肤、得体的穿着,特别是她那一头新娘似的发型更让郎过目难忘──乌黑的秀发往后脑勺绾了个漂亮的发结,前额留一小片刘海,两侧耳鬓各悬挂一绺弹簧似的卷发,在她走路或点头时微微颤动,楚楚可人。  郎的朋友们都说郎的夫人是个仙女、美人,郎自己
期刊
徐钦怀揣当票,心急火燎地来到隆鑫当铺时,当铺掌柜于荣光正用干净的抹布擦拭一只小木闸子。  “于伯,我要赎当。”徐钦急忙递上当票。  于荣光和徐钦的父亲徐如林是拜把子兄弟,于荣光比徐如林大两岁,所以徐钦称于荣光为于伯。  徐如林在赊店永庆街开一酒楼,家境比较殷实。他有个儿子叫徐钦,打小聪明过人,看书过目不忘,一心指望儿子长大后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谁知事与愿违,徐钦竟染上了赌博恶习,任怎么规劝、打
期刊
有一方石砚,米芾给它取名青眉。他们相伴已经十余年了。青眉是一方石砚,产地应在徽州的青塘坑。这方砚的品相很少见。米芾在他的《砚史》一书中,曾数次提到过这方砚。  米芾有一个朋友,叫薛绍彭,也是位名气很大的书法家,在北宋书坛,有句话传得很响亮。“世言米薛或薛米,犹言弟兄或兄弟”。可见二人关系不一般。  但也有人说,这句话其实是说米薛在书法上的造诣难分伯仲。  也有道理。  宋元丰五年。米芾途经惠州,拜
期刊
“怎么说呢……你说这事儿弄的……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他小学生一样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勾着头,左手搓右手,右手搓左手,吭哧了半天还是没扯到正题。时近深秋,屋里气温很低了,他黝黑的额头上却沁出一层亮晶晶的汗。  抬头看一下墙上的表,下午五点半,离下班时间还有半小时。他可真能磨蹭,一句话憋了十几分钟还没憋出来,桌上我给他接的那杯热水都已经凉了。  “您别急,慢慢儿想清楚再说。”这一句话,我重复了几遍
期刊
天已放亮,雪还在下个不停。鸿德茶庄的掌柜赵四爷顶着风雪来到了他的店铺。每天这个时辰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是雷打不变的规矩。喝茶有讲究,做茶的生意,更要讲究个德行和诚信。  赵四爷老远就看到店铺的一角簇着一堆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瞧,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人。这是一个小年轻,半边身子已被雪染白,上身棉袄袖口的棉絮都秃噜出来了,这会兒,年轻人睡着了,那被风吹皴了的脸上,有明显的伤痕。  赵四爷叹口气,把小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