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在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sw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模型大鼠的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雄性SD大鼠70只,将其中4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胆总管结扎(BDL)模型2周组、BDL模型4周组及BDL模型6周组,每组10只,应用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大鼠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将余下的30只SD大鼠于BDL模型建立4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动态观察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内皮素-1(ET-1,ET-1组)、NO供体亚硝基半胱氨酸(GSNO,GSNO组)后BDL模型大鼠肝脏微循环的急性改变.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BDL模型大鼠共死亡9只,存活率为85.0% (51/60).假手术组大鼠全部存活.随着BDL造模时间延长,肝脏肝窦直径逐渐变小,BDL模型2周组、BDL模型4周组及BDL模型6周组肝窦直径分别为(13.6±1.0)μm、(8.8 ±0.7) μm和(8.0 ±0.5)μm,与假手术组的(17.4±1.0) 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18.24,15.57,P<0.05).随着BDL造模时间延长,肝窦开放数量逐渐减少,BDL模型2周组、BDL模型4周组及BDL模型6周组肝窦开放数量分别为(6.8±0.8)个/200 μm、(4.3±1.8)个/200 μm、(4.0±1.2)个/200 μm,与假手术组的(8.8±0.5)/200 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2.77,2.12,P<0.05).注射生理盐水15 min后,生理盐水组肝窦直径为(7.2±1.2)μm,与注射前的(6.9±0.5) 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P>0.05);肝窦开放数量为(6.8±1.4)个/200μm,与注射前的(6.6±0.4)个/200 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0.05).注射ET-1 15 min后,ET-1组肝窦直径为(5.4±0.5)μm,与注射前的(7.9±0.6)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P<0.05);肝窦开放数量为(5.4±1.8)个/200μm,与注射前的(5.8±1.2)个/200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0.05).注射GSNO 15 min后,GSNO组肝窦直径为(11.4±1.3)μm,与注射前的(7.5±1.7) 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95,P<0.05);肝窦开放数量为(6.4±1.6)个/200 μm,与注射前的(5.6±0.8)个/200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05).结论 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可以通过观察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肝纤维化的程度,并且能够通过动态捕捉肝窦直径和肝窦开放数量在药物作用影响下发生的改变。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在外科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然而目前国内开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单位仍然较少,主要原因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解剖层次较多,清扫淋巴结范围较广,需要默契的团队配合,尤其是良好的术野暴露在手术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1].既往文献关于助手如何协助术者暴露术野等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14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
食管黏膜下血肿临床上较少见,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行胃镜检查可能二次损伤食管黏膜导致患者大出血,CT检查具有检查速度快、成像迅速及无创伤等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4年2月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共收治的9例食管黏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食管黏膜下血肿范围≥2段食管,食管黏膜撕裂口
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是晚期肝癌的表现,以往认为手术治疗效果很差.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不仅能去除原发灶,而且能解除癌栓脱落造成心力衰竭和肺动脉栓塞.福建省立医院收治了1例肝癌合并膈上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旨在探讨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手术过程中经腹切开膈肌显露膈上下腔静脉的新方法。
肝脏是多数恶性肿瘤,尤其是胃肠道肿瘤最常见的血行转移器官.转移性肝癌的治疗仍然首选手术切除,但是因为多数患者肿瘤多发或伴有其他脏器的转移而无法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因为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疗效明显等优点,在转移性肝癌的综合治疗中越来越得到认可。
近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17次年会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及优秀个人颁奖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荣获“第二届军队院校期刊优秀团体”,《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网站荣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荣誉称号。
期刊
外科治疗是炎症性肠病(IBD)出现肠道并发症或内科治疗失败时的重要手段,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过度强调药物治疗、在无效的情况下仍一味延长其疗程,将使患者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同时外科医师需要掌握好IBD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的不同技巧.在多学科合作治疗模式下,各专科医师明确手术的必要性后,应积极调整术前药物治疗、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为IBD患者外科治疗争取最佳的生理
目的 系统评价微创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方法 以laparoscopic、laparoscopy、robotic、da Vinci、minimally invasive、pancreaticoduodenectomy、微创、腹腔镜、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关键词检索1989年至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1 临床资料病例1,女,49岁.因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10 d于2011年7月11日入住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AFP3.8 μg/L.B超检查:肝右后叶内实性结节;CT检查:肝右叶包膜下乏血供结节,诊断为肝转移癌(图1);无肝炎病史;2009年9月因结肠腺癌行根治性手术,术后定期复查肿瘤无复发.入院诊断:继发性肝癌.2011年7月16日拟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行手术彻底切除,预后良好,但手术难度较大.2013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例复杂性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患者,入院前9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胰头部低回声包块影,大小为6.5 cm×4.5 cm,无任何临床症状.术前腹部CT检查及术中发现肿瘤大小为8.5 cm×7.5 cm×4.5 cm,位于胰腺后方,包绕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及肠系膜上
为促进数字医学技术在腹部外科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加快“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腹部脏器64排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及仿真手术研究》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国家继续教育项目“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在腹部外科应用的推广”(2014-04-01-219)第1期学习班将于2014年3月20-22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数字医学临床中心举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