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长宁县铜鼓中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这位伟大的时代圣贤,曾在《论语》中有过很精辟的论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人们要想把工作做好,就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起来。推而广之,要想“善其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和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把这个工具锋利起来,好好地利用起来,真正地做到“利其器”,以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好地推进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在这里,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道德氛围。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能让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学生:感受高尚的道德熏陶,聆听往哲先贤的谆谆教诲,吹拂和煦温暖的文化春风,触摸时代进步的动人脉搏,滋补精神食粮的宝贵营养,吸取自强不息的文化动力。要想让学校充满着这样的文化气息和道德氛围,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就肩负起了不可替代的神圣使命。中学语文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是其“自强不息”的动力源泉之所在,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实施载体,因其具有在学校教育中所不可替代的“德育性”,故而成为联系学生、教师、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丰富的人文精神家园
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每届初一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理念、人文历史、师生规范、学科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展开大型讨论,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人文校园理念形象。在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校园档案室可以向师生提供一些图文历史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广度,更有趣味性与人文味。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历史沿革,又可以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同时,还可以就校园内拥有的假山、花园、绿地、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参天古树、文化长廊、楼台阁榭等,让学生命名或者题写诗词对联,或者鼓励学生创写励志故事与校园作文。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文学才华,也顺理成章地丰富了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同时,还可以大力推进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真可谓是“一举三得”,这其中的妙处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既让学生在其中真正地了解了学校,收获了知识,逐渐培养起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尚的人文情怀,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有效的集体主义与审美创作教育。有了这些学生主体自己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说,肯定是学生乐于接纳的、优良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家园。
二、自择喜欢的名句格言,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比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学生宿舍和学校教室是学生经常进出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可以让他们去自己设计,去起一个不仅有文化色彩和内涵而且温馨的名字;或者去做一些有个性的装饰,挑选些他们喜欢的名人、伟人头像照片,去写一些他们崇尚的励志格言、警句。
这样的活动可以每个学年搞一次,让学生经常受到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的教育,让环境真正起到德育影响的作用。
三、运用语文教育教学载体,强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班班通”、广播站、校刊、校报等一系列的语文教育教学载体,使学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书香校园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网络、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人文科技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相应提升了学生语文的语言应用能力,因为语文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做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才能真正地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水平。
当然,多媒体“班班通”网络,作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载体的同时,又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譬如,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扩大阅读、增长知识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堵塞不良网络垃圾文化的侵袭,就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不堪设想的危害。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是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这位伟大的时代圣贤,曾在《论语》中有过很精辟的论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人们要想把工作做好,就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起来。推而广之,要想“善其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和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把这个工具锋利起来,好好地利用起来,真正地做到“利其器”,以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好地推进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在这里,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道德氛围。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能让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学生:感受高尚的道德熏陶,聆听往哲先贤的谆谆教诲,吹拂和煦温暖的文化春风,触摸时代进步的动人脉搏,滋补精神食粮的宝贵营养,吸取自强不息的文化动力。要想让学校充满着这样的文化气息和道德氛围,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就肩负起了不可替代的神圣使命。中学语文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是其“自强不息”的动力源泉之所在,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实施载体,因其具有在学校教育中所不可替代的“德育性”,故而成为联系学生、教师、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丰富的人文精神家园
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每届初一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理念、人文历史、师生规范、学科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展开大型讨论,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人文校园理念形象。在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校园档案室可以向师生提供一些图文历史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广度,更有趣味性与人文味。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历史沿革,又可以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同时,还可以就校园内拥有的假山、花园、绿地、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参天古树、文化长廊、楼台阁榭等,让学生命名或者题写诗词对联,或者鼓励学生创写励志故事与校园作文。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文学才华,也顺理成章地丰富了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同时,还可以大力推进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真可谓是“一举三得”,这其中的妙处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既让学生在其中真正地了解了学校,收获了知识,逐渐培养起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尚的人文情怀,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有效的集体主义与审美创作教育。有了这些学生主体自己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说,肯定是学生乐于接纳的、优良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家园。
二、自择喜欢的名句格言,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比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学生宿舍和学校教室是学生经常进出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可以让他们去自己设计,去起一个不仅有文化色彩和内涵而且温馨的名字;或者去做一些有个性的装饰,挑选些他们喜欢的名人、伟人头像照片,去写一些他们崇尚的励志格言、警句。
这样的活动可以每个学年搞一次,让学生经常受到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的教育,让环境真正起到德育影响的作用。
三、运用语文教育教学载体,强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班班通”、广播站、校刊、校报等一系列的语文教育教学载体,使学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书香校园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网络、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人文科技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相应提升了学生语文的语言应用能力,因为语文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做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才能真正地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水平。
当然,多媒体“班班通”网络,作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载体的同时,又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譬如,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扩大阅读、增长知识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堵塞不良网络垃圾文化的侵袭,就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不堪设想的危害。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是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